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承秦制,在休养生息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件器物的广泛使用对华夏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那就是石磨。

石磨的演变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学会使用工具,下面这张图片便是石器时代原始人所使用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便是由此原话而来,引用考古专家的话就是:石磨盘和石磨棒消失之日,便是石磨诞生之时。(下入为石磨盘和石磨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磨的发明毫无疑问是一种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一方面石磨可以通过畜力拉动,增加了生产效率,并将人从重复性极强又效率不高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石磨的接触面上下皆有锯齿凹痕,俗称的磨齿,磨齿减少了研磨过程中的接触面积,增大了压强,因此可以更充分地将坚硬的食物种子研磨成粉。

在战国末期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就基本见不到石磨盘和石磨棒了,因此有专家推测在战国时期,古人便已经发明了石磨,由先秦时期史官编写的《世本》中记载石磨是“公输班作”,不过就像古代的医学记载总喜欢假借扁鹊之名一样,很多类似的器物发明往往也是后人一杆子都放到了鲁班身上。(下图石磨)

这个时候没必要纠结究竟是某个人了,我们可以将扁鹊和鲁班看作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形象具体化,是一个象征性的发明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石磨的广泛使用是在汉朝时期发生的。

关于石磨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石磨是由石碾演化而来,不过关于这点一直没有考古发现佐证,因为最早一处发现石碾的考古遗址是在河南安阳豫北纱厂附近发掘的张盛墓(1959年),年代已经是隋朝了,与石磨的考古发现晚了700多年。(下图为石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针对这种观点,更多的人认为石磨并非由石碾演化而来,与此相反,石碾很可能是石磨的一种简化方案,毕竟在小农经济为主的古代,大部分工具都是百姓自己动手制作的,从这个角度观察会发现,石碾的制作难度要远低于石磨,同时也能够完成粮食脱壳的目的。

石磨是如何影响饮食文化的?

通过之前的文章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古人吃的大部分主食都是粒食,也就是谷物经过简单的脱壳便成粒后放入锅中进行蒸煮,这种饮食方式很不容易消化,这也是为何在先秦时期的考古发掘出的古人头部化石中发现臼齿都磨损的很严重。

一直到石磨的广泛应用后,人们才开始将外壳坚硬的小麦磨成粉,进而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食,当然,这里不是说面食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而是说面食大豆广泛普及肯定是在石磨广泛使用之后的事情,之前即使存在也是少部分人的奢侈品罢了。

古人发明石磨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将食物研磨成浆,而并非后来最常见的粉,这也是为何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发明出了豆腐,因为先秦时期民间百姓已经广泛食用豆饭,所谓豆饭无外乎是将坚硬的豆子用水泡发变软进而烹熟的主食。

即使是这样,豆饭依旧需要长时间的咀嚼,吃起来很麻烦,于是将泡发后的豆子放入石磨中加工一下,得到的便是豆浆和豆渣,豆腐的制作过程几乎完成了一小半了。

石磨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主食来源,小麦的重要性逐步提高,并为后来北麦南稻的饮食习惯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石磨也为人们食用稻米增加了新的方式,将稻米放入石磨中研磨成浆,用模具煮熟便是现如今十分流行的米粉了。

现如今已经很难在生活中看到石磨了,尤其是古色古香的老石磨,偶尔野外郊游,山间徒步,在某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的废弃宅院前,或许还能够找到它的身影。

磨盘轮转间,民以食为天。

202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