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容水影图》 清 · 查士标)

黄易,不是写武侠小说那一位,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出生于杭州。他的七世祖是晚明名士黄贞父,到了他这一代, 家道不如以往显赫,却依然诗书传家。父亲工书善诗,母亲也能诗文,一门风雅。

父亲黄树谷,人称松石先生,黄易遂自号“小松”;七世祖书斋题名“小蓬莱阁”,他当仁不让继承了;因为世居西湖边的马塍,这是宋代词人姜白石笔下“听得秋声忆故乡”之地,有座“秋影庵”,所以他又自号“秋盦”了。小松的文人习性,事事都想寻些小趣味,于此可见一斑。

小松能画能写能刻印,八股文不好,没考上功名,却当过不少官,所靠的是:一、朋友愿花钱帮他捐官。二、行事干练,善于河防。“干练”两字不是随便说的,乾隆下江南时,他正巧在山东大运河边上的济宁当小官,因为“办差无误”,一路升官,竟当上了同知。

当官是小松谋生的工具,多才多艺的他,主要兴趣还是在篆刻字画,以及由此而生出的“访碑”。

访碑这事如今少见。清代中期,汉学兴盛,金石文字为重要分枝。影响所及,走出书斋,实地勘查,访搨各种古碑,成了学者文人一种风尚,小松无疑其中佼佼者。

他在济宁任官时,公余醉心金石古刻,利用治河勘查之便,四处搜求魏晋古碑、古搨秘本,还专程东游邹鲁,北登泰山,西赴嵩山、洛阳等地,访碑寻古,所得甚多。据说,“每得一旧迹,眸色烱溢颧颊间”,其疯魔可见。

搜得多、看得多,小松书法、篆刻精进不已,自成一家,技法已达“谈笑之顷,铁颖剨然,立成数枚,出怀袖以赠友”地步;“小心落墨,大胆奏刀”这句话,至今被奉为篆刻圭臬,而自有书法心得。

他也能画,同样受人重视,据说“一花片叶,皆能于质库易钱”。质库,当铺也,东西好不好?行情热不热?一试便知的地方。

但小松最为人所敬重的,乃是他的个性慷慨大方,访碑寻古若有所得,必与人分享,绝不秘珍自重,私藏居奇,因此结交了一大堆“金石盟友”。这些人一有不懂或收到珍品,第一想到就是邀他鉴赏。如此教学相长,得成其大,书画篆刻三绝,最后被列为“西泠八家”之一,声名传世不绝。

与今人分享不够,他还想让手边拓本多方流传,留与后人,因此也刊刻成书。在没有照相印刷的时代,拓本如何雕版印刷?中国传统是请匠人先以纸描摹拓本字型,刻于雕版后开印,是为“双钩”,技法到家者,“神态宛然,不啻真迹”。

小松利用这方法刊刻成书者,最有名的当属辑有汉石经残碑、汉凉州刺史魏君碑、汉幽州刺史朱君碑、成阳灵台碑、汉小黄门谯君碑、王稚子阙、范式碑残石、三公山碑、武梁祠像、汉故圉令赵君碑等十种的《小蓬莱阁金石文字》,那是嘉庆五年(一八〇〇),小松五十七岁的事,又过两年,他便过世了。

莫友芝生于嘉庆十六年(一八一一),小松过世超过十年了。出生地点贵州独山,更是离山东济宁十万八千里之遥。

据说莫友芝是少数民族布依人,但就算是,恐怕早也已汉化。他的父亲中过进士,他得过举人,算得上家学渊源。后来屡试不第,干脆不考,四处游幕去了。曾先后当过胡林翼、丁日昌、李鸿章的幕友,待最久也最相知的则是曾国藩。

“幕友”是旧时地方文武官员都会聘请的“参谋、秘书”一类人物,电影常见县衙里的“师爷”就是。这些幕友,都是私聘的,颇受尊重,与东家关系也像师生也像朋友。用今天的话讲,类似私人“智库”。

有趣的是,友芝入胡丁曾李等人幕府,其所担当的工作与军事参谋、后勤经理,乃至刑名钱谷完全无关,他所做的,也是他最爱做的,就是“访书”。

莫友芝的学问好,考证、义理都行,精通金石学、目录学,还写得一手好书法。一辈子最爱的却是书,清代藏书大家,书斋取名“影山草堂”,赫赫有名。

爱书是一种癖,未必都爱读,却总想搜罗天下珍本古籍翻翻看看说说。友芝显然有此嗜好,但个性淡泊,也不爱做官,帮这些“方面大员”搜罗遭逢兵燹的珍籍遗书,那真是“天下最好的工作”了。

几十年间,他虽也挂名主持这家那家书院,或担任这家那家(官)书局编校,其实四处漂泊,几乎都在找书买书。更好的是,耳濡目染,两个儿子:彝孙和绳孙也都乐于此道,成了父亲的好帮手。

后来莫友芝写成《宋元旧本书经眼录》,莫绳孙整理出《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靠的都是如此田野调查,一本一本访购得来的结果。

同治十年(一八七一),莫友芝担任金陵书局总编校,继续其访书生涯,一叶小舟,飘然到扬州、兴化一带寻访因太平天国之乱,遭到焚毁的文宗阁、文汇阁藏书楼的散佚图书,偶染风寒,高烧不退,竟病逝于船中,诚然“以命殉书”。死后,曾国藩亲自写了一副挽联追悼:

京华一见便倾心,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早钦宿学;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魂。

搜书藏书虽是莫友芝终身嗜好,“影山草堂”所藏终不免于散,如今世人所最看重珍藏他的,恐还是他的书法。友芝自幼苦练,能写也爱写字,写多了,遂也喜欢谈碑论帖,精研篆刻,四处访碑。

据说他专门搜集汉代碑头篆刻,手边收藏多达百余件。他的篆书取径便是由汉代碑头篆刻入手,因此自成一体,《清史稿》说他“真行篆书不类唐以后人,世争宝贵”。

乾嘉之间,黄小松勤访碑,据所得刊成《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书印了多少部?没人知道。咸同之间,其中一部落入爱访书、爱写字的莫友芝之手,藏于影山草堂;一百四十多年后,这书竟辗转渡海,来到了台湾,因缘得经我眼,书前印色灿然, 而已成残本,仅余石经残碑、朱君碑、王稚子阙三种了。

——“若无常野露水不消,鸟部山云烟常住,而人生于世亦得不老不死,则万物之情趣安在?世间万物无常,惟此方为妙事耳。”《徒然草》所言,想想,也是!

……

选摘自 | 《一心惟尔:生涯散蠹鱼笔记》

作者 | 傅月庵

出版 | 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