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是北方地区民谚,北方地区四季分明,适宜种植冬小麦和谷子,尤其是京津晋冀等地区。

民谚也是农谚,是千百年来我们的老祖宗在种植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直到现在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也揭示了外界极端气候条件对小麦、谷子的生长、收获影响的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麦怕清明霜

“麦怕清明霜”的意思是,小麦生长最怕清明节前后的霜冻影响,不期而遇的霜冻会导致小麦减产。这里的“霜”是指“霜冻”。

清明节前后,“倒春寒”这种极端天气会经常光顾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这时的小麦经过漫长的冬季,刚刚返青,正值拔节抽穗生长的旺盛期,刚抽出的嫩芽易形成冻害。

“霜冻”是“倒春寒”的产物。倒春寒是怎样形成的呢?

倒春寒一般发生在3~5月,以清明节前后出现概率最大。春夏之交,天气变化异常。进入3月,气温回升较快,昼夜温差大,冷空气活动的次数也较为频繁。

如果这段时间,遭遇长时间阴雨天气,或冷空气侵袭,持续冷高压控制,或冷热气流频繁交汇,会造成气温下降。如果冷空气比较强,可以造成气温下降10度及以上,就会出现雨雪天气,这就是“倒春寒”。

在华北地区,倒春寒的出现概率很大,强冷空气到来得越晚越强,出现霜冻范围越广,对小麦的冻害越严重。

清明节前后,小麦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如果该时期遭遇冻害,可以造成新节枯死、烂根,严重者可导致植株枯死,大幅度减少产量。

今天是3月29日,距离清明节还有一周时间。据天气预报,近半月没有急剧降温气象。但这一段时间,气温持续走高,白天气温都在15度以上,四月下旬出现倒春寒概率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确保小麦稳产,可以在“倒春寒”没来之前,采取可靠的防冻措施,进行防范。

一是对麦田进行浇水保垧,并追施氮肥10~15公斤。二是冷空气来临10天内,及时喷施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这两项措施都能有效减轻小麦冻害,减少小麦冻害损失。

第二,谷要秋来旱

“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这是唐朝诗人李绅所作《悯农》中的诗句,其中“栗”就是指谷子。我们常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其中小米就是五谷之一。

谷子生长的适应性很强,海拔1800米以下都可种植。谷子碾掉皮后被称为小米,呈黄色,也叫黄小米,黄米。谷子生长喜光照,耐贫瘠、耐干旱,黄河中上游或黄土高原山地均可广泛种植。

对于谷子的生命周期来说,秋季正是谷穗成熟阶段,成熟期在白露与秋分之间,一般在9月中下旬,时值秋高气爽,天气干燥,这种天气最有利于谷子灌浆成熟。

如果不是特别干旱,谷物在这个生长时期是不用浇水的。对于淮河以北地区,秋季却是多雨季节,淅淅沥沥一下就是十月半月,对谷物的生长反而不利。

所以,从谷物生长的规律来看,谷穗快成熟的时期,经常下雨对谷物成熟极为不利:一是谷此时正值灌浆,阴天多,影响谷物的光合作用,灌浆慢;二是谷物穗子灌浆期头部较重,经常下雨,会导致谷棵倒伏,造成谷物减产,同时收割也很困难;三是谷物成熟期如果遭遇连阴雨,雨水很容易浸泡到谷粒,谷子粒小皮薄,时间长了会导致谷粒发芽,影响谷物产量,降低小米品质。

所以,到了秋天,谷物种植户总是盼着天晴,担心多雨影响谷物产量,这就是为什么农民们要说“谷要秋来旱”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总结

“麦望三月雨,谷要秋来旱”这是劳动者对气候影响小麦、谷物生长的经验总结,直到现在仍有其科学性和实用意义。三月是小麦生长的重要时期,雨水需充足。对于小麦生长来说,“春雨贵如油”,一点都不为过,难怪前几天黄淮之间下了一场透地雨,好多人都说,这是下了钞票。对于谷物生长来说,绵绵秋雨不利于谷物生长成熟,盼天晴成为种植户的期盼,长时间天气晴好,有利于提高谷物产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