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得高中的时候,有次放假结束回学校。在路口拦了一辆出租车,但看到上面有人之后,我就婉拒了司机的“热情”,然后看时间差不多了,就选择走着去学校。

当时这么做的原因,是我认为“既然你已经选择载别人了,那就不应该再载别人,这样不对”。

而这些年过去了,类似“尖锐”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同时也逐渐开始认为“对与错”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东西,并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看轻这些。

“对与错不是挺重要的吗?”

它俩当然重要,只是重要的其实并不是它们自己。

你也知道,在平时我喜欢把看到的东西分为“仅存在于人类社会里的”和“现实与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前者呢,属于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也仅仅只影响我们自己;后者影响的范围很广,并且往往也必须去遵守。

“对与错”就属于前者。而如果人不存在了,它们俩也不会留存于世,所以,它俩的重要性其实也就只针对我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存在于人类社会里的东西,其实都具备一个非常有趣的特点,那就是“相当的灵活”。

也就是,对未必是对,错有时候也未必是错。就像,小时候我们不怎么理解父母的用心,总是埋怨他们对我们略显严厉,慢慢长大有了一些经历和自己的孩子后,却又突然理解了他们的良苦用心。

那既然“对与错”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的绝对,为什么在一开始的时候,或者在某些问题上,我们要那么坚持呢?

虽然现在我们也都逐渐理解了“对与错并不是那么绝对的”,但这个理解也并不是我们天生就有的。

在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并没有任何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缺乏相关的经历去加深我们对一些“道理”的认知。可即便如此,我们也还是需要努力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

那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做“对”的事情更利于生存,还是做“错”的事情更利于生存?

看到孩子要摸电门,我们就立刻出声阻止、若叮嘱孩子要认真学习排第一的话,那“注意安全,小心坏人”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第二句话……

我们知道“人想要生存,就必须去做那些倾向于‘对’的事情”,所以,为了保障孩子生命的存续,我们也在用自己的“对与错”控制、约束、干涉自己的孩子。

孩子对“对与错”并没有多少深刻的认识,但在类似“因为没有听父母话而摔跤吃痛”这样经历的影响下,他们也意识到“有些事情是能做的,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但毕竟,孩子的经历是非常单一的,这也使得孩子的“对与错”是非常单一,甚至略显顽固的,就比如在一开始提到的,曾经我固执的认为“你既然载了别人,就不能再载其他的客人”。

而之所以如此固执,除开“仅仅经历过单一的对错”外,也还有“当下我的内心世界是非常脆弱的”。

虽然现在我们也都知道,即便跟人同乘一辆出租车,也基本上不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如果做出了与自身观念不同的行为的话,我就会面临“内在一些观念轰然倒塌”的冲击。当时的我,并没有那样的承受能力来承担这份冲击。

这也是为什么到了成年之后,很多朋友难以认错、拒绝认错、推卸责任的主因,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孱弱的,所以,任何的错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份难以承担的冲击和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你看,“对与错”于我们而言最主要的价值,是协助我们保护人类幼崽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同时也协助我们能够实现生理与心理的同时生存。

它们起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约束、行为导向作用。

我们常说“自律即自由”,其包含的意思中包括了“如果我对自己的约束已经成为了习惯、成为了潜意识行为,那么这些约束也就不存在了,我也就是自由的”。

而“对与错”对我们产生的约束和行为导向,其实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就比如,在做十以内的加减乘除时,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会特别快、特别熟练、特别机械化的得出结果,并不会像小时候一样一脸天真的问“为什么三加四不能等于五”。

但当我们逐渐适应了自己的对错、逐渐习惯了捍卫自己的对错、逐渐学会了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对错强加在他人头上,以同化他人时,我们其实就被自己的对错给束缚、绑架了。

这时候的我们,既看不到自身观念的局限性,也难以完整的看待自己和世界。而这也代表着“我们的生存空间极其有限”。

一开始,我们对“对与错”的需要,是基于“它能保障我们的生存”。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的增加,我们如果还保持着多年前的对错,那基本上就相当于“这些年没什么成长”。而当年的对错,仅仅适用于当年还处于对世界一无所知状态的我们。在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即便我们不愿意,肩膀上的责任与生活对我们的要求也都会自动增加。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用更适宜当下的“对与错”、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更丰富的可能性来让自己在“不断增加的责任与要求”下能得以幸存。

那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能够走出自己的“对与错”。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它并不容易。不过,也正是因为它的不容易,才使得我们的价值和能力可以有所增加。

所以,如果你觉得需要在这方面有所锻炼的话,那可以考虑:

1、 在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先不要着急否定对方,而是尝试理解;

2、 接纳不同意见中对自己成长和发展有利的地方,而不是全盘否定;

3、 有节奏的梳理自己的过去,在梳理的过程中去尝试产生新的看法;

4、 丰富自己的阅读和经历,并有节奏的在观念与习惯上进行自我突破和完善。

希望你可以走出自己的“对与错”,看到更丰富、更完整、更客观的世界。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