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20,有哪一幕最让同学们记忆犹新呢?我想祖国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下,许多"逆行者"主动冲上第一线,与病魔作斗争。

疫情爆发之后,无数好儿子,好女儿,好丈夫,舍小家,保大家,上演了一幕幕,让人钦佩不已的壮丽场景。

不过,2020年初,一批由日本捐赠我国的抗疫物资,引发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热议。

并不是这批抗疫物资有何特殊之处,只是这些日本捐助的物资包装箱上,有许多中国经典诗句。比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出自中国的经典诗句,却被日本人玩得滚瓜烂熟。于是乎,网络上便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宣传部门放着无数经典的唐诗宋词不用,唯独喜欢那些俗到极致的白话。中国人自己将这些经典文化抛之脑后,反而被日本人全盘吸收。"

无独有偶,记者曾围绕这个话题,采访过著名的中国诗词专家康震。康震是如何看待这种论调的呢?

先简单介绍下康震乃何许人也,如果有看过《中国诗词大会》这项栏目的朋友,应该对康震不会陌生。

参加《中国诗词大会》5年多时间,康震以其儒雅气质,独到的见解,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喜爱。

另外,康震不仅精通诗词,他还是一位对书法以及绘画都有造诣的全才。

据康震所说,疫情爆发以来,他每天都用毛笔字手抄经典诗词,用中国经典诗词,带给大家更加积极的思想情感。

闲暇时,康震还喜好画画。无论写毛笔字还是画画,不仅能陶冶情操,还是一种值得期待的美好生活。

回归正题,当记者就"中国人不懂唐诗宋词"这则问题请教康震时,得到了这样的答复。

在康震看来,日本是全球最发达国家之一,普通群众受教育率要比中国高上不少,这点是毋庸置疑。目前中国在阅读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可进步的空间。

同时,康震参加《中国诗词大会》5年多时间,他感觉到大众对于古典诗词的文化和认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康震教授觉得,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人情,再加上群众受教育率并不是太高。

反观日本文化与中国一衣带水,日本地域狭小,经济却高度发达,人民群众受教育率比较高,使用这些中国经典诗词当作抗疫宣传标语,非常正常。

除此之外,康震还认为,一些经典诗词像是个U盘,握在手中很小,可放出来的容量却非常大。

这些经典诗词,是中华文明的高度集中概括的表达形式,也属于华夏民族典范的情感记忆。

笔者认为,康震这番言论有理有据,也驳斥了中国人不懂唐诗宋词的论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依我之见,日方引用大量中国诗词,其实没必要对这件事上纲上线。回过头来看看,中国其他宣传标语的确有些大白话。

然而大家要这么想,宣传标语不等同于文学作品,应该用最简单、精准、震慑力的语句,当成宣传标语,这样才能让不同的人,准确领悟到标语中的意思。

就拿此次抗击疫情来说,有关部门将本应该直白大众的宣传语,全部换成经典诗词的话,的确会更有一番韵味。可是这样就有些词不达意,也无法让一些文化程度低的群众,弄懂其中含义。

譬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以用作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宣传标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以用来鼓励大家就地过年。

不过,这些诗句当宣传标语,还是有些不分轩轾,并不能言简意赅,让所有人都弄懂其中的意思。

日本对中方捐赠的这些物资,则完全没有任何顾虑。

如此说来,唐诗宋词虽然是中国的特殊文化表达方式,但是这些唐诗宋词也不适用于任何场合。

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条件殷实的家长,会让孩子们从小去学习一些其他课外项目。

比如滑雪、打网球以及听古典交响乐,这些课外项目对孩子们是百利而无一害,不过其中花费也十分高昂。

普通人家的孩子,除了学好课本知识之外,顶多再上点辅导班。不是家长们不愿给孩子们听交响乐,学钢琴,只是这些课外项目花费有些高。

生活压力比较大的今天,抚养一个孩子成本实在太高,这就导致有些贫富差距。

与之同理,还有部分中国人大字不识一箩筐,如果将宣传标语全部换成经典诗词,只能说这些宣传标语会让少部分人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宣传标语还是要更简洁直白,文绉绉诗词的确不适用。归根结底,随着中国社会水平提高,大家都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诗词文化。

现在喜爱诗词的爱好者,找不到释放的出口,日常生活中也很少用到这些唐诗宋词,他们就希望找到一个大平台和归宿。

而《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让这些文学爱好者找到了归属感,另外有许多对诗词不了解的朋友,也对其投入关注与兴趣。

然而,唐诗宋词要走入千家万户,非一朝一夕之事,这些中国经典文化不仅承载历史,还有不少特殊的文化知识。

在当代,经典的唐诗宋词,不再显得那么高不可攀,也并非大众化的文学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