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帮着小两口带娃,这在中国,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中国家庭的三次变革

(一)

我们的祖辈,女人结婚后,要隔入男方的家庭生活,伺候公婆,生儿育女,与公婆一起抚养下一代。我的祖母前后生了五个孩子,一直是她和她的婆婆,也就是我的曾祖母一起带娃。

那个年代的女人嫁到婆家,没生儿子前地位是极低的,婆婆会各种给你受气,老公多数是把女人当成生育工具,谈不上心疼和尊重。一直到女人生了儿子以后,待遇会好一些,但仍是以公婆和老公为主,在婆家过着低眉顺眼的日子,做得不好,被打骂也很平常。

总之,那个年代,公婆的地位比较高,但他们会主动参与带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40-50年代,到了我母亲那一代,他们的父母生育的子女很多,如果你是家中较大的孩子,那么,你除了要帮着父母带孩子,还可能要每月上交大部分的工资,来和父母一起养家里的弟弟妹妹,所以,基本不用指望,父母会帮着你带孩子。

那一代的父母即便要帮着带娃,基本也是等退休了,自己所有的孩子都结婚成家以后。至于父母会选择去帮哪个孩子带娃,就看父母的个人喜好了。一般说来,父母会倾向于帮儿子带娃,如果不止一个儿子,那他们会选择帮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带娃。

这种带娃,都是倒贴式的,除了带娃,还兼带着买菜做饭,做家务,遇上比较泼辣的儿媳或女婿,老人还要受气。

那个年代,老人们退休后,基本没有娱乐活动,比较孤独,所以,他们也乐意带孩子,带孩子更像是一种权利而非义务,而婆家享有优先权。所以,在我们这一代的儿时记忆里,爷爷奶奶参与带娃的比例比现在高多了。

(三)

到了现在,当我们这一代的父母老去,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首先,老人们有了稳定的退休金,经济独立,不需要靠带娃来确保儿女给自己养老。

其次,老人的业余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跳广场舞,上老年大学,或是结伴旅行,他们不需要带孙子,也能有很多乐趣。

第三,意识形态的改变,老人们不再一心为儿女而活,他们希望享受生活,安度晚年。

结果就是,绝大多数老人都不愿意再帮儿女带娃了。

帮儿女带娃,意味着,要放弃安逸的晚年生活,要持续操劳,还可能还吃力不讨好。

但,他们终归还是心疼自己的孩子,无奈接过了带娃的重任。

因为放弃了太多,所以,他们希望有补偿,让自己心理平衡一点。

于是,带孙费就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围绕带孙费的是是非非

带孙费从一开始就让家庭蒙上了阴影。

有很多家庭,请老人帮带孩子,不提钱之前,一家子其乐融融,小两口虽说没给钱,但也会经常给老人买这买那,过年过节也会给老人红包,虽说在具体金额上不及请一个保姆的费用高,但情感和温度是足够的。但当老人提出要带孙费后,家里的气氛完全变了。

关于带孙费,曾发生过两个典型案例。

一个是婆媳因为带孙费而大打出手,愤怒的婆婆冲进厨房拿菜刀砍伤儿媳,致使儿媳身体严重受损,生活无法自理,婆婆也被提起公诉,而在另一起事件中,父亲向儿子儿媳索要11年的带孙费共计29万,致使父子反目。

老人本无义务帮着带娃,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放弃了原本安逸的退休生活,为儿女付出,要一些补偿,也是情理之中,为何会激起那么大的反感?

想来有三个原因。

1、 错误的金钱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都耻于谈钱。

我们常说:谈钱伤感情。我们会形容有钱人“满身铜臭味”。社会上更是流传着,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的言论。

金钱,仿佛是万恶之源。

这样坏的东西,怎么能与高尚的情感放在一起呢?

这是亲人朋友之间尤其不能谈钱的缘由。

谈钱,就俗不可耐,就冷酷无情,就把情感付出变成了赤裸裸的交易。

回到带孙费上,与其说钱改变了家庭关系,不如说,是对金钱的错误观念导致了认知偏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前述案例中,那个儿媳在向婆婆支付了带孙费后,她就理所当然地把婆婆当成了保姆,她把婆媳关系切换到了以金钱为交换的雇佣关系上,她每天回家后不再到厨房做饭,也不做家务,更不会给婆婆买奶粉了,而婆婆给孩子买的每一样东西她也一分不少地还给了婆婆。

钱是算清了,但情没了。

这真是大错特错。

婆婆带孩子,和到外面请一个保姆来带孩子,能一样吗?那份独有的安心,正是婆婆的特殊身份带来的,因为她是孩子的奶奶,绝对不会做伤害孩子的事,即便家中不安摄像头,你也不用担心孩子会被喂安眠药,被虐待和被拐卖,你完全可以安心上班不是?

这份安心和笃定如果真要用钱来量化,恐怕付双倍保姆的钱也未必够吧。

2、 年轻人和老人在认知上的错位。

主要有两点。

一是,人们总是会关注那些符合自己价值观和利益的事实,而会忽略掉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实。比如,儿子儿媳会看别人家的老人倒贴带孩子,还带得特别尽心尽力,所以会觉得,老人帮着带孩子理所当然,自己平时补贴一些,买买礼物啥的就很不错了。

而作为老人来说,他们也会跟其他的老人交流,他们会发现,别人家的老人有带孙费,为何自己没有呢,自己就活该被当成廉价劳动力吗?

年轻人把啃老当正常,而老人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不想再被剥削,要求补偿。

双方都对彼此有了更高的期待。

二是,传统延续下来的意识是:父母理所应当帮子女带孩子。

所以,当这种义务带娃变成有偿带娃后,会令人不快。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认为,成年子女在参加工作后给父母家用补贴是极正常的,甚至,子女会主动给父母家用,这像是一种独立宣言,向父母表示,自己长大了,可以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可以为家里出一份力了。

这是一种父母与子女的默契和共识。给钱,收钱,很自然,并不会觉得别扭。

但对于带孙费就不同了,同样是钱,但对于年轻人来说,父母带娃不该收钱,而老人却认为,子女需要回馈,这和家用是一个道理,是极正常的要求。

这两种认知上的剪刀差,使得带孙费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3、 “中间人”不作为。

所有糟糕的婆媳关系背后,都有一个不作为的男人。

在一项婚姻调查报告中,因为婆媳关系而离婚的家庭占比非常高,甚至有人说,婆婆是婚姻的最大杀手。这种说法实在有失偏颇,婆婆和儿媳本是不相干的两个人,但因为同一个男人而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后才矛盾丛生。

最该被指责的是作为中间人的那个男人。

在上面两个比较极端的案例中,中间人的不作为体现得尤其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案例1中,婆婆和儿媳的矛盾是因为带孙费,作为中间人的儿子一直充当的是传话筒的角色,在内心里,他是认同带孙费的,他一边帮着母亲去要带孙费,一边站在道德的至高点要求妻子对老人尽孝,动不动就指责,甚至家暴,全然不顾及妻子的情绪。

其实,如果他能在体谅妻子情绪的同时,多关心母亲,给母亲足够的补偿,或是让大家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好好沟通,把大家的心结打开,那么,矛盾也不会被激化,更不会发生最后的悲剧。

而在案例2中,儿子在父亲提出要29万带孙费后说出这样一番话:“老人帮带孩子天经地义,哪家不是老人在带孩子?一家人谈什么钱?”这是理直气壮的啃老啊,他作为儿子都不懂得体谅父母,他的妻子的态度可想而知。

辛苦付出被当成理所当然,怎能不让父亲寒心?父亲向他们追要带孙费,也不奇怪了。

写在最后

其实,带孙费是一个中性词,本身并无对错好坏,只是不同的认知给它笼罩上了不同的色彩。

那到底要不要给老人带孙费呢?

这事见仁见智,每个家庭的情况各有不同。

但从带孙费被提出这一点看出,中国的家庭关系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这是一个转折点,我们从过去的理所当然地让老人带娃,过渡到老人有偿带娃,再到老人完全放手,退出儿女的家庭,这是一个过程。

处于中间阶段的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希望追求自我价值,并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工作,在此情况下,他们无法独立带娃,需要老人的帮助。如果老人能帮,那将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但作为子女,也应该主动给老人补偿,这种补偿有情感上的,比如多关心和体谅老人,感恩他们的付出。当然,如果老人希望用带孙费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也并不过分,坦然接受就好。

其实,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自己带孩子。事实上,儿童心理学理论也表明,亲自抚养的孩子无论智商还是情商都比隔代育儿的孩子成长得更好。

这也是全职妈妈或全职爸爸们存在的价值。

衷心希望有那么一天,大家对于全职妈妈和全职爸爸不再有偏见,也希望我们的社会能为这些全职妈爸提供更多的生活、经济和法律的保障,让他们可以安心育儿。

毕竟,养好一个孩子,最终造福的是一个国家。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