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更迭,时光无情,2020年确实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别的不说,截止今年9月份,我们已经送别了26位院士!

我想大家可能对这些院士都没什么特别印象,甚至今年去世的这些院士加一块也没有一个明星网红在网络上的影响大,但他们都是国之栋梁,国之股肱,每一位的故去都是中国的重大损失。

我想给大家介绍几位这些故去的伟大院士,因为他们为新中国作出的杰出贡献,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铭记,以表达对逝去的26位院士们最深切的哀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月: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蒋洪德药理学家池志强加速器物理学家方守贤,物理学家李方华4人逝世。

2月:生态学家孙儒泳药学家周同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段正澄公路工程专家沙庆林农业工程学家蒋亦元5人逝世。

3月:大地测量学家宁津生清华建筑学院教授李道增骨科专家卢世璧植物化学家周俊4人逝世。

4月:我国化纤领域奠基人郁铭芳逝世。

5月:著名化学家张乾二,空间物理学家万卫星相继逝世。

6月:土木工程专家陈肇元,生殖内分泌专家肖碧连逝世。

7月: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许其凤,利水电工程专家郑守仁,科学院大学教授童秉纲、病毒学家曾毅,地理学家李吉均逝世。

8月: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曹楚南逝世。

9月,导航专家陈定昌,材料专家李东英逝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航专家陈定昌

在这些故去的伟大院士当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有12人,工程院院士14人,今天给大家简单介绍几位院士吧,希望大家能耐着性子看下去。

我们按顺序首先说说一月份就去世的方守贤院士吧,方院士是中国高能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领导了北京正负离子对撞机的理论建设工作,北京的这款加速器也是世界八大高能加速器中心之一。

中国科学院评价方守贤院士:为人磊落,学风端正,胸怀全局,鞠躬尽瘁,淡泊名利,为奠定中国在τ-粲能区粒子物理研究的领先地位做出巨大贡献。

“为祖国,作贡献,是我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原动力”,这也是方守贤院士自己生前的原话,今天我们的高能加速器事业,就是他们那一代人在黑暗中硬生生摸索出来的。

说完科学院主要做理论研究的方院士,在给大家介绍一位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水利水电方面的工程专家郑守仁院士,郑院士除了先后负责的乌江渡、葛洲坝导流、截流设计、隔河岩现场全过程设计外,最为人注目的就是他三峡大坝的总工程师的身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守仁院士

“三峡工程无小事。我们一路上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郑守仁

郑守仁院士生于1940年,是安徽省颍上县人,14岁就经历了淮河大洪水,从此立志从事水利工作。23岁从河海大学水工专业毕业后,郑守仁分到长江规划办公室。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郑守仁曾主持过乌江渡、葛洲坝工程的导截流设计,他在葛洲坝导流围堰和大江截流设计中提出“钢筋石笼”龙口护底方案,大大减少进占抛投料的流失,首次实现“腰斩长江”。 1994年起负责三峡工程设计。他长驻施工现场,及时解决许多与设计有关的技术难题。

1993年开始,郑守仁担任长江委总工程师和长江委三峡工程设计代表局局长,负责三峡工程设计。 在这一过程中,郑守仁和团队还成功主导解决超大水深和软淤沙、龙口合龙单宽能量世界第一等重大难题,技术成果获得多项大奖。2017年,郑守仁获颁国际大坝建设最高级别学术组织——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 出于对工作的认真和对工程质量的担心,郑守仁长期生活在工地。在三峡,他和妻子常年居住在“三峡坝区十四小区”十几平方米的宿舍中,吃坝区食堂。 《楚天都市报》曾报道,郑守仁把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水利事业,27年没有离开三峡半步。“30多年来和亲生女儿只见过6次面,最长的一次10年没有见过。

“作为一名水利人,能参与三峡工程是最大的幸福。只要三峡工程需要我一天,我就在这里坚守一天。”——郑守仁

除了上述这两位院士外,其他每一位都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虽然不被很多人所知,但他们的故事却非常感人。

比如火星探测首席科学家万卫星院士万院士在火星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前不幸逝世,年仅62岁。

更令人惋惜的是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许其凤院士,许其凤院士在7月2号北斗建设完成的当天离世,北斗已成,他却离开!

许其凤院士

还有78岁高龄工程院院士,骨科专家卢世璧院士,身患癌症却主动请缨奔赴汶川地震灾区一线参加救治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卢院士这辈子第4次踏上抗震救灾之路:1966年邢台大地震,他带领过医院医疗队;1975年营口大地震,他在大雪中走进收治伤员的地下人防工事;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从北京辗转山东各地医院,救治地震病人。

最后还有我们高中生物学课本上提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儒泳,孙院士在生物学的扉页里对高中生的盼望,讲到自己在北国留学时,冒着严寒抓田鼠做实验的小故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高中毕业十多年了,今天斯人已逝,而我一直还记得这位长者,记得那个在风雪中挖洞抓田鼠的少年,不知道带着他寄托的高中生们,今天又怎么样了呢?

今天,在我们13亿人口里,上万个行业内,科学院加工程院合起来也只有一千多个院士,这些人当中,有我们熟知的科学院的于敏、邓稼先,工程院的袁隆平、钟南山,但更多的院士都不为人所知。

这些老一辈的科研专家,他们奋战在祖国各条科研战线上,不求名利,一心一意地为祖国发展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

一生尽瘁,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