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银幕史上战争史诗级的不朽作品,由成荫、汤晓丹执导的电影《南征北战》,无疑是几代人成长历程中不可磨灭的影像。那些经典的画面和脍炙人口的台词,依然深深地刻画在脑海里。

那个“大炮不能上刺刀”的小胖子,至今想起来依然令人忍俊不禁。

而电影里面的主角高营长,不但英俊潇洒,更兼有勇有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他的扮演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冯喆,其出神入化的演技,驾驭各种角色的能力,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那个时代男星里面的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电影世界里驾轻就熟的冯喆,却在现实生活中驾驭不了自己的人生,在万般无奈的被猜忌怀疑中,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暗夜里,在一个男人最成熟最具魅力的年纪里,在大邑县大地主刘文彩庄园里一间四处漏风的柴房里,上吊自杀了,年仅49岁。

而得知冯喆的死讯,他那远在成都的妻子张光茹,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可怜一代风流儿死了……

那么,风华正茂的冯喆,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妻子为什么又说出那样的话呢?

冯喆,原名冯贻喆、小名二毛,1921年12月23日出生于天津,祖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院。

冯喆的家庭条件很好,父亲冯建统是铁路管理工作者,母亲韦瑶珊是武汉茶商韦捷成的女儿,妹妹冯琳是香港影星。

生在这样条件优越的家庭里,冯喆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西式教育,思想开明。

冯喆先是在教会学校读书,后来和父亲一起留学美国,回国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了一年书,又转学进入上海国立音专主修大提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冯喆被迫辍学,他和那时的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动。

冯喆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基因,从小就长得皮肤白皙,相貌英俊,气质不凡,是一个标准的中国美男子。

俊朗的外形,加上很有表演天赋的冯喆,1942年开始,冯喆在当红小生韩非的引荐下,先后在"美艺"、"华艺"、"同茂"和上海剧艺社等进步文艺团体演出,在《家》、《日出》、《上海屋檐下》、《风雪夜归人》、《重庆二十四小时》、《大明英烈传》等四十余部话剧里饰演角色,积累了不少的表演经验。

抗战胜利以后,冯喆离开了话剧团,开始转向更具表现力的电影表演艺术。

1947年,冯喆和舒绣文、杨薇薇联合主演了国泰影片公司出品的《裙带风》,这也是他演艺生涯的首部电影。

此后,冯喆相继主演了《忆江南》、《鸾凤怨》、《十步芳草》、《一帆风顺》等影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忆江南》,更是冯喆成名之作,在电影中冯喆扮演的青年诗人黎稚云一角,极好地演绎了主人公在黑暗势力的影响下,一步步从进步走向堕落变节的心路历程,冯喆在中国电影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被誉为当时的四大英俊小生之一。

和一帆风顺的冯喆比起来,张光茹的经历就坎坷曲折多了,她原名张启真,1930年生于四川省宜宾市。父亲是个晚清小秀才,大清败亡之后就失意了,除了酗酒,一家人的生计全然不顾,全靠母亲拉扯维持着。

张光茹有表演天赋,从小就长得漂亮,还喜欢唱戏。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张光茹9岁的时候就被母亲送到了重庆著名的“三庆会”戏曲班学戏,主攻京剧旦角。

实际上她的母亲也是没办法,尽管知道演戏在那个时候属于下九流,但为了活下去,也只能让女儿走这条路。

12岁的时候,张光茹也从戏班子学成,开始登台唱戏了。

戏台子上张光茹,虽然年纪小,但表演起来根本不怯场,慢慢地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也逐渐了一定的名气。

可就在张光茹潜心学习表演的时候,却被一名军官看上了,在他的威逼利诱下,她的母亲不得不同意让张光茹做了这个军官的小妾。

这个军官已经有了5个老婆,张光茹那个时候还是个孩子,也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只能表面上遵从母亲的安排,私下里却在寻找机会,摆脱这个军官的纠缠。

张光茹还是很聪明的,在举办订婚宴会的那天,她趁着这名军官喝醉的机会,一个人悄无声息地跑了。

逃婚后的张光茹先后在到内江、资中一带唱戏维持生计。后来那名军官失势,逼婚风波也平息了下来,这个时候张光茹才返回老家宜宾,继续唱戏演出。

因为形象好,唱功扎实,张光茹很快成了戏班子的台柱子,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多。

但好景不长,才出虎穴又进狼窝,张光茹再次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糟心事。

在一次演出中,张光茹又被当地一个陈姓袍哥的公子看上了。这个陈公子人很帅气,花钱大方,很快就俘虏了张光茹的芳心,二人开始了同居生活。

但让张光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陈公子却是个花花公子,和她相处纯粹是抱着玩玩的心态,根本没有和她过一辈子的打算。就在张光茹期待着和他结婚的时候,对她已经没有了新鲜感的陈公子,却狠心地把她给抛弃了。

感情受骗的张光茹十分沮丧,也大为愤怒,也让她改变了对男人的看法,认为男人都不是东西,甚至还因此剁掉了自己左手食指,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相信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见,在感情方面,张光茹是一个受伤很重也很过激的女人,这也为她以后婚姻生活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感情失意的张光茹,离开了老家,前往重庆,在这里遇到了中华剧艺社的社长应云卫,被应云卫招进了话剧团,开始了话剧表演生涯。

在话剧团,她把自己的原名张启真改为张光茹,取意为忘掉过去,找到光明之路的意思。

1946年,张光茹跟随中华剧艺社一起,沿重庆、武汉、南京等城市,一边演出,一边顺长江而下,来到演艺事业最为发达的上海。

冯喆与张光茹的相识,缘于冯喆无意中看到了张光茹在中华剧艺社演出的郭沫若六部大型历史悲剧之一的《棠棣之花》。

冯喆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在剧中扮演角色的张光茹,感觉她就是自己要找的人。

二人也因此相识,开始交往,那一年,张光茹16岁,冯喆26岁。

此时的冯喆,早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明星,而张光茹还仅是一个小有点名气的普通演员,二人之间在地位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加上张光茹曾经的感情上受过欺骗,对冯喆这样的大明星追求默默无闻的自己,是严重缺乏自信心的,她怕被欺骗,怕被别人说闲话,并没有答应冯喆的追求。

但冯喆并不气馁,而是更加用内心去关心张光茹。终于,冯喆用自己的真爱,打开了张光茹曾经封闭的情感之门,二人开始了一场热情似火的恋爱。

但因为张光茹家境不好,经历复杂,冯喆的父母并不看好儿子的婚事。而冯喆对张光茹的感情已经到了非她莫娶的地步,最终二人于1949年5月7日在香港六国饭店举行了一场浪漫的婚礼,正式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但美好的愿望,总数被无情的结局打破,这场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也在把二人折腾得筋疲力尽之后,走到了毁灭的尽头,这是二人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

婚后,夫妇二人又回到了上海,冯喆加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拍电影,张光茹则进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继续话剧表演。

1952年,冯喆作为当红男星,参加了电影《南征北战》的演出,出演男主角高营长。

而这部电影的巨大成功,奠定了他在中国电影界不可撼动的地位,也使冯喆笼罩在辉煌的光环之中。

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张光茹被调往北京,冯喆依旧在上海工作,二人不得不过上了两地分居的日子。但这并不影响二人的感情,每次张光茹南下演出经过上海站时,冯喆都会在车站等好久,而这只是为了跟自己的爱妻张光茹见上一面。

随着冯喆出演的电影越来越多,和他配戏的女演员不断,两地分居的现实也让二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这让本就因为冯喆父母不看好自己而心生间隙的张光茹感受到了压力,对冯喆的信任产生了动摇,也变得越来越敏感和神经质,经常为一点点小事和冯喆发生争执,最严重的时候两人还闹到了分居的程度。

甚至,张光茹把冯喆给的生活费狠狠地摔在地上,然后来一句“我不要你赚的臭钱”,但张光茹只是发泄一下心中的戾气,钱还是要捡起来的,因为娘家的生活还要靠这个。

对于张光茹的变化,冯喆也很无奈。冯喆曾经这样和朋友诉苦:“我老婆太敏感,弄得我喘不过气。”

第一次,冯喆感受到了婚姻中不信任给自己造成的巨大压力。

好在这次冲突不久后,由于冯喆再三向张光茹表示自己并没有移情别恋,双方之间的关系才有所缓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征北战》播出之后不久,冯喆随文艺界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进行舞台慰问,临走前他对张光茹表示要个孩子,他认为,如果有了孩子作为纽带,二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好些吧。

但冯喆失望了,因为张光茹认为冯喆不能给她感情上的安全感,不想和他生孩子。

没办法,冯喆只能在遗憾中去了朝鲜。

1953年4月,冯喆从朝鲜战场慰问回来后,久别重逢的夫妻二人也重归于好。冯喆也借机再次提出想要个孩子的想法,这次,张光茹没有理由拒绝,就答应了下来,不久就怀孕了。

但好景不长,张光茹的疑心病又犯了,她根据捕风捉影的传说怀疑冯喆在朝鲜期间有了外遇,开始和冯喆大吵大闹,而且还不分场合。

无论冯喆如何解释那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但张光茹就是不相信。那段时间,张光茹不顾自己怀有身孕不能做大幅度高强度运动的禁忌,恢复了川剧表演基本功的训练,又是翻筋斗,又是爬单杠,完全不把自己当个孕妇。

高强度的训练终于造成了孩子流产的恶果,这让冯喆很是痛苦。

后来,张光茹第二次怀孕也不幸流产,而且还导致输卵管阻塞造成水肿被摘除,这让她彻底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而且也断了冯喆想要个孩子的愿望。

这次,张光茹彻底绝望了,但实际上也是她自己造成的。

尽管冯喆不断地安慰她,但她什么都听不进去了,对和冯喆的婚姻能不能走下去了,已经没有了信心。

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一次次的争吵中,变得捉摸不定和疲惫不堪。

不幸的事情接二连三,1954年,冯喆也在拍《摄淮上人家》时,在跳入水中表演时,不慎被蚊虫叮咬,患上了吸血虫病,为了保住性命,不得不摘除了胰腺和脾脏,身体受到很大的损伤,免疫功能全面下降。

此时的冯喆,多么希望妻子能够对自己有所关心和安慰,但张光茹从未去医院探望,而他等来的却是妻子提出自己要回四川成都继续演川剧的想法,这让冯喆很是痛苦。

冯喆并不想和妻子分开,但张光茹主意已定,冯喆也拦不住,就这样,1956年,张光茹离开上海去了四川,关系本就紧张的两人,又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状态。

虽然情感生活不顺,但这并没有影响冯喆的演艺事业,这期间他还相继饰演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电影角色,如《铁道游击队》中的李正、《羊城暗哨》中的王练、《沙漠追匪记》中的钟永胜等,演出生涯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就在二人两地分居四年以后,冯喆也在1961年被调入四川,在峨眉电影制片厂工作。

久别重逢如新婚,对丈夫能够调入四川,张光茹还是很开心的,二人也恢复了往日的恩爱。

但好景不长,张光茹从别人的口中了解到了冯喆被调入四川的原因,这让张光茹大为光火,愤怒不已。

原来,冯喆之所以被调到四川,表面是照顾他们夫妻两地分居,实际上则是对他的一种惩罚。

那么冯喆犯了什么错呢?据说,有一天冯喆在大街上散步,发现前面有一位漂亮姑娘,就不由自主地尾随人家。谁知道这个姑娘是一位便衣警察,发现了冯喆的不轨举动之后,把他扭送到了派出所。

这事让单位感到很丢人,就以照顾两地分居为由,把冯喆打发到了四川。

实际上,这事有没有也说不清楚,就算有也只是一个人正常的爱美之心,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但冯喆的解释张光茹根本不信,她绝情地让冯喆搬到了电影厂的单身宿舍居住。

妻子的不信任,让冯喆苦不堪言,在工作之余,没有了家的他,经常一个人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游荡,就像一个失去了灵魂之人一样。

谁会想到,这个曾经在银幕上光芒四射的明星,会落到这般田地。

这段时间虽然很痛苦,但还不至于让冯喆屈服生活的压力。而那场史无前例的经历,却彻底打垮了冯喆。

1966年起,冯喆就处于不断的被批斗之中,而妻子张光茹,则对调查人员说了冯喆很多“添油加醋”的材料,彻底伤透了冯喆的心。

这期间,被关押改造中的冯喆,曾经获准回家一次,但却被张光茹无情地赶走了,这成了压垮冯喆生存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1969年,冯喆和其他许多同样遭遇的人一起,被发配到大地主刘文彩的庄园里一边参加劳动,一边接受批判。

冯喆的表现看起来和常人无异,但实际上他已经心死如灰了。

1969年6月2日,冯喆在刘文彩庄园里的一间四处漏风的柴房里上吊自杀,告别了这个曾经让他辉煌,更让他绝望的世界。

那一刻,冯喆的内心,一定是没有任何波澜,有的只是解脱后那种永恒的安静吧。

对于冯喆的死因,坊间有不同的说法,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得知冯喆自杀以后,张光茹痛哭流涕,或许,她是在为自己的多疑与无情忏悔吧。

但人们后来在她的日记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可怜一代风流儿死了……其中的含义,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吧。

此后,张光茹没有再婚,经常拿着冯喆的照片,一个人静静地端详,无论她内心在想着什么,那个曾经深爱着她,她也深爱着的男人,是再也回不来。

1978年7月13日,峨影厂召开全体职工大会,追悼冯喆并为其平反昭雪。如果有在天之灵,冯喆应该会感觉到吧。

重返川剧舞台后,张光茹相继演出了《庆云宫》、《程夫人闹朝》等许多剧目,受到广泛称赞,198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张光茹的龙门阵》一书。

1990年,张光茹从四川省川剧院退休。1993年6月28日,63岁的张光茹走完了让她幸福又让她痛苦的一生。

她去世前,曾经写下了这样一首怀念冯喆的诗:

我悼亡君十八年,此心耿耿意绵绵。君虽逝去我恋君,梦里相逢话苦甜。

但令人感动意外的是,张光茹在遗嘱中,并没有把自己和冯喆合葬,而是选择把一半骨灰葬在宜宾白塔山父母身旁,一半放入成都磨盘山公墓。

而冯喆的骨灰,则被安葬于广州银河革命烈士公墓。

或许,自始至终,张光茹一直没有放下不信任的心结,并没有原谅冯喆?

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说,对冯喆是极大的不公平,而婚姻中缺乏信任,则是导致这种不公平悲剧产生的根源。

信任,才是维持婚姻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根本。

冯喆虽然已经走了50多年,但他塑造的那些经典银幕形象,却永不会消失,也相继被列为126名“中华影星”之一和“中国电影百位优秀演员”。

愿天堂里,没有折磨,没有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