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科技媒体GeekWire报道,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华裔女孩瑞贝卡(Rebecca)和妹妹金伯利·杨(Kimberly Yeung)分别在11岁和9岁的时候,一起制作的飞行器Loki Lego Launcher 2.0,升入30884米的高空,并且他们希望能够实现新的目标,沿途收集有趣的科学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小姐妹成功发射自制飞行器Loki Lego Launcher以来,瑞贝卡和金伯利几乎成了小名人科学家。她们受邀参观美国宇航局旗下喷气推进实验室,与前宇航员埃德·卢(Ed Lu)共同参加GeekWire峰会,参加奥巴马总统在白宫组织的科学博览会,在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女孩大会上发言,入围GeekWire年度极客大奖,参观肯尼迪航天中心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瑞贝卡和金伯利的成就的确令人羡慕,多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如此的优秀!可是有人在小姐妹的一个视频的弹幕中说,如果我小时候拆电视机没有被暴打一顿的话,说不定我现在也成为科学家了!多么令人感慨的事!是什么扼杀了中国孩子对科研的兴趣?美国教育又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呢

一、艺术熏陶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在中国的课堂上,往往会有标准答案。以标准答案来定乾坤,符合的就对,不符合的就错。即使小孩子有很多想象,也会被批评规整划一了,谈何创造力呢?艺术课,本来就是发现美和诠释美的课堂,美的多样性和精彩特质自有其天成的一面。在中国却被规定得很单一。绘画课上也只是临摹,画的像的会得高分,不像就会被要求修改和得低分,所有的美都被定义和统一了。

在国外就不一样。在美国的小学生中,如果要求学生画画的话,孩子可是跟随自己的想象,天马行空地去画,与其说画画,不如说是孩子心灵的表达与自由对话,不管你画了什么,都会被肯定和鼓励,称赞。因为这不只是一幅画,而是孩子的心灵与创造力。

当然艺术课不止绘画,也包括音乐、文学、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很多学科和知识点都是相互交融汇杂在一起的,并没有明确的区别与界限。

爱因斯坦除了是伟大的科学家之外,还是著名的小提琴手。他还曾经说过,如果自己没有成为一名科学家,他肯定会做一位音乐家。

爱因斯坦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头脑中转动的除了他的科学创造之外,还有莫扎特的美妙的乐曲。科学创造与音乐的灵感在他身上呈现了完美的结合与惊人的创造力。在演奏乐曲时,爱因斯坦常去思考未知领域的科学问题。

其妹玛雅回忆:“在演奏中有时他会突然停下,激动宣布,我找到了它!”这个“它”,不是琴弦上的莫扎特音符,而是物理学科的发现。可以想见,在悠扬琴声中,大科学家犹有神明启示,又似灵感降临,一个个看似枯燥的公式数字以及天书一般的阐释,在完全不搭调的音符涌动中昭示给了世界。或许,他那旷世“相对论”也不无琴声的催发吧。

二、科学节培养科学研究的乐趣

课堂教育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地方。创新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科学研究。美国中小学每年至少会举办一次科学节(Science fair)。科学节主要是展示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领域(STEAM)的前沿发展成果,彰显STEAM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活动形式有演讲、辩论、展览、乐会、戏剧、电影、工作坊和研讨会等,多达150多项。主办机构为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剑桥市政府、剑桥市公立学校、剑桥市公共图书馆和科学博物馆。

科学节的活动宗旨在于开拓公众的科技思维,普及知识,着眼未来,激励年轻一代热爱科学和工程,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其受众面向K-12学生、公众和科学界。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科学节的比赛。

“与科学大奖得主一起午餐”系列讲座、晚间讨论系列讲座和动手工作坊是公众最喜爱的活动。

动手工作坊主要包括:机器工人、视觉科学、物理和影像、 DNA 学习实验室、DNA和蛋白、结构工程学等等。在机器人工程工作坊中,学生学习编程来让机器人感知、思考和移动。工作坊还包括向学生介绍MIT的人工智能研究,以及带领学生参观机器人馆。

这种比赛选题非常随意,没有标准命题,孩子们对什么拿手,对什么感兴趣,就可以拿什么课题去报名,来一试身手,最主要的不是输赢,而是参与的乐趣。孩子是否参加科学节,属于自愿行为,学校并不勉强。

三、家长开明的观念

中国孩子大多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明明是孙子,偏偏被宠成了祖宗。因为父母太宠溺,孩子总不能独立,什么都要父母做主,就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最后却酿成了教育的悲剧。

在美国,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父母将孩子“绑”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他们的小桌上,让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动手吃饭,几乎看不到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在美、日、英的教育法规中,还有专门条款规定孩子的劳动时间,家庭和学校均不得剥夺孩子的这一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美国孩子,基本上18岁就要出去独立,大学学费也要自己去挣,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都去刷过盘子,所以,对于很平凡和普通的职业,他们也会怀着一颗尊重的心去对待,因为谁都经历过那样的时刻,无所谓尊卑优劣,仅仅是一份生计而已。

也正是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让很多学生更贴近生活,在搞科研创造的时候,也很容易与生活挂钩,从而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为此而研发的小创意,就会层出不穷。毕竟,科研不是与生活脱节的,要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有一位美国的家长,自己是做医生的,诊所生意做的很红火,赚得盆满钵满,他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做了厨师,另一个做了设计师。他明白自己的诊所需要接班人,但没有必要强迫要孩子来接班。因为孩子自有自己的喜好与乐趣所在,如果做一件事情不快乐,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不做。除非生计所迫,人都有追求自己内心和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的权力和自由,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就说明一切。

因为学生的独立和家长的不干预,学生们自由才华与创造性的发挥便可以人尽其才,各显神通了。不仅孩子们,很多大人也会自己去研制自己喜欢的各种发明创造,这应该就是为什么美国的科研一直都是如此红火的原因吧。

(声明:除STEAM在线原创文章外,STEAM在线分享和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STEAM教育在中国的传播,仅做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都会注明来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后台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