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年多少钱,你愿意996、007?100万?150万?

前几天,刚刚有22岁的拼多多女员工,在凌晨一点下班的路上猝死。生前拿着13k,14薪,这还是调薪两次才拿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紧接着,又有23岁的拼多多男员工小谭,向主管请假飞回湖南老家,从27楼一跃而起,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生前的最后一份绩效,被公司评定为80分(满分100)。

随后,一位拼多多员工,因为在社交软件发了一条动态:“又一位多多勇士倒下了”,配图同事被救护车带走的照片,被hr强制开除。而且,拼多多内部开始检查员工手机,有类似发言直接开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我们的年轻人,生命可以被如此廉价地买断,甚至连最后一点尊严也无法保留。

在一篇描述小谭跳楼始末的特稿文章中,写道:“入职拼多多,最先消失的是时间,其次是自主性,再然后是亲密感,紧接着,尊重也消失了,加班到最后,一些女同事的月经也没有了。”

小谭生前与同学的聊天记录

氧叔感受到出离愤怒。

不要怀疑进错了账号,也不要怀疑氧叔的画风,氧叔今天想聊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群体思想,使得我们的年轻人,奋不顾身地投入到这样的压榨之中。

从美学的视角看过来,这恰恰是我们长久以来缺失美育教育的一种弊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我说年轻人的996困境与美育缺失有关

长久以来,氧叔经常跟大家探讨风格与美感的构成。实际上在整个美学的领域,只讨论这样的问题无疑是一种大材小用。

美学不只是为了让某人看起来更高级、更有品味,而是关乎于一种发现真善美的能力。美育,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拼多多的大肆扩张,以几十万、一百多万的价格,买断大量的新鲜生命。甚至我们还会听到:“只要把钱给够,我就可以卖命”。正是在于美学教育的缺失,令我们丧失了看见世俗价值以外的能力。

美商的意义,不仅是教我们审视美、分析美,重要的在于启发我们发现美的能力,打开更多的感受维度,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人格与审美观。在康德的美学观念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审美无利害”。

他认为,美虽然是主观的,但也是超越个体的。比如,优美的事物能让我们感觉到快乐,而崇高能让我们感受到深深的震撼与敬畏。就像面对莫奈的作品,我们会感受到轻盈与松弛,面对罗斯科的大幅作品,我们又会感受到宗教的肃穆。

就像看到身段窈窕的美人,我们心向往之,而见到宝相庄严的美人,我们不敢亵渎,依然注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键在于,在这些审美活动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非功利的快乐。这些事物与我无关,我依然能被它所吸引。

但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是忽略这种美商启发的。这就导致我们的快乐很单一。获得快乐要消费,要花钱,要更大的房子,更漂亮的车。现在已经不是“诗与远方”和“眼前的苟且”要选哪一个,而是长久以来的教育模式,让我们看不到除了“眼前的苟且”以外的可能。

而对于“诗与远方”的想象,也局限于花几千块钱出去玩一圈,花几万来一趟出国游。

我们的年轻人,对于除了钱以外的任何价值,都发自内心的不相信,甚至怀疑。

那怎么才能获得钱?主流的上升通道只有一条,在社会竞争中赢过别人。这就导致,人们对于拼多多的这种剥削行为,容忍到了一定境界。比如,一部分人认为,拼一把没事,赚钱就好,总比加班又没钱更强吧?这就像感恩地主给自己田种。

一部分人认为,我们根本就没得选择,因为现在内卷太严重了,不加班的企业根本活不下去。到底是谁一手促成了内卷呢?是那些无视劳动法的资本家。

还有一部分人的观念,就像拼多多官方账户所回答的那样,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在拿命换钱?

恰恰相反,拼多多压榨的可能是现阶段年轻人中最聪明的那一群,给一个人两个人的钱,干三个的活。

美育的缺失,会导致极端的工具理性

我们的教育体系,非常强调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与价值理性相对的概念。比如投资行为就是一种工具理性,批判资本的嗜血属则于价值理性。

这就好像,拼多多事故频发的最近,价值理性给出的判断,会说,我们应该抵制这样的一家公司,不使用它的app,不去那里工作,它的股价一定会大跌,久而久之就会开不下去。

但工具理性会怎样?只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利润的最大化。员工都累成这样了,这家公司一定利润很高,增幅一定很大。果不其然,最近拼多多股价大涨。

追求收益率、投入产出比,要直观的收益。本质上也影响了一代人的价值观与择业选择,有多少人从未扪心自问,我到底喜欢什么?有什么事情是我想要坚持一辈子的?除了工作以外,我还能在哪里安放我自己?

不仅有蔓延多年的极端工具理性,还有家长的功利性教育与阶级焦虑。应试教育中,对于一个孩子的评判标准,只有成绩一项。

什么专业热门就报什么,什么好就业就报什么。音乐、艺术被认为是成绩差才会去读的专业。而有多少心中向往艺术的孩子,爱好的幼苗被家长抹杀在摇篮中。这样的环境,孩子很难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

综艺《少年说》

某些极端的教育,甚至对孩子的个性和偏好,是完全打压的。

比如23岁的拼多多坠楼男孩,他从小都是家长、同学眼中的好学生,安静、能干、能抗事。这就意味着他内心快乐么?如果不是因为没什么可留恋的可爱事物,除了工作以外没有其他价值寄托,谁会走如此极端之路?

愿天堂没有996、没有加班、没有PUA。

美育缺失导致的虚无主义横行

我们的年轻人,正在面对虚无主义危机。

虚无主义,是指认为某种事物并不存在。比如,除了主流上升之路以外,很多人找不到价值寄托。除了搞钱奋斗以外,也无法从别的事物获得成就感。

这一点,对人的情绪影响是非常大的,人是依靠信念感和价值感活着的动物,假如自我价值评判一直走低,很快就会陷入抑郁情绪之中。我国目前抑郁症人数高达9500万,很难说与虚无主义蔓延完全无关。

虚无主义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即使努力工作,加班赚钱也不一定能收获快乐与财富自由,而是收获疾病与抑郁,怀疑工作的意义;

目睹其他通过奋斗获得更多物质的同龄人,猝死或生病,白忙活一场,怀疑努力的价值;

年轻人本身内部群体分化,奋斗逼、内卷等词流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显现出一种零和博弈。

面对虚无主义,美学给出了另一种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在席勒的理念中,美与自由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美本身就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价值寄托,同时具有治愈人心的能力。

这是书法史上最好的狂草作品之一,怀素的《自叙帖》。和王羲之这种东晋名门不同,怀素只是一个穷和尚,一辈子几乎没有怎么离开过老家,却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狂草作品之一。

当下审美中最受欢迎的莫兰迪色系,其创造者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老师,未婚、巨蟹座,一辈子跟瓶瓶罐罐打交道,画了几十年。

那些最顶尖的舞者,基本一辈子都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节食+大量运动。但是对于美的追求,本身就是支撑她们的信念。

说明什么,审美水平的高低,并不在于生命的广度与财富程度,而更多在于向内探索的深度。找到自己能获得愉悦与慰藉的爱好,并坚持,通过审美的快乐对抗虚无,完全可行。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提高美商的意义,不在于变得多漂亮、多fancy,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可爱与价值所在。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从事如此高门槛的审美活动,氧叔觉得普通的爱好,比如追星、研究怎么变美,也有此作用。

审美不等同于精致和奢侈,也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它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普世美学教育。

不花钱也可以提升审美。比如,互联网上就有许多免费的、相当优质的资料可以看,Google就有线上博物馆,还有非常详实的文字介绍,可以vr看到教科书上的艺术作品。

如果你愿意,多花一点时间,也能把影史上各大流派的电影看个遍。更遑论现在书籍的价格非常实惠,花时间,就能读到各种精致的文字与思想。

电影《花落花开》,卑微穷苦的赛哈芬妮一辈子爱作画,她没有钱购买颜料,用植物的汁液、溪边的土壤、教堂废弃的融蜡画出极富生命力的花朵与羽毛

甚至,你不需要动脑子,在一个温度刚好的傍晚,去楼下感受微风,看火烧般的云层如何与穹顶之上的蔚蓝相接,显现出神迹般色彩交融的壮丽景观,观察第一颗星星是如何在天空显露光芒,鸟儿的剪影如何去往归途,都能给人美的感受,重新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你当然可以去拼,去努力获得世俗层面的成功,但请你记得,身为一个有尊严的个体,你依然保留选择另一种快乐的权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