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当中写道:“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

人生总会需要面临很多种选择,每一个选择对可能会对你的将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你没有正确认识到当前所处的形势,跟上时代的变化,固守己见,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那么你在这条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发奎素有“中国铁将军”的称呼,曾经获得过”青天白日勋章”、”抗战胜利勋章”等诸多奖励。但是张发奎始终没有认清到社会形式,没有认识到国民党的缺点,始终坚持在国民党阵营。

曾经在张发奎手下的叶剑英、贺龙等十一人,都先后离开了张发奎来到了共产党的阵营。他们当中的五个人成为了元帅,六个人成为了大将,为共产主义事业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张发奎在抗战胜利之后,先担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后又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7月份的时候,张发奎辞职到香港定居,之后到了1980年3月10日病逝。晚年的张发奎一直对于早期没有选择追随毛主席感到遗憾。

光绪22年7月25日,也就是1896年9月2日,张发奎出生在粤北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清化乡矮岭村。张发奎八岁的时候就到私塾里面读书。到了1907年的时候,张发奎到了县立高等小学堂继续读书,

1911年的夏天,十五六岁正是青少年的张发奎正处于贪玩的时期。一次,张发奎和自己的同学李军到外面游泳,李军不小心溺水身亡了。害怕因为此事受到牵连的张发奎赶忙逃到了广州。

在广州,背井离乡的张发奎先是当学徒学习染织技术。1912年的时候,聪敏好学的张发奎成功考入了当时的广东陆军小学并且在同年加入了同盟会。后来,张发奎还凭借《吴起将兵与士卒同甘苦论》一文在班级里面名列前茅,成功进入到了武昌第三陆军中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6年,张发奎从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毕业。他返回粤参加战争。凭借着出色的作战技巧以及强硬的身体素质,张发奎还一度成为了孙中山先生的侍卫。在与桂系军阀作战的时候,他身处敌群但没有丝毫慌乱。他英勇作战,还获得了新式步枪两把。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陈炯明曾经发文要求张发奎与自己一道,但是张发奎丝毫不从。他毅然决然率领部队退入始兴仙人洞据山,与陈炯明抗争了半年多的时间。

之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南征的时候,张发奎也表现优异。到了后来,张发奎被升任为了第十二师代师长。张发奎也得以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了。

当时,军阀吴佩孚退守汀泗桥。汀泗桥可以称得上一处绝佳的防守阵地。汀泗桥四面环水,后面依靠着一座高大的山脉,除了一个铁路之外只剩下可以到达汀泗桥的只剩下崎岖的山路了。

虽然汀泗桥易守难攻,但是有困难就去克服它。在张发奎的带领下,以及许多叶挺独立团的共产党员们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努力之下,第十二师还是成功占领了汀泗桥。

之后,他们又攻克了贺胜桥、武昌等地。张发奎凭借着在这次战斗当中的英勇表现晋升为了第四军的军长。第四军也被赠予了“铁军”盾牌一块。

这个时期国共两党还处于第一次合作时期。之后,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先后叛变,大肆抓捕我党人士。

但是张发奎因为自己的部下里面有不少的共产党员,所以张发奎本身并不热衷于此。同时,张发奎还接纳了张云逸、叶剑英等一批共产党员到自己的部队当中担任职务。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能够那么的高级将领出自于张发奎的部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个时候接纳共产党员并不代表着张发奎心中认可共产党。事实上,张发奎是反复变化的人。在国民党阵营当中,也往往会因为时局的不同,对蒋介石有时反对,有时追随。

到了11月份的时候,张发奎又和汪精卫一起发动了兵变,驱逐桂系势力。12月份,又依附于蒋介石。1929年9月份,因为蒋介石打算消除异己,张发奎再次反对蒋介石。

不过,虽然张发奎是一个反复变化的人,在早些时刻接纳共产党人,在解放战争时期,又不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游击队并且计划围剿。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张发奎的一些表现,还是体现出了他的爱国之心。

1932年3月的时候,蒋介石继续派遣张发奎到江西围捕我党人士。当时张发奎深感国事危机,报国无门。于是,在十月份的时候,张发奎开始游历欧美等国,不断宣传抗日救亡。张发奎的宣传在海外引起了诸多华侨的欢迎。

1935年,回到中国之后,张发奎见到蒋介石对他说:“今后中国之出路,唯有抗战之一途。”在后来与日本日对战的时候,张发奎也积极参与其中,可以说是一个抗日先锋。他指挥第一次粤北会战取得胜利,收复了南宁、龙州等地,战功显赫。

到了1980年的3月10日,张发奎在香港病逝,享年85岁。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胡志伟评价他说:“张发奎是在国民党军队中一个异数,一个他不贪污,一个他自己勇敢打仗。”

莫尔曾经说过:“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很多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个差不多的选择,没有一个可以说比另一个占据绝对的优势。如何做出选择就需要我们对选择背后的本质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预估未来的发展方式,并由此做出更好地选择。

当然,即便是圣人也不可能作对每一个选择,更何况我们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作对每一个选择。我们需要的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因为贪图一时的享乐和快活,或者畏惧可能带来的改变,而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