现在多数人是通过《水浒传》和《金瓶梅》两部小说了解到潘金莲与武大郎的故事,并通过小说或电视剧的演绎把把潘金莲塑造成了具有“荡妇”个性的历史人物,她不安于室,先有勾引武松不成,后又与西门庆眉来眼去,终勾搭成奸,最后终于痛下决心与西门庆合谋谋害了武大郎,事后被小叔子武松所杀。久而久之,大家给武大郎定了一个窝囊男人的形象,让后人投来了鄙视的眼光。
对潘金莲的影响更大时间更悠久,数百年来大家把她视之荡子之妇,从道德上斥责着她。是什么原因造成二人的形象一落千丈的呢?换言之,是谁在说他们的坏话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两部名著而已,一个是《水浒传》,一个是《金瓶梅》,这两部名著让他们名声尽失颜面扫地。历史上他们真的是这样的人吗?是否和小说中描述的一样?
可以根据明代河北省《清河县志》记载,真实的武大郎姓武名植,属于清河县武家村人,县志和武氏家谱两者都可以证实。真实的武植身体强壮,面貌酷肖,和《水浒传》中的“三寸钉,枯树皮”描述具有天壤之别。
武植从小聪慧勤奋,成年后博闻多识,并且曾考中进士,被朝廷授予山东阳谷县的县令的职位。为官时期他廉洁奉公清正廉明,并且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因为他的为人处世得到了百姓认可,被当时的人们尊称为“武大郎"一名。
现在清河县武家村中还建有缅怀武植的祠堂,如果你去过那儿,就可以看到武植的雕像以及真实描述历史上武植的图画和文字。祠堂后边有一墓碑,此墓主人便是武植。根据其族人介绍,武植的墓是明代修建,墓碑前还有乾隆年间其族人所立的护墓碑。根据清河县的县志描述,记载着他们夫妻历史上真实一面,并且乾隆曾为武植立过碑。

1946年间,武植墓曾被人挖掘,根据墓碑的文字记载,武植其出身贫寒,但从未买过炊饼。虽然武植为山东阳谷县的县令,但为官时期廉洁奉公清正廉明,所以墓中并没有太多随葬品,不过从楠木棺来看,其珍贵程度说明他生活上不会穷困潦倒,更不会靠卖烧饼维持生计。
在清河县城东北的黄金庄(以前叫潘家庄),就是其妻潘金莲的家乡。历史上的潘金莲,父亲并不是小说里描述的是个裁缝,其父为贝州潘知州,所以,潘金莲其实是当地知名的千金小姐,并且有知识通事理,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她随其夫一起到阳谷县上任,并且夫妻二人情感深厚,相辅相成真正做到一起白头偕老的夫妻,育有四子。
因此,小说《水浒传》和《金瓶梅》对武植和潘金莲的描写与历史上的真实描述具有天壤之别。那为什么现在两人形象尽毁,并且还继续承受着冤屈呢?
其实小说所描述的有一点是正确的,就是西门庆是个恶棍、无赖、下流之徒。根据相关记载,西门家族是当地的一霸。平时多为非作歹,让百姓怨声载道,为此武植为民伸张正义,多次与西门家族交涉,也因此得罪了西门家族。从此他们对武植记下仇恨,为武植编写了很多荒唐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恰逢此时,早年的同窗因家中失火,又急于缺银两盖房而求助于武植,这时的武植勤于政事,对同窗的关怀不够让其产生了误会,让其认为武植不会借给银两,便负气而走,一路上他的同窗并没有闲着,将西门家中编排的荒唐故事随路宣传,还不忘添油加醋地散播谣言。
但是当他回到家门前时,发现自己失火的房子变成了宽敞的新房,很是不解,妻告知,武植曾派人送来银两完成新房的修建。但因武植繁忙,没有把此事告诉他的同窗,没想到同窗误会了武植,并且还到处散播武植和潘金莲的坏话。
此时的同窗后悔不已,自感惭愧以自杀而谢罪,但是他所散播的武植和潘金莲的谣言早让坊间沸沸扬扬了,再加上施耐庵和兰陵笑笑生的小说演绎,让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清誉雪上加霜,这辈子的清誉都会毁于一旦。
其后人曾努力为武植和潘金莲二人平反,可是已于事无补,数百年积威之下,二人的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