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2022年的步伐,我们孩子的期末考也即将临近,家长的脸上多多少少透露出些许焦虑。我的小儿子今天一大早与我们一起吃了早饭,就背了书包去图书馆了,他告诉我这周要考三门文化课,所有的音乐方面的专业课,他上周已全部考完了。虽然孩子嘴上不说,但我能感受到孩子在心里给自己的一份压力

对于孩子的考试成绩,家长可能比孩子本人还要着急。我们总会在心里默默地自问,孩子会考得比上次更好吗?还是会更差?我刚与一位母亲聊天,她告诉我“如果我的孩子以后考不上一流的大学,我们的辛苦付出都会白花的”。

正是这个不可控的未来,让家长对孩子的成绩表现出极大的不安全感,而这种无法自愈的不安全感就如持股者对股票市场的不信任感一样,一旦股市下跌就会让许多人疯狂。

而孩子的成绩与股价相似之处,就在于成绩不受家长的意志而转移,却容易受一切其他因素的影响,家庭中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乃至成绩。而其中,最可怕的一个负面因素就是贬损式的亲子沟通模式,它会像温水煮青蛙,慢慢地消磨掉孩子最后一点自尊。

我在报纸上读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85后”的唐燕(化名)坦言,父母的贬损式教育,给她的成长烙下了深刻印记。

小时候,唐燕学习成绩不怎么好,她的父母总是在她面前唠叨:“别人的成绩那么好,你为什么就不行?”在家里唠叨还算了,遇到亲戚朋友或者同学家长,只要父母知道对方孩子的成绩比她好,就一定会在别人面前数落她“成绩差”。唐燕说她渴望得到父母对她在其他方面的优点肯定,但是父母却偏偏总把目光聚焦在成绩方面。于是,她开始相信“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能干的,我什么都不行。”

在家长的“贬损式教育”作用下,孩子很容易把对成绩的不自信迁移到做人处事的方方面面。比如,不敢与不熟悉的人讲话、对视;公众社交场合,宁愿独自蜷缩在一角;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对自己的任何请求,等等。

因此,在寒假即将到来之际,在成绩条被送到爸妈手上之前,我们来聊聊孩子的不自信,孩子的自卑感,孩子的胆怯和退缩行为。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一旦孩子内心有自卑感,生活就会充满冲突。而随之出现的胆怯、退缩等不良个性,则会与孩子形影不离。

我想对父母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情愿用负面的“动力”来拉高孩子短期内的成绩,然后摧残掉孩子对自己的长期自信心和自尊感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自卑,才是孩子不会自主学习的根源

曾有节目做过一个街头测试,请一个小学生拿着分数不高的试卷去找路人代替爸妈签名(以逃避父母对自己的责罚),这个实验就是想收集路人对孩子考试不利的态度。结果被测试的孩子并没有像节目组所预想的那样顺利得到路人的签名,相反却收获了诸多路人的暖心回应

▲ 视频截图,路人阿姨对孩子善意鼓励

虽然路人对孩子的处境表现出温暖和接纳,但回到现实生活里,我们发现大多数父母恰恰不会像对待路人孩子那样,用宽容大度和耐心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一份自尊心,即使两三岁的幼儿,只不过不同年龄孩子在自尊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自尊一般是指一个人主观上对自我喜爱、自我肯定的程度,高自尊的人也就是自信的人;低自尊的人则是指比较自卑的人。

不顾及自己孩子自尊感的家长,往往会用贬损式的言行来教导孩子,导致孩子产生负面消极的主观感受,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挥之不去的自卑感。

自卑,绝不是差生的专利,成绩不错的孩子也一样会变得自卑或不自信。比如有些常年考95分的孩子,依然会感到不自信,因为他们的父母为了激励孩子考更高分,经常会这么说:“你怎么不上进,从来没有考到100过!” ……诸如此类的训斥和贬低会让已经努力的孩子,在内心中觉得自己很差劲,不聪明,再努力也是白费力气。

根据心理学家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学龄期是孩子养成勤奋或克服自卑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自我生长的关键期,孩子在这个阶段的任务,是通过获得勤奋感来克服自卑感。

所以相对于其他成长阶段,小学阶段的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平衡关系会表现得更加明显而敏感。只要孩子通过自我的勤奋获得了一定的进步,我们就要用正向的言语给予孩子最大的肯定,我们奖励的不应该是纯粹的成绩好坏,而是勤奋的态度和勤奋行为所带来的自我提高

对此,美国职业橄榄球联会前主席杜根说,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者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这常常被人誉为“杜根定律”。把这个定律转换到我们的孩子身上,那么高自尊的孩子就是内心自信、行动勤奋的自主学习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说话难听就能提高孩子的成绩吗

许多家长说,我好好说话可孩子不听呀,我说得难听了,训得厉害了,他才会动一动,才会有一点上进心。

然而,这样的反应是孩子体内动物性的一点被动反应,虽然换来了一点成绩进步,却导致孩子以动物性的姿态来对待学习了。也就是家长一旦停止贬损和打压,孩子就不会好好学习;于是家长必须不停提高贬低的程度和打压的次数,才能推动处于父母所认为的“死猪般”状态里的孩子。

最后,失去了自尊的孩子一定会失去自信,一定会走进自卑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如果家长的贬低和打压一直不断升级,那么孩子还会形成个性上的“自卑情结”。在贬损的高压下,即使成绩暂时提高了,但孩子的某个“欠缺”却被贬损的言语放大了,比如孩子被骂“笨”、“缺根筋”、“不如别人”等等,一个极度不自信的孩子就这样被父母以“为了成绩”的名义造就了出来。

然而,面对贬损式的高压也不是每个孩子都会逆来顺受的。有些孩子表面上屈服于父母的权威,但打心眼里却完全无法容忍父母强加给自己的这些难听的话。他们就会对父母心生怨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懂事,但骨子里的自卑和敏感会逼他们渐渐走上与父母对抗的“叛逆”道路。

《少年说》节目中有一个女孩鼓足勇气对妈妈说出积聚内心已久的话: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湖南一个12岁的小女孩,因为不能忍受母亲“贬低式教育”,留纸条离家出走。

所以,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我们走到了一个关键时刻,需要思考更深层的一个现实问题:用强逼和贬低的教养模式是否会带给孩子更大的伤害?

我们的原意是不想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而丢了未来的那个“好”,可残酷的现实是,在那个未来的“好”到来之前,孩子却被我们伤害到极致了,他们已经无法以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来迎接我们为他们打拼的那个“好”了。一个自卑的孩子,是托不起我们心中对他们的百般期望的。

3.被女儿气成脑梗的妈妈是什么触动了她的神经

刚刚过去的12月27日,在河北廊坊,一位身为医生的妈妈因为8岁女儿月考58分,血压“蹭一下”就上来了。随后她到自己工作的医院做了一个检查,结果显示脑供血不足、心肌缺血还有轻微脑梗。这位妈妈表示自己是一个医生,但是没想到会因辅导孩子作业把自己气成这样,以后即便是女儿考试不及格也不管了。

不过这位妈妈最后也建议大家要放宽心态、平缓心情、理性教育。我们今天就来简单盘复一下有哪些家庭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丧失自信,能力萎缩

1.盲目攀比式教育: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又热衷横向比较,就像文章开头例子中,唐燕家长的言行。

2.过度溺爱式教育:家长管控、包办过多,剥夺了孩子探索、体验成就感的机会。

3.打压惩戒式教育:以爱的名义打压,或经常恐吓、批评孩子。

4.冷漠无情式教育:亲子缺乏交流沟通,漠视孩子的感受,孩子体会不到家人之间的彼此尊重、信任、包容。

4.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不是一回事

孩子的自信并非与生俱来,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建立起来。成绩不好是暂时的,用对方法可以逐步提高;孩子自卑了、不自信了、躺平了、叛逆了,这些都是比成绩更难解决的问题

所以家长要冷静下来,把聚焦在成绩和学习上的目光收回来,先反省自身的问题,变换家庭教育方式。

01

提高孩子的学习力和竞争力

不断地有家长问我,为什么我的孩子小学时成绩好,上了初中就不行了?为什么我的孩子小时候还挺上进,越大越退缩了?对于家长的疑惑,我想再次强调两点:

☉首先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并不是一件事。成绩只是对孩子一个阶段内学习成果的评定,是成绩条上冷冰冰的分数或者等第,但引起这个结果的原因即学习能力却因人而异。

成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习能力,孩子需要具备多维度的学习能力组合来应对初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如意,家长可以试着从孩子某一方面的学习能力入手查找原因。比如,是专注力、分析力、阅读力欠缺,还是缺乏时间管理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等等。

但是,学习成绩不是学习能力高低的唯一评判标准。因为孩子的成绩还受到临场发挥、学科兴趣、心理状态等因素影响。只有自信心丰满的孩子,才更容易在学业的比拼中占据优势。

☉ 我要强调的第二点,竞争和竞争力也不是一件事。学业竞争考验着孩子的学习能力和适应力、抗挫力的发挥,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弱势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能力区间”。

参与竞争会带给孩子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行为习惯。超越能力的竞争,无异于以卵击石,加剧孩子失落和恐慌;低于能力的竞争,孩子会变得盲目自信;只有与能力相匹配的竞争,孩子才会更自信,自然会主动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进一步提升自信

02

进行平等沟通和客观评价

有的家长吐槽自己虽然嘴上说着“孩子考多少都无所谓”,但真正直面孩子“惨不忍睹”的分数时依然会大动肝火,激起各种各样的家庭矛盾。我有几个小提醒:

1.家长不做强势沟通,不对学业指手划脚

爸爸妈妈要认识到,其实跟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沟通的问题,都是情绪控制的问题和我们的暗示问题。家长考前“无所谓”但考后“算账”的行为,会导致孩子的不信任和反感;家长看似无心的责骂,可能把孩子推向自卑的深渊。

2.可以否定孩子行为,但不可否定人格

比如,有的爸妈主观认定孩子“追星”或者“早恋”分心影响了学习,指责孩子“品味太差”、没有“羞耻心”,彻底关闭了孩子与父母沟通的大门。仅靠围追堵截地管控孩子的行为是走不远的,不如多和孩子聊聊天,帮助孩子区分欣赏、爱慕等不同层次的美好情感,孩子能够从中获得智慧和判断力。

3.家长要做客观评价,不做笼统夸赞

我们要放弃“贬损式教育”采用“鼓励式教育”,但不能只说“你真棒”、“你可以的”这样的套话。对孩子评价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孩子才能从内心真正并且全面地认可自己,获得更厚实、长久的自信。

03

发展兴趣爱好强大自我

有个叫索菲亚的小女孩,她的爱好是把玩一些黏糊糊的虫子……在她的同学看来,她的爱好太吓人了。索菲亚却把心爱的宝贝比如蚂蚱和蟋蟀放到同学们的手里,大家的反应是直接丢在地上,然后用脚踩死它们。同学们把索菲亚归为“异类”,不想和她说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不被人接受,父母怎么办?可贵的是,索菲亚的妈妈做了下面这些事:

首先,妈妈告诉索菲亚:“你可以成为一名昆虫学家。”

接着,妈妈帮助索菲亚寻找专家。妈妈立即付诸行动,在网络上寻求援助“能否让昆虫学家和索菲亚通个电话,帮助她重树信心” 。

然后,妈妈在网络发起呼吁,她的文字获得了10万条转发和支持,并得到了许多昆虫爱好者的声援。

索菲亚的妈妈做出了很棒的决定,她鼓励孩子培养兴趣。因为健康的兴趣没有有用、无用之分,可以引导孩子把喜欢做的事情当作学习的动力,建立努力的目标,就能从“玩”中摸索出了一套自主学习方法。

当孩子变成一个有趣、自信并散发魅力的人,自然会吸引别人成为她的朋友,谁不愿意和很酷的人交朋友呢?

对待孩子学习和成绩的态度

期末考试来临,家长需要克服自己对成绩的过分苛求,和凡事总想“赢”的欲望。

只要呵护好自信心,孩子未来会有更多机会考得好;但如果孩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那么考得差是必然的结果。

培养志向才能激励孩子爱上学习。被家长压着学习的孩子,就如被压制着做人,无法获得内心的快乐。所以,孵化志向和梦想比贬损式打压更具有长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