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古代的封建集权制,从秦汉以来都是以皇权为中心,而还有一人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就是宰相。宰相有着辅佐天子总领百官,平庶政治等职权,对于这个位高权重的官位,历代帝王都是花费了莫大心思,对其加以利用与控制。历代帝王都无法胜任,既是国家首脑又是政务首脑的任务,所以在制度上放权给宰相,但又对宰相设立了种种限制。明代建立之初,随着君权的逐渐巩固,权力欲“爆棚”,又猜疑多忌的朱元璋,感到相权对自己的威胁,遂通过一系列手段罢黜了宰相这一职位。如此一来朱元璋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难以应付,于是内阁制应运而生,掌握的权利也逐渐向相权靠拢。这并不是朱元璋的初衷,也会妨碍皇帝专权的需要,因此在内阁权力加重的同时,与之抗衡的宦官势力开始出现,并且在明代几度出现了专权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制约内阁力捧宦官势力

明代宦官势力的出现,有着多种原因,虽然朱元璋曾定下规矩,严令宦官干政,但随着内阁权力的加重,成祖朱棣开始制约这种势力的发展,但是那时的皇帝处理政务,已经离不开大学士了。于是朱棣寻找另一种势力,用于扼制内阁势力的膨胀,达到巩固皇权的作用。如果这种势力选自外廷,又会造成党争,或者君轻臣重的局面,朱棣想到“靖难之役”中,为自己出了大力的宦官,开始对宦官委以重任,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皇权的集中,扼制内阁势力的独大发展。不过在永乐一朝,内阁的任务也仅仅是参与政务,批阅奏章文书而已,而宦官则没有权力上的明确规定,但他们步步纳入了一种平衡机制中,宦官与内阁两股势力,在成祖到英宗初期,一直处于互相制衡的平衡阶段。

明朝内阁与司礼监权力的发展

仁宗继位后命杨士奇等阁臣俱掌内制,内阁开始有了起草诏令的职责。到了宣宗一朝,内阁权力进一步加重,英宗年幼继位无法亲政,内阁“三杨”元老辅政,开创“票拟”制度审阅奏章,内阁的权利达到了顶峰,虽然没有宰相的名头,但已经有了宰相的权力。到了宣宗时期,宦官再次被重用,其中司礼监成为直接与内阁抗衡的机构,当时规定司礼监设有提督、掌印太监各一员,其下还有数名秉笔太监。掌印太监掌管内外奏章,以及御前勘合,秉笔太监掌管奏章文书,在内阁票拟之后批红。在内阁权力加重的同时,宦官的权力也随之升高,一度被称为内相。司礼监的太监必须要懂文墨,否则无法胜任,所以宣宗设下内书堂,命内阁学士充当老师教育宦官,可见宣宗的用心良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阁与司礼监权力此消彼长

从明代的制度上能看出,内阁与司礼监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相权,而是被皇帝分为互相协同制约的两个部分,成为皇权集中的两个砝码。即使皇帝是无能之辈,也无法改变这种平衡机制,皇权的集中也能得到保证,皇帝深居大内,却能统治天下,这都归功于此项平衡机制。皇帝欲用司礼监来制约内阁,那么相反司礼监也该受到内阁的限制,这样一来二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这时候皇帝的态度,就成了二者谁能占据上风的关键因素,阁权与宦权出现频繁的交替现象,在世宗一朝尤甚。世宗之前内阁有“三杨”、李贤、杨廷和、严嵩等,掌有大权的内阁权臣,司礼监有王振、曹吉祥、汪直、刘瑾等权宦。阁臣掌管大权,都是在皇帝年幼,以及宦官势力最弱之时,而宦官专权的出现,都是在皇帝年长,疏懒政事又在内阁无作为之时。

内阁和司礼监的冲突与斗争

例如英宗年少继位,狡黠的王振深受宠信掌管司礼监,并大肆迫害大臣。于是太皇太后委任内阁,王振忌惮“三杨”开始收敛恶行,等到太皇太后与内阁权臣死得死老的老以后,王振的权利便无可制约了。到土木堡之变前夕,王振的势力达到顶峰,但也是因为此事,王振被天下人不容,自己与党羽都被杀死。景帝继位后宦官的势力下降,阁臣的权力随之升高,但是英宗复辟之后,重用拥立其复位的宦官曹吉祥,宦官的势力又开始重新崛起。接着曹吉祥被杀宪宗继位,汪直因受万贵妃宠信,迁升为司礼太监,他设下西厂屡兴大狱。后来也是因为失宠于宪宗,汪直被贬司礼监的权利开始下降。此后的孝宗到武宗期间,阁权与宦权也是如此此消彼长,都是赖与平衡机制的作用,他们在冲突之时,始终没有出现废立皇帝的局面,相反他们超出皇权的控制范围后,都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双方由冲突向合作发展

在明代内阁与司礼监冲突之时,大部分是司礼监占据上风,毕竟司礼监的设立,就是用来制约内阁的。因此内阁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司礼监势力强盛之时,不得不与之周旋妥协,这是内阁大学士的无奈选择。而司礼监也尝到了与内阁合作的甜头,双方从被动妥协,发展到了主动联盟的地步,联合在一起对抗皇权。例如神宗幼年即位,张居正与冯保的联盟体,就是大势所趋。神宗继位后命高拱为首辅,高拱曾得到宦官陈洪的帮助,隆庆元年司礼监掌印太监出缺,本该冯保递补,但高拱为了报恩推荐了陈洪。而且在陈洪被罢免后,高拱又推荐了孟冲,此举引起了冯保的怨恨。后来冯保在穆宗去世后,联合皇后与李贵妃,终于拿下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位。冯保深知高拱,自己的官位就坐不稳,同时内阁首辅的争夺也进入白热化阶段,这促成了张居正与冯保的联盟,最后双方各自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冯联盟必定为统治者不容

张居正与冯保的联盟,为当时的紧张局势,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但这毕竟影响到了皇权的集中,长期下去必定为统治者所不容。对张居正与冯保而言,这种联盟也是为了争夺权利,并没有特别牢固的感情,因此在神宗长大之后,开始着手瓦解这一政治联盟,最后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冯保也被放逐到南京因病而死。事实上这个联盟虽然被瓦解,但统治的危机却进一步增大,更大的冲突随之而来,加了明朝的灭亡。张居正与冯保的强强联合,神宗幼年固然落得省事,很多政事有了二人自己不需要去费心。但神宗长大之后,深深体会到了皇权的失落感,从而拆散了这个联盟,也是由于此事,神宗对内阁产生厌恶从而消极怠政,一心钻进钱眼里,对各地派遣大批的税使矿监,以此贪婪敛财,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崇祯打压宦官除掉魏忠贤

到了神宗后期,外廷的大臣们因为利害关系不一致,分成了三党与东林党两派。天启初年东林党掌握了内阁与外廷的大权,但因为党见过深,给了魏忠贤可乘之机,使得东林党中的内阁首辅刘一燝,与叶向高、朱国桢纷纷败退,魏忠贤独占了司礼监总揽大权,专权了整整七年之久。但在那时平衡机制仍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魏忠贤再强也没有废立皇帝的实力。崇祯上位之后,以雷霆手段除掉了魏忠贤及其阉党。但明朝发展到崇祯时期,封建专制带来的种种弊端积重难返,已经不是明初期皇帝那样易于解决了。特色的平衡机制也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天启皇帝差点“玩砸了”,被后世贴上了亡国之君的“标签”,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对于崇祯皇帝而言,他继位后一手推动操控了,明朝最大的一次内阁与司礼监的冲突,虽然最后稳定了局势,但这是都是暂时的,此后的内阁与司礼监也发生了几次争斗。

崇祯玩砸平衡术导致明朝灭亡

事实上崇祯皇帝虽能掌控内阁与司礼监,但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才是关键问题。崇祯一朝内阁大学士更换如流水,总共有五十个人在此位置上“流过”,这是历代少见的事。纵是如此崇祯还不满意,曾感叹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是亡国之臣矣”。崇祯不仅折腾内阁,对宦官的态度更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由于当初不信任魏忠贤,对宦官进行强大打击,后来又大力宠信任用了很多宦官,使得内阁与司礼监的平衡彻底失控。在李自成攻进帝都,打开城门的人竟然是司礼监太监曹化淳,可见崇祯玩砸了这种平衡术,最终落得煤山自缢的凄惨下场,明朝276年的国祚也随之终结。

尾声

上述就是明朝政局主体的演变情况,在皇帝的控制之下,废黜宰相职位,将其权力一分为二,归于内阁与司礼监。二者互相制约限制,有冲突也有过联盟,不过最后还是以冲突的形势,跟随明朝走进历史的尘埃之中。关于明朝的灭亡原因,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但明朝最后几任皇帝,并没有付出精力,去解决统治集团内部的利害冲突问题,也不能牢牢控制住内阁与司礼监。自诩明君的崇祯帝,偏偏是个信奉“重病需猛药”,刚愎自用的君王,玩砸了平衡术,以致于统治集团彻底“乱了套”。这也说明了,明朝的历史已经偏离了原有轨道,这列庞然大物“列车”,注定会开往坟墓,这也是必然的事了。

【参考资料:《明史》,《论明代皇权的重构、困境与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