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得几年前,国外有一个很火的视频,是主人在自家猫咪身上放了一个摄像头,记录了猫咪在外面跑来跑去的一整天,而下面大部分的评论都类似于“原来生活还有这样的一面,真有趣”。

是啊,平时我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看到的东西、习惯了已经看到的世界,换一种角度确实会让我们感觉很不同。

但我们究竟习惯了看到什么呢?

当一声啼哭响彻产房,新生儿降生的喜悦使得房内的匆忙、房外的焦急等待都变得值得。

接着,孩子开始懵懂地认识这个世界,父母开始痛并快乐着地照顾孩子。于是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对话:

“这么冷的天,你把衣服给孩子,你怎么办”,“以后有孩子,你就知道了”、“小宝贝,看看你有什么想要的,爸爸/妈妈给你买”,“我想要吃汉堡”……

当然,即便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你也会经常听到:“我就是想要和他在一起”、“这份工作是我喜欢的,我想继续去做”。

可见打小开始,我们就习惯性地去盯着那些“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放了。而这个“想要”呢,其实就是我们内心欲望与诉求的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达芬奇密码》我看了很多遍,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

男主一行为了躲避抓捕,就坐飞机前往伦敦。在后面追捕的法国警方也立刻通知伦敦警方去机场拦截飞机,男主他们在降落的过程中看到了向机场飞驰的警车,意识到警察已经来了,于是选择在飞机还没停稳的时候下了飞机,并躲藏进旁边的轿车。接着警方呼啸而至,包围了尚未停稳的飞机。

但有趣的是,警察看到飞机刚刚停稳,就先入为主的以为“乘客还没有从飞机上下来”,于是只搜查了飞机,而躲在旁边车内的男主一行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

伴着台词“人们只看到他们选择看到的”,我们也找到了第二个习惯看到的——选择看到。

而我们不仅会选择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也会在还没接触相关信息前,就在脑海中进行先入为主的选择。比如:

好孩子有更大的可能会有好成绩、有了好成绩就一定能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就会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会有好婚姻。这是父母对子女的人生规划,并且在父母有这种规划的时候,孩子可能只有三四岁。

孩子还小,父母就已经这样认为了,这是不是有些先入为主了呢?

不过也不能说家长都是错的,因为在这个想法刚出现的年代,大家都很单纯,教育也没有普及,高学历确实能代表不少东西。可时代变了,这种沿用至今的看法,已经从一种对过去现象的描述,转变为对下一代的要求和期许。

同时,建立在过去背景下的先入为主,究竟能否在当今社会走得通,也是难说的。

可即便如此,为了捍卫作为父母的权威、为了使教育子女成为一件简单的事儿、为了不被孩子烦,大多数家长朋友还是秉承着这样的期许。

而说到底,这也还是因为“我们只想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看不到这样的观念不契合当下的实际状况、看不到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在为孩子好,而是在为自己好、看不到当下的社会究竟什么样的”,所以,才变得略显偏执了。但现实会按照我们的想法发展吗?

一万个人的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在我们感叹猫咪眼中的世界是那么不同的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自己习惯了用固定的角度去看世界”、“固定角度看到的世界往往是不完整的”、“我们没看到的那些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以为遇到心仪的对象,就能开启一段长久美满的感情的时候,我们没看到为了维持和经营感情,需要作出的牺牲和付出的努力;

在我们只喜欢雨天浪漫的时候,却忽略了还要面对满地的泥泞与得病的风险;

在我们以为还能依靠父母的时候,却没看到他们不断往口中塞的各类药物和越来越白的头发、越来越模糊的双眼。

于是一些本不该错过的错过了、一些本能够长久地失去了、一些本不用遭受的伤害却变成现实。

于是我们越来越容易遭遇难受、越来越想要抱怨活着的不易、越来越想要知道为什么生活对自己这么残忍,给我们的都是伤害、离别、错过。可只看到一面就匆忙作出选择、匆匆付出努力的,是我们自己啊。

承受不了感情附带的伤害,两个人当然不可能长久;

忍受不了寂寞,又怎能提升自己;

满腹道理却从不转化、实践,自然过不好一生。

任何事物都至少是两面的,如果你要作出选择,请先不要盯着“选择带来的好处不放”,而是去想想“做这个选择需要我付出什么代价”。因为超出承受范围的选项,即便我们选了,它所对应的“好处”我们也得不到。

所以,也请醒一醒,千万不要觉得世界上有很完美、很优秀、很适合自己的人,有肯定能让自己占很大便宜的事儿,只有有毒的东西才会用费尽心思的包装和粉饰,来让自己散发出无穷魅力。

当然,也请不要担心在看到风险和责任后,我们会退缩,因为能够识别出来的危险不是危险,而是我们如何行动的参考。

而当你多能看到“习惯视角”的另一面的时,你的生活便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