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7月23日,未来的上将,此时的红17师师长萧克突然接到湘赣省委转来的中央军委电报,要求红6军团离开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创建新的苏区,并且详细指定了红6军团向湖南运动的路线、最终目的地和行动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萧克虽然没有得到红6军团军团长的正式任命,但已经实际履行着管理红6军团的职责。红6军团下辖有3个师,红16师,红17和红18师,只是管理比较松散,对外也没有打出红6军团的番号。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将红6军团的领导机构又进行了明确,即组成任弼时,萧克和王震3人的军政委员会,以任弼时为中央代表和主席,萧克负责军事。

军委的电报让萧克感到很不解,因为此时正是第五次反围剿末期,中央红军主力已经被优势的国民党军压缩到了闽赣边界,但中央军委不是命令萧克的红6军团如何支援中央红军,如何配合中央红军突围,而是命令红6军团离开根据地,也就分解了红军的力量,那么中央红军将如何面对优势敌军作战?更奇怪的是,给红6军团的任务,不仅指定了目的地,还指定了具体的行动路线。

红6军团从湘赣到湖南征途遥远,又是在强大敌人的包围中运动,就需要更多的灵活机动,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机应变,而中央军委却为红6军团规划好了行军路线,这样的行军路线无疑是不符合实际的,将置红6军团的前途于命运未卜中。

虽然有不解甚至不认可,但是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因此萧克还是和任弼时,王震的3人军政委员会一起,投入到积极的转移工作中,在8月7日下午3点左右,红6军团约9000余人踏上离开中央根据地的征途,他们一路向西,4天后的11日抵达了湖南桂东县,在12日召开的连以上干部大会上,任弼时宣布正式成立红6军团,下辖红17师和红18师,萧克被正式任命为军团长兼17师师长,王震为军团政委兼17师政委,李达为军团参谋长。

此后,红6军团正式出现在红军部队的序列中,但是,此时的红6军团,上至军团长,下至士兵都不清楚自己到湖南的目的是什么。

一、一支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非主力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鼎鼎大名的林彪红1军团和彭德怀红3军团,红6军团是一个资历很浅的年轻军团,这个军团没有成建制参加过中央红军的反围剿战役,因此缺乏大战役经验,但是这个兵团下属各师却是在实战中成长起来的,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红6军团的发展,其实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军方式,即先大力扩展地方武装,让地方武装接受局部战争的锻炼,在恰当的时机,再将地方武装升级为野战军,这样就充分保证了野战军在思想和实际战斗力方面的强大。

红6军团的红17师,是源自1930年红1,红3军团第二次打长沙时,中共湘东特委组建的地方武装——湘东独立师,之后改名为湘东南独立师,再改名为湘赣红军独立第1师。1932年,湘赣军区成立后,湘赣红军独立第1师和湘赣红军独立第3师合编组成红军第8军,成为红3军团下属的一个军,6个月后,原为独立第5师师长的萧克来到红8军担任军长。之后,由于反围剿吃紧,需要大力扩充野战军,1933年6月,湘赣地方红军与湘鄂赣地方红军合编为红6军团,来自湘赣根据地的红8军缩编为红6军团下属红17师,而来自湘鄂赣根据地的红16、红18军则缩编为红6军团下属红16师和红18师。

红6军团虽然已经成立,但是由于下属各师是来自两个地区的红军,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特别湘赣的红17师和来自湘鄂赣的红16师和红18师比较陌生,而红17师又是3个师中最强的师,与另外两个师完全没有配合战斗过,因此无法发挥出相应的战斗力,再加之军团没有设置领导机关,番号也还没有公开使用,因此,此时的红6军团并没有形成一个军团的战斗力。

一个军团要形成战斗力,最重要的是要在训练中或者在战斗中完成彼此之间的配合,但是红6军团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

为了策应在福建的国民党蒋光鼐和蔡廷锴19路军行动,中央军委不得不命令萧克率领最强的红17师离开湘赣苏区北上,到湘鄂赣会合红16师后,两师一同破坏南浔铁路,截断国民党军进攻中央苏区的主要后方补给线,同时策应福建的19路军。鉴于红17师离开后湘赣出现真空,又调湘鄂赣的红18师到湘赣苏区进行保卫。

萧克奉命率领红17师离开湘赣根据地北上,到湘鄂赣根据地和红16师会合后,出南浔路威逼南昌,但是沿途国民党军力量太过强大,加之19路军很快就失利,因此萧克不得不率领红17师返回到湘赣苏区,却无法将红16师带到湘赣苏区,萧克不得不自作主张将红16师留在了湘鄂赣苏区。

事实证明,萧克将红16师留在湘鄂赣是一步阴差阳错的好棋,因为红16师本来就弱,与红17师会师时才1600余人,几仗下来损失了一半,仅剩900余人,而且战士都是湘鄂赣人,败仗之后军心浮动,都不愿意离开家乡,强行将这个师带往湘赣就有可能中途散伙,而将这个师留在湘鄂赣还能保存一支基本的红军力量。

结果,当萧克率领红17师转了两个月又回到湘赣苏区后,红6军团真正能集结起来的部队只有红17师和从湘鄂赣过来的红18师。

萧克没有想到,他率领红17师才回来不到5个月,又要奉命出发西征了,但对这次行动的目的,他一点都不知道。

二、红6军团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

第五次反围剿末期,特别是广昌失守,使得中央苏区大门洞开,国民党军蜂拥而入,中央红军主力已经没有了内线作战的回旋余地。

红军的作战方式,是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没有回旋余地就意味着红军无法开展自己擅长的运动战,只能以阵地战方式和国民党军硬拼。以人数和装备都劣势的红军和国民党军拼消耗,其结果只能是失败,为了使得中央红军得到生存,就只有一条路——突围。

为了保证中央红军突围,当时中共中央负责军事的领导者李德,也就是那位身份一直说不清道不明的德国人,决定采用分兵方式对国民党军施展调虎离山计,以两支部队先行突围,调动大部分敌军主力远离中央红军,从而为中央红军的突围开路。

负责调动敌人的诱饵命运凶多吉少,自然不能太精锐,因此用了两支非主力部队,一支是成立不到一年的红7军团,这支军团北上向皖南开进,成为日后赫赫有名却很快全军覆灭的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队,紧随红7军团之后,就是向西开拔的萧克红6军团。

红6军团和红7军团虽然同样都是李德调虎离山的诱饵,但是两支军团担负的使命还有区别,红7军团的运动方向与主力红军相反,因此主要是为了调动敌军,而红6军团虽然也承担调动敌军的责任,却更多的是为中央红军突围探路,因此这个军团的运动方向和日后中央红军的运动方向一致。

结果,红6军团历经千辛万苦的突围,达成了为中央红军探路的目的了吗?

三、红6军团西征路上经历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6军团开始西征后,首先挡在前面的是湘军何健。

何健见红6军团离开中央苏区向西运动,立刻布置了3个师在湘江北岸堵截。红6军团见湘江敌军强大,便没有渡江,而是绕道广西,经贵州入湖南。红6军团的运动速度很快,当湘,桂两军准备联合建立堵截防线时,红6军团已经超越两军进入了贵州。

但是进入贵州后,红6军团的速度优势被大山所阻,结果反而被湘桂两军反超越,湘桂两军在崇山峻岭中设下堵截阵地。双方交战的结果,红18师师长龙云被俘,红6军团面临十分被动的局面,在山穷水尽之际,幸好得到当地老猎户的帮助,他带领红6军团从一条人迹罕至的谷涧水沟通过了湘桂两军的防线。几经周折后,红6军团在1934年10月24日抵达贵州印江县木黄,和贺龙,关向应和夏曦领导的红3军胜利会师。

此时的红6军团由出发时的9000余人减员到3000余人,而红3军还有4000余人,会师后的红3军即恢复原来红2军团的番号。此后,红6军团和红2军团两个军团始终战斗在一起,直至双方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四、事件评价

红6军团的任务是调动敌人和为主力红军突围进行探路,对中央军委交待的任务,红6军团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但是对主力红军来说,红6军团的西征并没有起到为之探路和调动敌人的作用。

当中央红军长征后不久,蒋介石就判定中央红军要走红6军团的旧路,也判断中央红军是要和萧克贺龙部会师,因此在湘江以重兵堵截,结果中央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从这点来说,红6军团的西征对中央红军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但是西征对红6军团的发展来说却是有重大意义。

红6军团和红2军团会师后,成立了湘鄂川黔军区,以贺龙为司令员,任弼时为政委,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建设根据地运动,结果8000余人的两军发展到4个师约2万余人,最终由名不见经传的红6军团和红2军团发展而来的红二方面军,和精锐的红1军团及红3军团为主力的红一方面军一同,跻身红军三大主力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