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中共生死攸关的一个转折点就是遵义会议,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当时有20名党员参与这个会议,这20名党员全是中共的顶梁柱,为中共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刘伯承、李富春以及李卓然又是这20名党员中的7位军代表,对于前面六个我们都熟悉,然而作为最后一位时至今日仍然名声不显。那么,李卓然作为一位中共元老,他是究竟是如何走进权力中心的?又是因为何种原因跟不上部队的步伐从而落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卓然在苏联留过学为期四年,但从李卓然入党的时间来讲,李卓然也算得上中共元老级的人物。李卓然回国后就颇受毛主席的重视和关注。李卓然和毛主席也算是老乡,他在毛主席的心中还是有些地位的。在李卓然刚回国的时候,就担任了办公室的秘书工作,很快又被提拔为中央局代秘书长。而后,李卓然又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由此可见李卓然的地位之高。

在部队中,李卓然还有一身份——编剧。中央苏区在一九三四年举行文艺演出,李卓然写了一个剧本来活跃气氛。《庐山之雪》就是他在短时间内写出来的,剧中蒋介石由罗瑞卿饰演,红军将领由林彪饰演。在演出的过程的发生了小插曲,罗瑞卿和林彪两人开始是按照剧本来演的,但是林彪忘词了,于是开始了自由发挥,好在罗瑞卿的反应力十分迅速,都能一一应对。这次的演出,将李卓然的编剧功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是后来他长期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国后李卓然写下了《忆延安》。之所以写下这首《忆延安》是因为他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当年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和,因张国焘个人原因举行了一个军事会议,第一个发言的人就是李卓然,但这次发言,让他的人生有了阴影。其实李卓然的发言是没有过错的,但针对此次的发言,他还是进行了自我批评。所以《忆延安》深深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

时隔一年,李卓然任政治部主任,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但是由于后勤的原因,西路军损失惨重。随后陈昌浩主持了会议,李卓然调整为西路军政委。李卓然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代领逃脱险境。一九三七年时李卓然回到延安。晚年时,他回想起这段经历,不禁感慨万分。

李卓然在延安也长期从事政治方面的工作,但李卓然的人生还是受到了那次发言和西路军失败的影响。一九五五年,谦逊的李卓然拒绝了大将级别待遇。一九八九年,李卓然去世,家属将他的骨灰撒在了祁连山下,和西路军的将士们永远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