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用“千军万马”来形容一件事情的声势浩大,但有的时候细致化去分析发现很容易绕圈其中,就拿和千军万马相近的“十万兵马”来说,十万兵马这个词在古代打仗时期几乎就是家常便饭。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古人打仗的时候经常说十万兵马,那么这个“十万兵马”到底是十万士兵?还是十万兵马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按照我国古代打仗的习惯来说,壮大气势方面就是人数报得越多越好,声势浩大也可以给敌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所以“十万兵马”不止是在前线打仗的将士和兵马,不过十万确实是指人数、但并没算上马匹,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组成部分。

比如还有除前线打仗以外的后勤保障人员,古代的人口实际上并不是很多,在一些影片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打仗动不动就几十万、百万兵马的情况,显然这些并不全是上前线打仗的人,其中还包含了后勤的保障部队,而这一部分是不需要上战场打仗的。

另外,在古代打仗还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当时的交通主要以马力、和人力为主,部队从出发到上战场很多都需要经历长途跋涉,而打仗除了重要的武器给己之外,粮草的问题直接关乎到打仗的胜负,没有粮草就没有打仗的底气、更没有维系生命的根本,所以后勤部队的粮草是古代行军里的重中之重。

那么在古代行军之重里,往往后勤部队对粮草保护的力度会非常大、需要的士兵自然也就非常多,一方面粮草是古代行军的命脉之重,另一方面也是保障粮草可以顺利供给、让前线士兵打仗更有底气,而古代的“十万兵马”也往往都是一个虚数,如果加上兵马、后勤部队人数,恐怕达到十万人数的作战规模队伍,实际总人数怕是要20万之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在历史中原王朝的打仗部队里还分轻、重步兵,轻、重骑兵以及辎重器械部队,这些部队不仅需要大量士兵、还需要大量的民夫和辅兵,比如项羽的骑兵部队一个骑兵的标配就是2匹战马,轻骑兵需要2匹、重骑兵也至少需要3匹,如若不然项羽的3万兵马在楚汉彭城之战里,又怎会出其意料地大破刘邦的60万诸侯联军呢?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怀疑刘邦的60万诸侯联军是虚数,实际上虚数倒是未必,因为历史上有种叫“流民军队”可以如滚雪球一样,不过论流民军队的战斗力却是一触即溃,拖家带口的老幼不分有时候真的是规模吓人,记得三国时候曹操就收留百万青州流民,后经筛选组建了7万人马的“青州军”,这支军队的实力走哪都像是螃蟹一样立下赫赫战功。

再来说说打仗里的骑兵和马匹,骑兵的优势就在于后勤需要的人力比较少,当初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标配就是一骑兵4匹马,1匹驼马,3匹战马,但马匹却是战场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马匹的后勤看起来不费多少人力、实际上非常费钱,正是因为马匹非常消耗物资,所以骑兵部队的规模哪怕是到了17世纪也一直提不上去。

实际战场上的很多真实案例,尤其是冷兵器时代很多都是“以少胜多”,十万兵马也不如集中精锐,人马有时候越多反而气势越明显,只要集中精锐攻其后期粮草、打击要脉,乱了对方军心阵脚就是取胜的关键。

最后,古代部队服役人数实际还因朝代不同而有不同规定,比如唐朝实施全民皆兵制度,这种制度就是战争开打时全民都要去参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打仗时统治者会把打仗人数多报一些,更确切地说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打的是国力,十万兵马的本质也如春秋时的“千乘之国”同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