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认为“自信”这个东西,既不是厚着脸皮说着“你肯定会爱上我”,也不是自己都没活明白呢,就一脸不屑地嘲讽他人的人生和选择,更不是倚着一些功绩,就觉得自己已经跳出五行,不再普通。

其实说起来,在学生时代我对自信的认知也是停留在“自信与成功紧密相连,只要自己有足够的成功,那就能够收获相对的自信”这样的层面,而后在从事心理工作、接触的人事物越来越多了之后,便也有了其他的想法。

就比如之前遇到的一位中学生。

在父母的眼中他是厌学、找借口不想学习、故意跟父母对着干,可如果耐心跟他聊聊,你会发现他之所以不愿意再去学校学习了,是因为自从几个月前的一次成绩下滑后,他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努力和用心在学习上,可最终收获的“成绩依旧垫底”与来自父母的持续的施压和否定。

假如,你将努力了几个通宵做出来的报告放在领导面前,收获的依旧是各种批评与谩骂,你是会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热情的投入到下一份工作中,还是垂头丧气的,开始认为自己“不适合做这份工作”?

这位中学生也产生了多数人都会产生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欠缺对自己了解,既不知道自己能力有多少,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价值的时候,便会通过“我已经完成/取得了什么”、“我付出的努力有没有达到自己想要效果”来对自己进行评判。

若获得了不少、想要的结果也达到了,我们便认为“自己还不错”,从而拥有了自信。

但最终决定结果的因素中,我们能控制的不过十之一二,所以,这样的自信注定是脆弱的。

人总是要有所经历才能有所成长,所以,暂时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努力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确实也没什么;所以,即便拥有的自信是十分脆弱的,也不是什么必须立刻改变的事情。

毕竟,在需要成长的阶段拥有需要成长的自信才正常、即便拥有的是脆弱的自信,也比自信破裂,只能呆在家里,不能去学校要来得好。

只是有时候成长着、成长着我们就不自觉地走到了奇奇怪怪的路上。

前两天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大厅里有一桌食客吃着吃着就吵了起来,然后很快便动了手,原因呢,是其中一方为了活跃气氛开了个玩笑,可这个玩笑似乎并不怎么合适,然后就引发两位朋友的不满。

当然,这样的事情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也基本上没有将其放在心上。

但无论是开不合时宜玩笑,还是因为一个玩笑而大打出手,这样的行为都映射出内心的敏感和自卑。

前者需要用不合时宜来凸显自己的价值、后者感觉到了侵犯便选择反击,选择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保护自己内心的脆弱,让自己能有些自信。

而类似的行为还有否定贬低他人、嘲笑、装腔作势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照你的说法,那不自信的人可就太多了。”

我一向很反感一棍子打死,但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倾向于“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不自信;有多少人不自信,就有多少人可以自信”。

这听起来很矛盾吧?

无论我们的能力有多强,最终事情办成什么样也并非由我们决定的,甚至于事情发展不如我们的期待也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而仅仅是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控制所有变量。

于是,努力得到自己期待的结果,就成了一个大概率出现的状况。

在这里我们可以毫不顾忌地说“那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嘛”。

没错,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很普通,对于努力最终会带来什么我们都无法绝对控制,内心中自然会对“努力了能收获什么”犯嘀咕,而这也就带来了自卑。

正是因为自卑存在,我们才需要自信。毕竟,只有带着不确定性往前走,才能得到一些收获、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

而自信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冲减我们内心的自卑、是让我们能面对不确定性、是让我们能经得起打击,在打击过后依旧可以迈出自己的家门。

如果自己什么事情都能做到了,也跳脱出了五行,不用经历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那自卑与自信便也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生活也只会变得越来越索然无味。

在我们自己暂时没有能力面对自卑与不确定性,做不到自己给自己肯定、主动看到努力所带来的收获时,我们就需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为自己编织名为“自信”的面具,因为我们需要它给我们力量;

而当我们拥有了这些东西,逐渐接受自己的普通、能与世界和自己和谐相处、能不以攻击他人来抬高自己时,我们便不需要这张面具,因为我们自己便是自信。

所以你看,普通带来了自卑,但踏踏实实的普通,却又能带来自信。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