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孟母三迁是古人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与外部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的话,那么窦燕山五子登科的故事则是告诉我们家庭环境的重要性。

三十岁之前的窦燕山是典型的“周扒皮”式地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因为居住在蓟州渔阳(现今的天津市蓟县),古代渔阳属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之为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富裕家庭,但其却为人非常势利刻薄,以势压人。干了不少坑蒙拐骗之事,有贫穷的农民借粮食,窦燕山小斗出,大斗进,贪图钱粮,鱼肉乡里。

也是巧合,窦燕山到了三十岁都还没有一儿半女,乡里自然咒骂窦燕山是干多了缺德事,才生不出孩子。古人迷信啊,时间长了窦燕山自然也觉得是如此,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一天晚上,窦燕山做梦梦见过世的父亲告诉他说“你心术不正,坏事做绝,天理昭昭,报应不爽,如果不及时改正,不仅生不出孩子,还会短命。”

从此,窦燕山下定决心,痛改前非,不仅不在做些坑蒙拐骗的事情,还主动延请名师,出钱办了私塾。有想上学的孩子出不起学费,窦燕山还主动为其减免学费,资助其上学。

窦燕山痛改前非以后,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成为孩子的榜样,造就仁义道德的家庭环境

有仆人偷盗了窦燕山的钱财二百千钱,以女儿作为抵押写了字据,就逃跑了。窦燕山则收养其女儿,养大成人之后,帮其找郎君,还又陪嫁了二百千钱给女婿。

有一年元旦,窦燕山去延庆寺去拜佛,拾到了白银两百两,黄金三十两,若是以前的窦燕山自然理所当然的据为己有。痛改前非的窦燕山,并没有为不义之财而心动。在寺庙苦等失主没有等到,就第二天又去等候,最终等到失主,听闻失主是父亲被劫匪绑架,窦燕山又给予其钱财的帮助。

窦燕山家庭富裕,其还帮助了27家贫苦百姓的亲人丧礼,资助陪嫁者28户,资助依靠做买卖维持家庭的百姓十几家,饥荒年间接济救活无数百姓。

窦燕山的言传身教之下,窦氏五龙都成为一代名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来或许冥冥之中真的有天意,痛改前非的窦燕山接连生了5个孩子。窦燕山更加着重乐善好施,仁义为怀,也十分注意孩子的教育。

因此,其五个孩子都读书有成,金榜题名又恪守道德仁义,当时人们称其五子为“窦氏五龙”。并且在五代末至宋初期间是当时有名的名臣。

后来官至宰相冯道也为窦家五子赋诗一首:“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长子窦仪后晋时中进士,入宋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大理寺判,是宋初一代名臣,曾经奉命主撰《建隆重订刑统》(即《宋刑统》)三十卷、《建隆编敕》四卷。窦仪去世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感叹“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赠仪右仆射。

次子窦俨也是后晋中进士,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各朝,屡任史官。后晋时,定朝会乐章、二舞及鼓吹十二案。后周初,修后晋高祖,少帝和后汉高祖《三朝实录》。后周显德四年(957年),俨上疏陈"礼、乐、刑、政、劝农、经武"治国六纲之言,周世宗纳之。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任礼部侍郎,奉旨撰定祠祀乐章、宗庙谥号。

三子侃,后晋时中进士,后周担任起居郎。

四子偁,以刚直不阿闻名,后汉时中进士,宋太平兴国五年,担任兵部郎中,力主"休兵牧马,以徐图之",力阻宋太宗北伐,被采纳,授予枢密直学士。其后担任左谏议大夫,参政知事。后卒,宋太宗亲往吊唁,赠工部尚书。

五子僖,在北宋任左补阕,为官清廉,名扬海内。

《三字经》中用“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来赞扬窦燕山教子有方,来说明“养不教,父之过”的教育理念。而五子登科的成语也由此而来,也成为人们希望后代能像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一样,联袂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锦绣前程的理想。

孩子成长是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的,除了物质上的保障,精神上的财富才是孩子一生的明灯

古语有言“有其父必有其子”虽然颇为片面,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父亲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父亲的缺失和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必然会导致孩子更容易叛逆,学习不好,道德感不高等等问题。

现代社会依旧有很多父亲是非常不合格的,工作之外回家,不做家务,不照顾孩子,很多孩子的成长父亲是参与度非常不够的,给孩子的影响的负面的,不积极的 ,是模糊的。实际上作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需要有效的用心的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不仅可以促使孩子健康成长,还能增进夫妻感情,何乐而不为?

教育孩子的前提一定是要以身作则,比如说自己都不知节制的玩游戏,却武断粗暴的阻止孩子玩游戏,其效果必然是大打折扣的。

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父母能给孩子的远远不止是金钱和物质上的嘘寒问暖,而是精神上的以身作则,书香门第,诗书传家才是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