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票房下滑、观影人次下降似乎都不令人意外,电影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到底是观众的胃口变了,还是好片少了,抑或是电影院太多了。到底是电影市场的调整还是转折,接下来的时间里,电影市场还能重现前些年的风光吗?

按理,在广大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从偏重物质逐步转向精神和物质并举、更希望有美好的精神生活的大背景下,银幕红利不仅不应消失,还应更多。

除去疫情的影响之外,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是好片少了?还是影院的数量过多良莠不齐?抑或是什么其他原因?

电影市场的“风光期”

从这些年来电影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应当出现过两波“风光期”。一波是早期掀起的进口大片热,不仅激活了电影市场,也激活了观众观看电影的沉睡的心,更激活了国内电影工作者创作优秀影片的热情。

另一波是国内大片快速成长期,虽然从感觉上讲仍与进口大牌存在一些差距,但是,能够看到可以与进口大片一拼的国产影片,观众还是用爱国之情对国产大片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国内影院的票房纪录也一次又一次地被刷新。诸如今年的《八佰》就在影院复工后迎来了观影的一波高潮,《金刚川》更是在“低调”的宣发下备受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显然,今天电影市场出现的问题,还是与国产大片数量少了、影响力弱了、适应市场的能力差了有着密切关系。

电影-让生活回归本质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它可能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一定是生活的调味剂。

疫情期间,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在线上观看电影,觉得没有影院,生活照旧。但你是否还记得,彻夜排队为了一张《复仇者联盟4》电影票的惊喜;是否还记得Imax巨幕带我们的视觉冲击和现场感的体验……

从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开始,电影已陪伴人类走过了100多年。在百年的岁月长河中,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从单镜头到多镜头,从无声到有声,从低像素到4K……电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者,同时也是见证者。

电影市场也是如此,前些年的国产大片,尽管在质量上确实比较好,也很符合观众口味。但是,有没有票房反映的那么好,也是值得思考的。只是,它掀开了国产大片的序幕,自然就能够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正是带着这样的感觉,让国产大片迅速被追捧。

被追捧与影片质量是密切相关的,追捧能否维持,就得以影片质量为保证,就必须适应观众胃口越来越难调、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不断地创新与突破。否则,就会陷入瓶颈。眼下的电影市场,应当说是进入了影片质量的瓶颈阶段。纵然《流浪地球》的出现,给了观众一个小小的惊喜。但在质量上与进口科幻大片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流浪地球》完成的,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小跨越,或者说一个小突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要想收复电影市场,让调整的时间更短一些,还得看电影人能否拿出真正有质量的好影片,真正能够适应观众胃口的变化。

当然,近年来影院过度扩张,也是造成电影市场出现调整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许有人会说,影院越多,不是越能够产生票房、更能够激发观众热情吗?显然,这是想当然。

在影院明显不足、难以满足观众需求的情况下,增加影院数量是能够起到推动市场、扩大规模、增加票房的目的的。但是,影院过多,就会让影片的精彩度下降、神秘感减弱、观众的参与度衰退。原因就在于,影片不再是一票难求,而是太多太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电影票很紧张,场场爆满,观众的议论就会十分高涨,就能激活那些原本不想看电影的人,也尝试着看电影。如此一来,观众的人数就会扩大、电影的神秘感也会越来越强。自然,影院太多也就对电影市场产生相反的作用了,就必须通过竞争,淘汰一部分影院。

院线行业惨淡现状

院线复工一波三折,Wind数据显示,整个院线行业的11家上市公司,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利润总额自然也在下降,遭遇寒冬。

以院线龙头万达电影为例,从疫情爆发到现在,公司下属的600余家国内影城全部暂停营业,票房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

为了将疫情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不少影院公司也在尝试着新的业务形态,试图告别“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但整体来看,依然是杯水车薪,无法填补停业带来的巨大亏损。

头部公司尚且如此,中小院线的生存肯定更为艰难。每天,不断的有影院宣布彻底停业,不断的有影视公司宣布注销,在遇冷的一季报以后,随着影院重启,影视行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吗?

停业近半年后的影院,而今复工也三个月有余,已经有多部影片上映,影院在逐步回到正轨,回到的是疫情前本就让影院人焦头烂额的“正轨”。

从总体上讲,电影市场出现的下滑现象,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调整,而非转折。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是电影市场最强大的基础,也是电影业发展的根本。只要电影人勇于创新、敢于突破;院线加速整合,市场秩序规范,影院的春天还是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