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开始第5次北伐曹魏,从2月出发,4月至五丈原,8月病死,历时约半年,看上去只是双方持久对峙而平平无奇,实际上非常精彩。司马懿先屯兵在渭水和武功水交汇的渭水南岸,而诸葛亮则在五丈原,对司马懿发起一系列主动进攻,成功控制渭水和武功水,压制司马懿,迫使其闭门自守。

双方兵力对比,曹魏大占上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葛亮五伐的兵力,其实上篇已说过,诸葛亮【战士不满五万】(注1),而对比曹魏动员【十五六万人】就要【天下骚动,费力广大】,要让皇帝【深虑】一下(注2),东吴诸葛恪动员【二十万众】,就【百姓骚动,始失人心】(注3)。

再参考孙子曰【兴师十万】要【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注4),即使比例夸张,也体现出兵10万,少说200万人服务,而蜀汉人口约占曹魏五分之一,不到东吴一半,而魏、吴出兵15万-20万就要【骚动】,说明诸葛亮【战士不满五万】恰如其分,其北伐兵力4万左右。

(注1)默记: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
(注2)资别传曰:资曰: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
(注3)三国志诸葛恪传:於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百姓骚动,始失人心。
(注4)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而这次曹魏的防御兵力,也参见上篇的魏中军应该4万以上(注5),曹叡还特地派遣秦朗帅【步骑二万】(注6)援助司马懿,那魏中军至少5万,加上司马孚提议【步骑二万】(注7),那司马懿统帅的魏中军+魏边军>7万。

诸葛亮4万,司马懿7万,曹魏占据上风,而双方的兵力规模相加,赶上了1696年的康熙(8-9万人)VS噶尔丹(3-4万人)的昭莫多之战的规模。

(注5)三国志明帝纪:初,帝议遣宣王讨渊,发卒四万人。
(注6)晋书宣帝纪: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
(注7)晋书司马孚传: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

诸葛亮主动进攻司马懿,成功控制渭水武功水,压制司马懿

这场战事,《三国志诸葛亮传》和《汉晋春秋》都没太多记载,而在《三国志郭淮传》和《晋书宣帝纪》(注8)(注9)倒有记载:

(注8)三国志郭淮传: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致,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注9)晋书宣帝纪: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司马懿认为百姓【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是战略要地,所以屯兵在渭水南岸来【背水为垒】。司马懿还说诸葛亮要是胆子大,就应该【出武功依山而东】,诸葛亮要是屯五丈原,那就安全了,而诸葛亮就是屯兵在五丈原。

可是司马懿的【出武功依山而东】,就是个嘴炮,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武功在五丈原东面数十公里的渭水北岸,距离长安约200公里左右。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北面的渭水横向流动,其东面就是武功水,是竖直流动,两水交汇呈T字型。

诸葛亮向东进军至武功,则必须东渡武功水,但司马懿主场作战,早已抢先屯兵在渭水和武功水交汇犄角之处的渭水南岸,不仅堵住诸葛亮北渡渭水的路线,还堵住诸葛亮东渡武功水的路线。由于诸葛亮本身是客场作战,先天不如司马懿,故屯兵五丈原也是不得已为之。

而诸葛亮屯兵的五丈原,和司马懿一样在渭水南岸的渭水和武功水交汇犄角之处。诸葛亮数万军队,不可能绕过或撇开司马懿大军,渡渭水或武功水,进军至武功。但是诸葛亮屯五丈原,总归是要考虑如何渡渭水和武功水,而魏军目的就是拒绝诸葛亮渡这两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合《三国志郭淮传》和《晋书宣帝纪》的说法,司马懿让郭淮屯北原修垒防备,诸葛亮在垒未成时进攻,但郭淮抵挡住。司马懿还以周当驻军阳遂引诱诸葛亮,但数日诸葛亮不动。诸葛亮欲图声东击西攻阳遂,但魏军又【与亮会于积石】,行动又告吹。

嗯!诸葛亮玩声东击西,袭击北原、阳遂,但都被司马懿、郭淮等人看破。但等等!仔细看地图,可以神奇地发现,司马懿可是吹嘘自己屯兵渭水南岸【背水为垒】的,那为何双方争夺焦点,居然变成渭水北岸的北原呢?诸葛亮袭击北原,可是要强渡渭水的。

兵法云【半渡而击之】,诸葛亮既然能够轻易渡过渭水进攻北原,说明此时司马懿在渭南的屯兵地,已经变的是岌岌可危,无论是南岸的司马懿,还是北岸的郭淮,全都无力阻止诸葛亮渡渭水。再来看东面的武功水:

(注10)诸葛亮《与步骘书》曰: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余。水出武功县,故亦谓之武功水也。是以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
(注11)诸葛亮《与步骘书》曰: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在武功水,其实有一场规模不大,但被忽略的战斗。前文提到司马懿在渭水和武功水交汇犄角之处的渭水南岸【背水为垒】,双方在渭水北岸的北原开展争夺,证明诸葛亮已可以强渡渭水上岸进攻北原,而诸葛亮又开始争夺武功水的控制权。

诸葛亮从农历4月开始屯兵五丈原,正好处于夏季涨水期。按照诸葛亮《与步骘书》的说法,诸葛亮派遣孟琰占据武功水东岸,司马懿【因水长】进攻孟琰营地,诸葛亮【作竹桥,越水射之】(注10)后,司马懿退走。

这场战斗主要出自诸葛亮的书信,似乎也有宋朝的《长安志》来间接证明,但考虑到正常情况下,诸葛亮会吹嘘对手兵力和斩获,占领武功水东岸地不太会胡说八道。之后诸葛亮还写道东岸的马冢【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注11),也说明其在东岸的战线范围。

武功水之战规模不大,但非常关键。从诸葛亮在武功水东岸设营地,造桥成功,以及诸葛亮后来能够数次挑战司马懿来看,证明诸葛亮军队已经成功把战线推进到武功水东岸,并站稳脚跟,和司马懿对峙来挑战,而司马懿只能在武功水东岸死守。

诸葛亮2月出发,4月屯兵五丈原,8月病死,扣除双方对峙不战的100多天,可以看出诸葛亮在4-5月间,通过一系列的战斗,把司马懿在渭水南岸的营地,打的岌岌可危。郭淮在渭水北岸的北原,只能被动抵抗;而司马懿只能把对武功水的控制权,拱手相让给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