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7月1日晚9时,河南商丘睢县的龙王店镇炮声隆隆,火光冲天,烟雾弥漫。这是华东野战军的炮兵部队正对龙王店内国民党军进行火力急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王店镇内,是区寿年兵团的司令部和主力整编75师师部。

现在很多人对区寿年不太了解,却对他的孙儿如雷贯耳。区寿年的孙儿是中国足球甲A时期的风云人物,顶峰时期的最佳守门员,目前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的副总经理区楚良。

炮火急袭后,华东野战军王必成6纵18师52团在龙王店镇东门东南角100多米的正面向镇内发起进攻。

此时的龙王店镇,南北长约400米,东西长约500米,四周的围墙有1丈多高,围墙外有很多壕沟,分布有鹿砦和交叉火力的子母堡,有一整套完整的防御体系。

主攻由52团2营担任,这个营的4连在炮火掩护下冒着枪林弹雨发起冲击,战士们前赴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接着往前冲,终于打开一个突破口,却被敌军的机枪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这时,2营营长李忠带着5连乘敌军火力被4连吸引之际,从侧后冲到了围墙下。

面对1丈多高的围墙,李忠命令在战士们在墙上用手抠坑,以便踩着坑往上爬,但是由于土墙坚硬,收效不大,这时,右侧围墙下突然出现一个洞口,从洞口伸出一支火焰喷射器,火焰喷射器喷射出长龙般的火焰,将5连烧伤和烧亡了50多人。

按照军事常识,一个建制单位如果损失了一半的人,这个单位就基本失去了战斗力,但是5连还在继续战斗。5连1排副排长悄悄摸到洞口一侧,往里面塞了两颗手榴弹,打掉了火焰喷射器。

这时,担任助攻的52团3营以轻重机枪压制围墙上的敌人,5连幸存的战士们开始搭人梯往围墙上爬,跟随3营火力的转移,5连很快就登上围墙,以肉搏战击退敌军,稳稳地占领了东门围墙的两侧,紧接着6连也冲了上来,两个连相互交替掩护向镇中心突击。

几乎在3营冲进围墙内的同时,龙王店镇的四个方向都相继被突破,各路人马从四面向镇中心突击,镇内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战斗达到白热化之际,突然从街中心冲出4辆坦克,沿着大街向52团所在的东大门而来。团教导员袁捷急忙命令2营和3营退到围墙上,利用地形阻击坦克。

华野很多干部战士都是第一次见坦克,他们缺乏打坦克的经验,而且手上都是轻武器,仓促之际只能将身上携带的手榴弹往坦克上甩,但是单颗的手榴弹对坦克厚厚的装甲毫无作用。

袁捷命令用集束手榴弹炸坦克履带,但是坦克在大街上的冲击速度太快,战士们无法靠近,只能眼睁睁看着坦克朝着城门而来。只要撞开城门,这4辆坦克就可以突围而出,逃之夭夭。

可是,城门却被国民党军自己垒的沙袋堵死了。

打头的第一辆坦克连撞了4次都没有撞开城门,只得转向往南逃,但是围墙周围遍布的防御设施减缓了这辆坦克的速度,它只能慢慢地蠕动。3营8连2排长乘机带着战士们一拥而上,将坦克围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坦克内突然射出一梭子机枪子弹,几名战士应声而倒。袁捷身边的一个参谋反应很快,他用手枪对着坦克瞭望孔打了两枪,机枪立刻被打哑。2排长顺势爬上了坦克,他在坦克炮塔上摸索着,炮塔上的铁盖子突然被打开,里面伸出一支手枪,只听一声枪响,一名战士中弹负伤。2排长举起一颗手榴弹,拉出弦就要往铁盖子里扔,这时,坦克里面大喊:“投降,投降,不要扔手榴弹。”随着喊声,只见两只手露出坦克,一只手举着白手帕,另一只手举着白手套。第一个人出来之后,紧接着是两个戴将军军衔的人。

其中一个戴中将军衔的高个子喊道:“快,……快送我到你们粟裕司令那里去,我和他是朋友。”

这位佩戴中将军衔的高个子,就是兵团司令区寿年,另一位是他的参谋长林曦祥。区寿年确实称得上是粟裕的朋友,因为他们曾经同属张发奎的第11军,一同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区寿年知道对面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是粟裕,可是他不知道,他本人的被俘不仅标志着国共双方战略态势的转变,更成了三大战役的预演。

一、集中兵力好还是分散兵力好?粟裕的力争使得中央军委进行了折中

1947年6月到11月间,为了打破国民党军在战略上的主动,也为了缓解陕北中共中央面临的压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三支大军开始了战略行动。

刘邓大军4个纵队从晋冀鲁豫挺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兵团2个纵队及1个军从晋冀鲁豫挺进豫西,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从鲁西南越过陇海路,挺进鄂豫皖边区,三路大军共15个纵队的兵力以“品”字形在中原地区完成战略展开,将战火引入国民党统治区。

面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战略,蒋介石随即调整了应变策略,他在中原战场上投入了34个整编师。此时的国民党军整编师相当于军,34个整编师也就是34个军。

蒋介石的这一手,使得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中原的三路大军陷入了被动。

为了扭转被动,就要先主动歼灭国民党军一部,以达成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中原地区对国民党军的战略优势。

为此,军委和毛泽东将目光盯住了国民党军的两个王牌——邱清泉第5军和胡琏的整11师。

为了歼灭这两部敌军,1948年1月,军委和毛泽东考虑由陈粟华东野战军以1纵,4纵,6纵三个纵队约10万人南渡长江,以调虎离山之计将邱清泉第5军或者胡琏整11师调动南下并乘机歼灭,之后再全面夺取中原。

对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意见,粟裕却有不同的想法,他认为10万人南渡长江,进入无根据地的外线作战,是没有依托的孤军作战,将会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样,抛弃很多重武器,损失很多人员,不但解决不了中原战场的问题,还将使得中原局势更加僵持。

粟裕建议将三支大军集中起来,由刘邓统一指挥,就在中原打几场大的歼灭战。

粟裕的意见并没有得到重视,中央军委依然命令粟裕准备南渡长江,实现继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的第二次战略大进军。

粟裕虽有不同意见,可是他还是执行命令,只是在执行命令时,又在4月18日向军委发出了第二次建议,要求集中兵力,而不是分散兵力,并于4月30日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向五大书记当面做了汇报。

粟裕的请求,终于受到毛泽东的重视。其实,粟裕已不是第一次对毛泽东的意见进行据理力争了。

在解放战争开始阶段,对进入淮南进行外线作战还是留在苏中进行内线作战,粟裕就向毛泽东进行过据理力争,结果他在苏中内线打了七战七捷。这次,粟裕再次要求在内线作战,自然不得不再次引起毛泽东的重视。

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完全否定南渡长江进行外线作战的战略,而是进行了一个折中,他给粟裕留出了在中原内线作战的时间,他亲拟给刘邓的电文说得很清楚:

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难。目前粟裕兵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渡江准备之任务。

毛泽东的意思就是给粟裕4-8个月的时间在中原歼敌,如果效果不好,则还是要按照原定计划渡江南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限定了时间,毕竟粟裕的建议已经得到了军委的认可,他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场。

粟裕看着作战地图,他的目标瞄向了鲁西南。

在中原北部,黄河南岸的定陶,城武(今成武)三角地带,分布着国民党的王牌军——整编第5军。

二、华野歼灭第5军的计划被打乱——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粟裕决定以歼灭邱清泉的第5军作为打开中原局面的钥匙,他的作战计划分两步:

第一步:施调虎离山之计,先由陈(士渠)唐(亮)兵团的3纵和8纵做诱饵,出许昌向淮阳运动,以调动在黄河南岸定陶,城武的邱清泉第5军南下,从而使得黄河南岸空虚,华野第1,4,6纵队乘机快速渡过黄河南下;

第二步:华野第1,4,6纵队南渡黄河,这时邱清泉必定率第5军回头北上堵截,而一旦整编第5军掉头北上,陈(士渠)唐(亮)兵团的3纵和8纵就尾随邱清泉,汇同黄河南岸的华野各纵队对第5军南北夹击予以歼灭。

粟裕作战计划的实施,以1948年5月24日陈(士渠)唐(亮)兵团攻克许昌后向淮阳开进为标志。

见陈(士渠)唐(亮)兵团出许昌东向,邱清泉果然中了调虎离山之计,他立刻率领第5军和整编75师南下堵截。黄河南岸出现空挡,华野各纵按计划渡过了黄河。

华野各纵队渡过黄河后,邱清泉也果然率领第5军和整编75师掉头北返进行堵截。

按照计划,陈(士渠)唐(亮)兵团应该尾随邱清泉第5军向北运动,可是,情况突然发生了变故,陈(士渠)唐(亮)兵团无法执行尾随邱清泉第5军的任务。

因为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

在陈(士渠)唐(亮)兵团攻克许昌的第二天,刘邓中原野战军打响了在南阳以东围攻张珍兵团的战役,此举又引得在漯河的胡琏兵团南下,以中原野战军的实力,无法同时和张珍、胡琏兵团开战,因此刘邓不得不临时命令陈(士渠)唐(亮)兵团到漯河以南阻击胡琏,原本是要尾随邱清泉兵团北上的陈(士渠)唐(亮)兵团不得不在5月28日转而向南,朝漯河地区运动。

没有陈(士渠)唐(亮)兵团从南面的夹击,粟裕的华野主力就无法实施歼灭邱清泉第5军的计划,因此,华野歼灭第5军的计划被中野打乱了。

粟裕雄心勃勃向中央军委保证要在中原歼灭第5军,而且中央军委也为了支持粟裕而改变了原定计划,并指示各方面“夏季作战的重心是各方协助粟兵团歼灭五军”,最终却是围歼第5军的行动泡了汤。

可想而知,此时粟裕面临的巨大压力。

三、临时改变打开封,醉翁之意却不在开封

粟裕虽然率领华野主力渡过了黄河,可是没有陈(士渠)唐(亮)兵团的配合,也就失去了歼灭邱清泉第5军的机会。在无计可施之际,粟裕只得采用八路军新四军常用的运动战套路:将主力集中在巨鹿和菏泽之间,以一小部分兵力在定陶和城武之间对邱清泉兵团实施运动,试图通过小部队的运动将邱清泉各部分散,再以主力各个围歼。

定陶和城武地区是鲁西南老根据地。解放战争初期,刘邓的中野就在这里将半美械的赵锡田整编第3师歼灭,而今粟裕也想带着华野在这里复制一场刘邓歼灭赵锡田的战役,但邱清泉却不上当。

有了赵锡田整3师的前车之鉴,邱清泉第5军北进到与定陶和城武相邻的曹县和单县一线就再也不进哪怕半步,和粟裕形成了对峙。

对峙,对邱清泉有利。

这时,徐州“剿总”刘峙立刻抽调整编第25师,整编第72师,整编第83师,整编第63师各一个旅向邱清泉增援。

国民党军大举增兵,而粟裕却得不到增援,原来的计划是歼灭邱清泉第5军,而现在却面临大量国民党军的合围,这使得粟裕的处境立刻变得十分被动。

好不容易争取到大军留在江北的机会,却达不成结果,不但达不成结果,反而还有被歼的危险,粟裕面临的压力山大。但是抗压是统帅的必修课,山大的压力并没有乱了粟裕的分寸,他一直在寻找机会,他想的不是脱离被动,而还是歼敌。

终于,面临山大的压力却一直头脑清醒的粟裕发现了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邓大军在南阳东的宛东战役于6月3日顺利结束,陈(士渠)唐(亮)兵团完成任务后于6月12日向粟裕华野主力靠拢,6月15日抵达了通许和杞县附近。

通许和杞县距离开封只有一天的路程,只要陈(士渠)唐(亮)兵团往西北一个掉头,就可以抵达开封。开封守敌虽然有3万人,但是有战斗力的只是分属不同建制的中央军两个旅,其余都是保安部队,士气不旺,指挥不统一,陈(士渠)唐(亮)兵团两个纵队夺取开封有必胜把握。

粟裕的脑海中立刻有了一个在豫东地区歼敌的计划。

如果陈(士渠)唐(亮)兵团攻打开封,一定会吸引大批国民党军增援,其中战斗力最强,并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的两支,在曹县和单县地区的邱清泉兵团和在驻马店地区的胡琏兵团,一定会积极增援。

粟裕发布了如下命令:

1. 中原野战军秦基伟9纵插入郑州和开封之间,阻击郑州的孙元良整编47军东援;

2. 中原野战军王秉璋11纵和晋鲁豫军区一个旅进入巨野,从北面牵制邱清泉兵团;

3. 华东野战军叶飞1纵,陶勇4纵和王必成6纵,即著名的“叶,陶,王”集团主动插入定陶,曹县,民权,考城地区,阻止邱清泉兵团西进开封;

4. 华东野战军宋时轮10纵进入上蔡,辅之以中原野战军一部阻止胡琏兵团北进;

5. 其他各部队进行陇海线的破袭战,破坏交通。

粟裕的命令于6月16日发到各部队,并上报了中央军委,刘邓及华东局。

由于粟裕的临机决断,因此当各部队接到命令时,不仅感到突然,而且更多的是不理解,尤其1,4,6三个纵队,他们一直做着全歼邱清泉兵团的准备,现在突然让他们转进攻为阻击,相当于将吃肉变成了啃骨头,这让各纵队的领导们非常难受。

下属各纵队的态度并不太让粟裕为难,真正让粟裕有压力的是中央军委的态度,他的电报发出后,迟迟没有接到中央军委的回复。

其实,英雄所见略同,粟裕的担心是多余的。6月17日上午9时,中央军委就复电对粟裕的部署表示了明确的支持,并交代了“情况紧急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给了粟裕完全的自主权。

刘邓和陈毅的复电同样对粟裕表示了支持。

粟裕开始放心大胆地实施他攻打开封的计划。

6月15日中午,陈士渠和唐亮接到了粟裕要他们攻打开封的命令,他们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做准备,16晚向开封进行奔袭,17日凌晨兵临开封城下并立刻向城外的南关、宋关、曹关、西关等四关发起攻击。

激战至22日凌晨,陈(士渠)唐(亮)兵团的3纵和8纵全歼开封守敌3万余人,击毙整编第六十六师中将师长李仲辛,俘虏少将师参谋长游凌云,整编第十三旅旅长张洁。

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化装逃走。

但粟裕打开封并不是对开封古城和城内的3万国民党军感兴趣,而是醉翁之意,他的眼光还是盯着邱清泉的第5军,打开封是诱饵,就是要引诱邱清泉兵团上钩。粟裕这一招是“攻其必救,诱敌来援,然后在运动中对敌各个歼灭”。

开封是河南的省会,国民党丢失开封,在政治上造成了很大的被动。河南的“国大”代表们在南京又哭又闹,搞得蒋介石心浮气躁,他严令徐州“剿总”刘峙收复开封。

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刘峙不得不加紧了对收复开封的部署,他的部署从南北两路夹击开封:

1. 北路,以邱清泉兵团的5个师从曹县经兰封迅速向开封运动;

2. 南路,将从邱清泉兵团调出的整编75师,加上整编72师以及新编21旅,组成一个新的兵团——第7兵团,由第六绥靖区副司令官区寿年率领,由民权经睢县,杞县向开封迂回。

刘峙虽然在国民党军中名声不好,但并不是一无是处,他在抗战时期也打出过不少好仗,否则蒋介石再任人唯亲,也不会将他放在徐州“剿总”如此重要的位置。此时刘峙的部署就相当高明。

刘峙以邱清泉兵团和区寿年兵团将陈(士渠)唐(亮)兵团和华野主力隔开,先使陈(士渠)唐(亮)兵团成为孤立之敌,然后邱,区两兵团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将陈(士渠)唐(亮)兵团吃掉,再回过头来吃掉华野主力。

刘峙部署成功的关键,在于邱,区两个兵团的相互支持和协同,两者是否能保持互为犄角。

此时华野的状况并不乐观。

陈(士渠)唐(亮)兵团由于经过宛东和开封两次战役,伤亡了近万人,加之连续作战已经相当疲劳,而华野其他各纵队,尤其主力1,4,6三个纵队在和邱清泉兵团的对峙中,由于要寻找歼敌战机,时刻都在运动中,也已经非常疲劳。

对粟裕来说,邱,区两兵团向开封挺进使得华野的形势变得严峻。从实力上看,华野的实力是弱于邱、区两个兵团的,以现有的华野力量,即使没有区寿年兵团的加入,要歼灭邱清泉兵团都已经不可能,更何况还增加了一个区寿年兵团。

这一仗该如何打?

四、刘峙和粟裕斗法,两人拼的是什么?

战争其实和打麻将有类似,无非就是要将自己手中的牌进行最佳组合,而不让对手的牌达成最佳组合。

此时,粟裕就要破坏邱清泉和区寿年两个兵团的组合。

相比五大主力之一的邱清泉兵团,区楚良的爷爷区寿年的兵团是临时编成,只有5个旅,战斗力弱。以华野的实力,虽然打不了邱清泉兵团,打区寿年兵团还是绰绰有余,粟裕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够分割邱兵团和区兵团,从而使得华野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区寿年兵团?

粟裕决定放弃开封,诱使邱清泉兵团和区寿年兵团拉开距离,再集中主力歼灭区寿年兵团。

根据战役设想,粟裕做出如下部署:

1. 以原定打邱清泉兵团的第1,4,6三个纵队和中野第11纵围歼进入睢县和杞县的区寿年兵团;

2. 陈(士渠)唐(亮)兵团撤出开封,往南向通许县方向运动,诱使邱清泉兵团南下,之后迅速往东转向,会合从驻马店上蔡地区出发北上的华野宋时轮10纵以及位于杞县的两广纵队,在杞县以西设立阻击阵地,阻击邱清泉兵团东援区寿年。

从刘峙和粟裕两人的部署来看,都非常高明:

刘峙的部署是要邱清泉和区寿年两个兵团齐头并进相互支援,一举歼灭陈(士渠)唐(亮)兵团;而粟裕是要割裂邱,区两兵团的联系,再一举歼灭区寿年兵团。

抽丝剥茧看本质,刘峙和粟裕比拼的就是双方下属部队的执行力。

而执行力恰恰是国民党军的短板。

6月26日,陈(士渠)唐(亮)兵团遵照粟裕的部署,主动放弃开封向通许运动,与此同时,华野第1,4,6三个纵队向杞县以南的傅集镇集结。

这时,邱清泉见陈(士渠)唐(亮)兵团撤出开封,立刻追着陈(士渠)唐(亮)兵团向通许运动,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他的目标很明确。区楚良爷爷区寿年的行为却让人疑惑不解,他既没有快速进入开封,也没有和邱清泉一同追陈(士渠)唐(亮)兵团,而是在睢县和杞县地区逗留不前,好像突然失去了目标。

据区寿年事后说,他之所以逗留不前,是因为他以为陈(士渠)唐(亮)兵团是要将他引到平汉路,之后以大部队进行围歼。

区寿年的犹豫和原地踏步,使得他的兵团和邱清泉兵团之间有了40公里的空隙,也使得刘峙的精心部署出现了漏洞。

这个漏洞被粟裕抓住了,他命令第1,4,6三个纵队和特种兵组成的突击集团,在睢县和杞县之间的尹店集、龙塔岗、榆厢铺地区对区寿年兵团进行南北夹击。

6月27日夜,华野围歼区寿年的战斗打响,华野突击部队按预定计划从南北向区寿年兵团发起攻击,

得知区寿年兵团被围,刘峙一面命令邱清泉尽快攻击前进,一面又将正在兖州的黄百韬整编25师西调。

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在兖州,原是要解救被许世友山东兵团围困的李玉堂部,此时为了救区寿年也不得不撤回。为了加强黄百韬,刘峙又给他配属了第3快速纵队和交警第2纵队,组成了一个新的兵团。

如果黄百韬兵团能加入战场,豫东将形成几层战役态势,最里层的是区寿年兵团,第二层是陈(士渠)唐(亮)兵团和粟裕华野主力,第三层则是邱清泉兵团和黄百韬兵团,一旦这种态势形成,对华野就是里外夹击,华野将难逃覆灭的命运。

粟裕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态势形成之前,尽快歼灭区寿年。而刘峙要做的,是要区寿年尽可能长时间地顶住华野的进攻,黄百韬兵团尽快从鲁西南抵达豫东战场,要邱清泉兵团尽快突破陈(士渠)唐(亮)兵团的阻击。

实事求是地说,相比刘峙的国民党军,粟裕华野的行动要单纯得多,就是一个猛攻,一个猛守,而刘峙要他麾下将领们做的事情,比华野要困难得多,不仅有相互配合的进攻和防守,还有长途奔袭,而且还有嫡系和非嫡系之间的微妙关系。

刘峙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粟裕非常清楚眼前的态势,他为了快速结束歼灭区寿年兵团的战斗,事先都没有留出侦察的时间,而是在攻击中了解对方的情况。

叶飞的1纵第1师在廖政国率领下很快就割裂了整编72师和整编75师的联系,直接杀到区寿年的兵团驻地龙王庙。

6月29日凌晨,华野主攻部队基本完成了对区寿年兵团以旅,团为单位的战术分割;29日夜晚,主攻部队开始向被分割之敌发起总攻;7月1日中午,主攻部队歼灭了整编75师的16旅和整编第21旅。

7月1日夜,出现了本篇开头一幕,区寿年本人被俘,但是他的第7兵团并没有覆灭,还有整编第75师第16旅的两个团和一个整编72师。

对此时还没有达成歼灭区寿年兵团任务的华野来说,战场情况变得严峻起来。

西面的邱清泉兵团对宋时轮的10纵进行猛烈的进攻,前进到距离区寿年兵团只有10公里。

东面,黄百韬兵团又赶到了。

黄百韬要将功折罪他对孟良崮战役的救援不力,因此非常卖力,他的部队通过铁路运输,只2天时间就抵达了战场,他本人下了铁路后亲自乘坐第3快速纵队的坦克抵达了睢县东北的帝丘店,这里距离区寿年兵团的整编第七十二师驻地也只有10公里。

担任阻击黄百韬兵团的中野王秉璋11纵,面对黄百韬的凌厉攻势,无法达成阻击任务。

其原因叶飞说得很清楚:

中野十一纵队是冀鲁豫军区地方部队,敌方第三快速纵队的装甲部队突然出现在面前,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技术装备,力量悬殊,在敌人强大火力轰击下,阵地被敌突破。

刘峙需要的态势已经形成了一些端倪,最里层是区寿年兵团的整编72师以及整编75师剩余的两个团,第二层是华野部队,最外层是邱清泉兵团和黄百韬兵团。

华野陷入了内外夹击,如何破这个局,又成了摆在粟裕面前的难题。

五、一个军史上存在争议的战法

按照孟良崮战役的套路,华野要尽快歼灭区寿年兵团的残敌,之后再对付邱、黄两个兵团。

可是,整编72师已经在铁佛寺地区构筑了坚固的工事,而且华野还要分兵抵抗黄百韬的进攻,短时间内无法达到歼灭整编72师的目的。如果无法歼灭整编72师,外层邱,黄两个兵团再向内挤压,华野就没有机会了。

在敌我双方优劣势机会转瞬即逝的情况下,7月2日早晨,粟裕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先打黄百韬。

对粟裕做出打黄百韬的决定,后来的军史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华野连续作战,已经是疲惫之师,在三面受敌一面背水的情况下,应该立刻撤出战斗,而不应该再打黄百韬。

据粟裕自己说:

如不对该敌(黄百韬)以有力打击,我军携带大批伤员,将难以顺利撤出战斗,即使撤出,各路敌人也会尾追而来,使我军陷于被动。

当粟裕通过电话向前线下达打黄百韬的命令时,在一旁被俘的区寿年立刻就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他说:

黄百韬临危受命,又接受孟良崮增援不力而被处罚的教训,步履如飞,作战积极,你们在48小时之内绝不能一口吞掉,如有延误,必招来大祸,……,你们以五六个纵队的兵力纠缠一个黄兵团,你们附近百里,几十里乃至十几里的范围内,却有邱清泉,孙元良,张珍,刘汝明等五个机械化兵团铺天盖地蜂拥而至,……,试想三面临敌,背对黄河,走——也走不了了。

区寿年的话,并没有打消粟裕的决心,他决定7月3日中午对黄百韬发起总攻,当晚全歼黄百韬,之后再歼灭整编72师。

粟裕用于围歼黄百韬的主力,又是第1,4,6三个纵队,外加一个两广纵队。

7月3日早晨,对黄百韬兵团的战役开始,华野第4纵队和两广纵队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合围,但是1,6纵队未能完成对黄百韬兵团的战术分割。

结果证明,粟裕低估了黄百韬,他遭到了黄百韬的反冲击,造成了很大伤亡,到7月4日才歼灭了黄百韬两个团。粟裕不得不将堵截邱清泉兵团的张仁初第8纵队调过来参与围歼战斗,7月5日晚,各纵队对黄百韬兵团发起总攻,战至6日晨,才又歼灭了黄百韬一个团。

损失了3个团的黄百韬急忙收缩阵地,以帝王店为中心的狭小地带构筑工事进行顽抗。以华野的力量,要歼灭黄百韬还需要两个昼夜。

可是这两个昼夜已经不属于粟裕了,因为他受到了来自三个方向的包围,而且包围圈越来越小:

1. 西面,邱清泉见正面突击不成,就绕过宋时轮10纵的右翼,向东南方向迂回到了龙王店以北;

2. 东面,从阜阳出发,新组建的整编第74师抵达了宁陵,和中野王秉璋11纵打上了;

3. 南面,胡琏兵团已经进到了太康以北。

胡琏兵团的进展非常迅速,负责拖住他的中野部队无法有效阻止他前进,只能在后面尾随追击。到7月6日时,胡琏兵团的炮弹已经落到了围攻黄百韬部的华野部队身后。

在这样的局面下,如果继续围歼黄百韬兵团,必将陷入和国民党援军的多路作战,这对华野来说将陷入极其的被动。于是在7月6日的华野作战会议上,粟裕果断做出决定:

我们现在已基本上达到预期的战役目的,下一步的任务,主要是组织部队胜利撤出战斗,转入休整。

7月6日18时,华野各部队向南北两个方向转移。

但是撤退的华野又受到不小的损失,由于时间仓促,特别是伤病员在遭到敌人追击时无法带走,造成了极大伤亡。

虽然如此,粟裕指挥的开封,睢杞战役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战役。

华野继开封战役歼灭3万国民党军后,在睢杞战役中歼灭了区寿年兵团的兵团部、整75师师部,第6、第16旅以及新编21旅全部,加上对黄百韬兵团各部的打击,共歼灭国民党军5万余人。这样,在开封和睢杞两次战役中,华野和中野一共歼灭国民党军9万余人,达成了豫东战役的大捷。

六、事件评论

粟裕进行的豫东战役,从整场战役的战略运作和转换来看,都可圈可点,行如流水,攻防转换很快,体现了粟裕个人的战争艺术。

对粟裕指挥的这场战役,刘伯承就感叹:“这场仗我是不敢打的。”林彪则称赞:“取胜把握至多五成,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打了这么大的胜仗,不简单。”

两位一流名将的评价,自然说明了粟裕的高超。

粟裕指挥的开封,睢杞战役,其最具有的深远意义,是为之后的三大战役提供了经验,成为三大战役的预演。

战争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行为,从豫东战役国共双方的角逐看,国民党军的失败并不在于战略和战役的谋划,而是在于实际战役中的执行力。

在豫东战役中,国民党军的谋划也是非常高明的,主要在三点:

首先,在华野主力渡过黄河南下后,邱清泉兵团北上堵截,他并不深入,而是和华野在相持之下拼消耗,寻找战机;其次,邱清泉和区寿年兵团合围开封的陈唐兵团也是一步好棋,可以达成以优势兵力歼灭一部的目标;第三,乘着华野疲惫,以黄百韬兵团快速西向,和邱清泉兵团共同围歼华野主力,则更是一步大棋。

其他各路国民党军也向着战场运动,几乎就要打成一个国共双方的中原大会战,这对华野非常不利。

可是,国民党军的执行力太差,不仅在指定的时间无法运动到位,而且在攻击力和防御力上都无法达成目标。尤其区寿年自作主张滞留不前,连他的上级刘峙都不知情,结果被歼,给战局造成很大被动。

华野和中野的战场执行力比国民党军强得太多,在执行过程中的把控也非常到位,一旦有环节存在问题,总部立刻就知道,并立刻就加以纠正。这也是华野和中野能够迅速做出战场调整,比国民党快一步的原因。

国共两军在执行力上存在差别的原因也有两点:

首先是国民党军内部上下级之间并没有做到军令的统一,而且国民党军还存在嫡系和非嫡系之间的矛盾。拿黄百韬来说,他本人非蒋介石嫡系,他的主力第25师来自黔军,成员都是川黔子弟,也不是他的嫡系,因此他本人对第25师的掌控有限。

而华野和中野各部队之间,各部队上下级之间军令统一,双方的部队可以互相指挥,这是国民党军难以做到的。

其次是国民党军和群众的关系不融洽,在战场后勤方面受到拖累太多,看似机械化运动快,可是往往国民党军的运动反而不如八路军新四军快速,因为华野和中野部队可以将伤兵就地安置在群众家中,又可以就地征粮,保证主力部队随时轻装前进。

这样的差别,也是国民党军失败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