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脸懵懂,到窃窃私语,再到公开讨伐,人脸识别引发的数据隐私问题,随着这项技术几年来的大规模下沉,最终到达了一个需要法律深度介入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大众对隐私的重视和“较真”似乎有些珊珊来迟。

另一方面,现在之所以将枪口都对准了“人脸识别”,实为后者是当下新技术应用的过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所有与隐私数据相关的人工智能系统开发商与私营场景进行有意义的独立监管,是时候落锤了。

在人脸信息的不当应用中有两个突出问题。

第一,存储人们面部信息的组织本质上是具体的人在运作,即大量身份指向性极强的人脸信息是由一部分人掌控的,这部分人将如何使用我们的个人数据,会不会因为一己私欲而违规操作。

第二,人脸识别要通过特定的代码进行翻译、筛选对象,这种代码的操作自然有被黑客入侵的可能性。而随着人脸伪造技术的发展和反实名制产业链条的日趋成熟,破译人脸信息,用“假人脸”顶替“真人脸”已成为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具正当性”的结果算是意料之中,如果不真正找到人脸识别的正当性边界并且审慎适用,技术的产业“野蛮生长”将带来更多社会风险。

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给了全社会保护公民基本信息的启示,各位读者,在你们不经意间使用人脸识别时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隐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