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昌故城出来向东行驶20公里左右,我们来到了吐峪沟。吐峪沟位于鄯善县境内,东距吐鲁番市约55公里。吐峪沟大峡谷是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是世界多种著名宗教历史文化的交汇地。吐峪沟中既有佛教的千佛洞、也有伊斯兰教的霍加木麻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吐峪沟深藏在闻名世界的火焰山中段,由麻扎村、夏村、英买里3个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人口974户4558人,是一个纯维吾尔族村落,其中尤以麻扎村最为有名。

吐峪沟麻扎村全称为“麻扎·阿勒迪村”。“麻扎”一词源于阿拉伯语,意为“圣灵之地”或“圣人之墓”。“阿勒迪”是维吾尔语“前面”的意思。也就是说,吐峪沟麻扎村就是“圣墓前的村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坡上分布着几处麻扎,其中有几个洋葱型顶盖规模稍大一点,显示着墓主人不凡的身份。

走进麻扎村,就像穿梭在时光隧道里,有一种时间凝固静止的感觉。村中居民们继承了2000多年来用黄黏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一些建筑还遗留着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交相融合的印记。

以黄黏土建成的窑房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一层的,也有两层以上的;有独立成房的,也有沿山势连成一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吐峪沟北口属于战国至汉代的苏贝希居住遗址,其屋顶墙体基本上就是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可以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吐峪沟村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近年以来相对隔绝的生存状态,使得吐峪沟村的民俗文化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相传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后,其弟子、古也门国传教士叶木乃哈等6人来中国传教,历尽艰辛,东行到吐峪沟,在携犬的当地牧羊人帮助下,叶木乃哈等便长住此地继续传教。

后来,叶木乃哈等6人和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牧羊人去世后,被埋在山洞里,即现在的麻扎。按照当地穆斯林的说法,到中东麦加朝圣前一定要先到吐峪沟麻扎朝拜。吐峪沟麻扎被伊斯兰教徒誉为“东方麦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这里的人们仍然信奉伊斯兰教。谁能想到,在伊斯兰教传入这里以前,这里也曾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吐峪沟千佛洞便是最好的见证:它也是新疆佛教艺术的重要遗迹之一。现在,它已经残破不堪。

千年之前吐峪沟曾是王室的佛教圣地。就在脚下的碎石乱草之中曾有一条平坦的曲径,走着王室成员、八方僧侣及善男信女。据《西州图经》记载,唐时的吐峪沟“雁塔飞空,虹梁饮汉……实仙居之胜地,谅栖灵之秘域。”这里的石窟造像最早出现在晋朝,鼎盛于5世纪中叶沮渠氏家族称王于吐鲁番时。那时王城在高昌,距吐峪沟只有10公里。

玄奘曾在高昌国讲经一个月,并与国王结为兄弟

当年玄奘去印度求取真经的途中,经过高昌国时,曾与高昌国王麴文泰畅谈佛经,两人因此还结为兄弟,并相约玄奘从印度回来时再给高昌国人讲经。但玄奘从印度求经回来后,准备再次来到高昌国,当他到达于阗时,听说麴文泰早被唐王所灭。

这座新疆古城与楼兰齐名,国王与唐玄奘是兄弟,如今只剩断壁颓垣

这是一个转折点,因为麴文泰被唐太宗所灭,而高昌国又成为唐朝西州,尽管玄奘从印度求取了真经,但佛教在西域由盛至衰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村子里人不多,很多房子已经破旧不堪甚至废弃,这些废弃的房子,多少年后也将是一处遗址。

这里的风沙很大,沙粒很粗,打在脸上的感觉很生疼。

也正因为这漫天黄沙才有了上图中的丁达尔光效,算是摄影人的苦中作乐吧。

正当我们在村里游览的时候,被一个当地老阿姨叫住,听不懂她的维吾尔语言,估计是让我们进她家里做客吧。

老人家里房间很多,让我好奇的是到处都挂着葫芦,我发现这里很多人家中都挂满了葫芦,由于语言不通,也就没细问。如果哪位读者知道其中的缘由,还请留言中告知一下。

上图这个房间是老人的卧室,房间很宽敞,墙上挂满了各种织布和毛毯。我们临走前买了一些老人的葡萄干。

给她拍照的时候老人有点不好意思,一边笑着用手挡住脸,很是善良淳朴。

小村庄完整地保持了维吾尔族的传统。在这里,人们继续用维吾尔语进行交际,过着自己信仰的宗教生活,衣着、服饰全然是维吾尔的特色。

走出村子,结束了与这座千年古村匆匆的邂逅。了解了吐峪沟的历史之后,印象里的吐峪沟更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宁静淡泊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生与死的抉择,繁华与衰败的更迭交替。他懂得什么才是狂风烈日夺不走的,什么才是自己可以拥有并加以珍惜的。透过千年的历史风云,看穿了尘世,历久弥坚。

吐浴沟,曾经的繁华也罢,盛衰也罢,都已成为过去。透过千年的历史风云,我感悟最深的还是这里的质朴和恬淡。它能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沉静下来,忘却都市的喧嚣和人生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