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任师长时,他只是班长,多年后成就超越老领导,官至正国级陈锡联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他七八岁就开始当长工,13岁担任儿童团团长,14岁参加鄂豫皖边区红军,15岁入党,19岁任团政治委员,20岁任师长。要是做个对比的话,今天20岁的青年人还是偎依在父母身边的孩子,陈锡联这个年龄已经是一位战将了。不过接下来要说的这位人物,传奇色彩也不少,陈锡联当师长时,他只是下面的一个班长,多年后,成就超过老领导官职正国级,他就是李德生上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6年,李德生出生在河南光山县一个小山村的贫苦家庭,7岁时开始跟着一个裁缝师傅学手艺。母亲的心愿是让儿子学点本事,将来好养家糊口,但年幼的李德生并不理解母亲的苦心,他觉得放牛的生活更无拘无束。

1928年6月,红军解放了柴山堡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次年,李家洼成立了儿童团,在20多个孩子中,李德生被推举为儿童团团长。儿童团常为红军送信、带路,因此李德生接触了不少红军战士,他看到红军队伍里也有小兵,于是想当红军战士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后来他在一位本家叔叔的推荐下,14岁就成为了红军战士中的一名小将。

红军时期,他曾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参加过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1935年7月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当时,他因为受到处分,被调到陈锡联的红10师交通队,当了一名传令班班长。二人由此相识,并开始缔结长达60多年的真挚友谊。

当时,陈锡联给了他很多开导,告诉他要放下‘包袱’,战胜挫折,轻装前进,同时对他信任、重用。李德生此后任通信连连长、特务连连长、副营长、营长,许多重大的作战任务也都交给他。1943年,李德生升任连长,不久调到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任30团团长,暂时离开了陈锡联的领导。1945年抗战结束后,陈锡联又马上想到李德生,将他调到自己身边担任三纵王牌769团团长,在陈锡联的直接领导下,李德生参加了包括夜袭阳明堡、设伏响堂铺在内的很多大战,大战,军事指挥能力不断提高。解放战争期间,两人又在同一个战区工作,各自率部参加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陇海战役和鲁西南战役,连战连胜,后来又作为刘邓大军成员千里跃进大别山,为实现战略反攻作出了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真正让李德生扬名的,是抗美援朝时的上甘岭战役。当时,李德生率领的部队完成了金城防御作战任务后,按计划应该于1952年11月撤至谷山地区休整,充实兵员和武器。但当他率部向谷山地区转移时,突然接到兵团命令,让他抽岀部队精锐力量,作为第十五军的预备队,准备参加上甘岭战斗。李德生接受的任务是:担任五圣山战斗指挥所总指挥,统一指挥上甘岭前线的第十二军和十五军所属部。

他在总结前一段作战经验的基础上,对弹药运输、工事构建,食物和水的供给等做了统筹安排,做到不管战斗多么严酷,也能够保证前线的弹药和食物饮水的供给。接着,他和其他指挥员一起到最前沿了解情况,改变了过去的兵力和火力配备,实行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这样既能够予进攻之敌以有效打击又减少了我军伤亡。在李德生的统一指挥下,上甘岭我军给予进攻之敌以沉重打击,以较小的代价,歼灭了大量敌人,守住了阵地,接着又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变防守为主动进攻。

1952年11月11日,经过精心组织的我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分三路突然冲入敌军阵地,仅仅用了半个小时,就全部歼灭守敌占领了北山阵地,接着又组织力量打退反扑之敌以营团规模的十多次进攻,巩固了阵地。在李德生统一指挥下,上甘岭最前线的我三十一师,一直坚守上甘岭阵地一个多月,到11月28日才将阵地移交给第十五军。此时,上甘岭我军阵地已经十分巩固。

因为在朝鲜战场的出色表现,组织上也特别重视对李德生的培养,1955年他被提拔为十二军军长,授少将军衔。此后,他曾先后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政治局主任,国家副主席等职,官至正国级,成就超过了自己的老领导。陈锡联和李德生,都出自血雨腥风的大别山地区,都是喝黄连水长大的苦娃子,自参加革命后,不管职务升迁,不管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否改变,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始终生死不渝,既难能可贵,又让人深深地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