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袁世凯出山、清帝下位

袁世凯被清廷起用出山,为了扩张自身权力,攫取革命成果,开始与南方革命党人议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世凯(1859年—1916年)

清帝下位:南北议和后,革命党人和袁世凯达成协议,以清帝下位换取袁世凯的总统位置。

一、南方革命形势遭遇阻力

黎元洪通电议和,是因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遭遇了阻力,武昌起义事出仓促,革命军起兵后粮饷不足,面对袁世凯调来武汉的北洋军,想打胜仗已经不那么容易,败仗倒打了不少。

各省是分头起义的,拥戴黎元洪,完全是因为武汉首义的地位。除了推翻清廷的共同目的,革命军内部各有山头、互不统属,北伐推翻清朝的阻力重重,议和成了形势逼迫下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最先提出议和的不是黎元洪,而是袁世凯。袁世凯被清廷起用重新出山,为了保住自身权势,不断对清廷说形势紧张,索取更多权力,同时用武力威胁革命军,迫使南方各省屈从。

袁世凯被起用之初,就和南方开始接洽,他让黎元洪的同乡刘承恩给黎元洪写信,说自己可以和革命军合作,清廷也准备实行立宪,黎元洪这些革命领袖,都能到清廷做官,黎元洪没答应。

黎元洪在信中劝袁世凯说,你的声望无与伦比,不如参加革命,将来民国成立,你就是总统。

袁世凯的势力在北方,半途参加武汉的革命军风险太大,但双方的态度已经表明,和谈可以继续。

不久后,袁世凯再次派刘承恩到武汉会见黎元洪,提出清廷实行君主立宪,双方正式停战,但黎元洪没答应,因为武昌起义的革命目的就是推翻清廷和帝制,实行君主立宪,等于说皇帝还在,革命目的没有完成。赶赴武汉的革命领导者黄兴、宋教仁等,也极力反对君主立宪。

刘承恩将消息带给袁世凯,袁建议和暂时搁置,他对立宪还是共和并不在乎,只不过此时清廷叫袁世凯去北京组织内阁,给了他扩充权力的好机会,但他没有忘记继续给革命军施压。

黎元洪很快签订停战协议,双方重新谈判。袁世凯主张和谈的目的,是用最小的军事损失换取革命成果,所以在军事打击上留有余地,而革命党反对的是清廷,对袁世凯恶意本就不多。

但并非所有革命人士都赞同议和,江西军界通电说,议和会耽误中国的前途。同盟会领袖宋教仁在报纸上发表不同意见,担心议和是被袁世凯愚弄,袁可能是想当王莽曹操,最后称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

反对的声音虽然不小,但没能影响和谈进程,因为革命党军力不足,北伐根本力不从心。双方的代表在上海正式会面,袁世凯方面的代表是唐绍仪,革命军方面是伍廷芳。和谈内容还是老话题,只要袁世凯迫使清帝下位,国家实行共和制度,革命党人就拥戴袁世凯为大总统。

袁世凯的和谈目的就是攫取权力,革命党愿意拥戴自己当总统,自然乐于接受,更何况谈判筹码是清廷。唐绍仪回来给袁世凯复命,袁世凯答应了。可就在这时候,议和又出了波折。

袁世凯并非不同意革命党人提出的条件,只是没能及时回复。可现在孙中山当了总统,自己的总统位置也就等于没了,袁世凯为了挽回颜面,批评唐绍仪办事不利,唐绍仪辞去了职务。

南北议和达成协议,促成清帝下位、清朝灭亡,也让袁世凯得以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参考资料】《孙中山全集》《窃国大盗袁世凯》《阁学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