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文

当前中国经济、房地产前三季度V型反弹,最强的助推器是宽松的金融货币信贷,让陷入负增长、低迷、萧条的经济、楼市实现大逆转。曾经的中国经济、房地产在1998年、2008年、2012年、2014年、2018年遭遇过不断深度的危机、风险,都是通过加杠杆,即宽松的金融货币信贷,简单的讲就是货币放水,2020年亦不例外。这是最有效的刺激经济复苏、房地产回暖,最强的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可忽略的是新增房地产放量转为控制的信号,意味着房地产金融收紧。前三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7%,配合地方化解隐性债务。三年来银行保险机构累计增持地方债券11万亿元,已经有效防止了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引发的重大金融风险。这是345融资新规之后,最明显的变化,即是降杠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住户、个人住房贷款创新的纪录,占新增贷款的37.66%,28.29%。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26万亿元,同比多增2.63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1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6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0.5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7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25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4368亿元。

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将带动2020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目前来看,前9月社融目标已接近完成。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9.62万亿元,年度新增30万亿的目标已基本达成。考虑到10-12月仍有社融增量,2020年新增社融规模应在35万亿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央行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5 个百分点。这是M2增速在连续两个月回落后再次回升。社融增速则自今年2月后就持续上升。对比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社融比上年同期多增9.01万亿元,主要由人民币贷款、企业债、政府债券多增推动。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2.79万亿元,政府债券同比多增2.74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多增1.65万亿元(今年3月份的国常会指出,要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这个目标目前也超额完成。因此,贷款方面,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26万亿元,相当于完成了目标任务的81%,还有19%在剩余三个月基本上可以完成。

9月M2增速,创过去几年历史新高,释放出2020年金融货币信贷宽松最强信号。首当其冲的是M1,9月达到8.1%,代表资金活跃度持续增加。M2,9月反弹到10.9%,说明只是松了油门,还没有踩刹车,金融没有一刀切的去杠杆,货币放水,信贷宽松的趋势不变。主要是考虑到中国实体经济复苏、房地产全面回暖的持续性、稳定性,还需要加水。

M2过去十年暴涨三倍多,已经超过市场的预期范围。一组最具有代表性的金融货币信贷数据显示,2010年9月末,M2只有69.64万亿元,截至2020年9月末,M2达到216.41万亿元。单2020年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9万亿元,同比多增2047亿元。这说明增速下降了,总量却一直不断的增加。2010年9月M2的19.3%,下降到2020年9月的10.9%,总量增长三倍多。

M2增速短暂回落后再度上升,连续第7个月超过10%。M2增速在经历了7月、8月的短暂回落后,再度上升,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5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M1余额为60.23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1个和4.7个百分点,同比增速已连续第8个月上升,进一步向M2增速靠拢。

前9月新增贷款总量,创造过去几十年历史最高。相当于过去一年的新增贷款总量,非常的惊人。2020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26万亿元,同比多增2.63万亿元。其中住户部门短期贷款在三季度的扩张速度明显回升,新增贷款7748亿元,同比去年三季度多增2348亿元,较今年上半年7552亿元的数据规模还要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融资贷款达到约30万亿,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9.6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9.01万亿元。受疫情导致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加大,今年信贷扩张速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加快。说明金融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长显著。信贷一直在维持着宽松加水的状态,源源不断的支撑着中国经济、房地产复苏回暖,支撑着实体经济、企业的恢复。

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加快,实体经济不断恢复的主要动力。9月末,增速达到14.8%,这是2018年以来的最高点。前三季度对实体经济的中长期贷款达到11.8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72.9%。其中,大家较为关心的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小微企业均获得了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