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客不煮饭,他就会饿死去。

这话呀,讲的是很多韶山老一辈男人家,连饭都不晓得煮,只晓得吃现的。老婆要去走个亲戚,还得提前帮他煮好饭搞好菜,否则,脱不得身。

至于我们年轻一代,好像就没这么大男子主义了。

好早我就晓得煮饭。

奶奶教我,米要淘两道,潲水倒在潲缸里,饭锅加水,要不多不少。

不多不少是多少呢?

简单,手放进去测一测,过了手背,就可以了。

那时以为是奶奶自己的经验,今日看《韶山志》,方知这种,这叫煮“测水饭”。

书里写道:

70年代多煮“测水饭”,锅中加水及手背,饭软硬合适。80年代以后,煮饭多改用铝锅、高压锅和电饭煲。

锅虽改了,煮的仍是测水饭。作者之所以会提到这些锅,是为了跟前文对应。

原来,韶山人在清朝民国时期,多煮“捞米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放水和用锅,都跟70年代以后完全不同。

这事,我也听奶奶讲过多次。

她说,放米在大铁锅里,煮得半生不熟的时候,用捞箕子捞出来,里面余的水则拿去喂猪。

之后,再将米放入甑中,甑又置于锅中,锅底有水,猛火一烧,水气便可将饭蒸熟。

《韶山志》里,分析了这种煮饭方法的利弊。

一次可煮中午晚上两餐的饭,晚上再热热就行了;

第一道的水,有利于喂猪;

婚丧大事,一次就能煮很多饭。

但比较耗柴,且米饭营养流失。

我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其实啊,不止韶山人这样煮饭,一篇反应吉水生活的文章里,也正是这样煮,而且,还配了一些图,使人一目了然。

联系到好多韶山人是明初从江西吉安迁来的,或许,这是老表们带过来的方式?

(图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文提到电饭锅,我家用这个,应该算早的。

那时父母在农贸市场卖菜,每早五点多就要起来煮饭,胡乱吃过之后,踩单车近一小时,雨雪无停。

后来有人送了个电饭煲,可就方便多了。

头天晚上淘好米放在锅里,第二天五点多起来,倒上水,插好电,就可以继续睡。

虽然仍要在睡得最沉的时候被闹钟吵醒,但到底可以多睡几十分钟啊。

然则,有时迷迷糊糊,忘了按下开关,早上起来米是米水是水,也是常有的事。

这电饭锅不大,正好煮一家人的饭,而且质量很好,用了上十年。

后来煮不了饭,内胆却仍很好,拿来盛洗衣粉,正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承载着亲戚的情谊,父母的努力,生活的变化,说起来,也算是文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