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来有句老话,叫做"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于"吃"的热衷可以说是在整个世界都首屈一指。不仅要吃得好、吃得营养,还要讲究味道、外观、香味等等,总而言之,两个字——专业。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但是大多数百姓都处于贫困状态,难以吃到山珍海味,所以只能利用有限的食材,做出好吃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口味,主流方面有八大菜系,满足不同地区人民的爱好。如果你喜欢辣,就吃川菜;喜欢清淡,可以吃淮扬菜。只要你想得到,几乎都能找到对应的菜系,百姓如此痴迷于饮食,皇帝自然也是如此,关于他们和食物的故事也是数不胜数,什么满汉全席之类的,让人羡慕。百姓是没钱吃,皇帝有钱、有大厨,他吃一顿饭要花多少钱呢?

我们以清朝皇帝为例,一般皇帝每天要用两顿正餐,也就是早膳和晚膳,在两顿正餐以外,还要吃一些点心、零食等等,基本就是这样构成。这可能和北方的天气以及昼夜长短有关,北方民族多喜欢一日两餐。用膳一般有专门的区域,但是皇帝并不一定固定在哪里吃饭,所以时间一定,地点不一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上的7点到9点,是早上的膳食,以乾隆皇帝为例,一般在养心殿用膳,卯正一刻,开始上菜。有燕窝红白鸭子,猪肉鹿尾、清蒸鸭子等等,除了御膳房的,还有妃嫔进献的羊肉等等,此外,还有一些辅菜,摆着好看,想吃就让太监放近一点,不想吃就拿远一点。除了食材珍贵,吃饭用的餐具也是非常讲究,碗盘一般是珐琅彩、福碗,用的盖子一般是镶金或者鎏金的。

用的筷子、汤勺也是各种材料都有,金银都不稀奇。晚膳会在下午一点到三点,也就是未时,根据皇帝的喜好,又会发生不同。一天来看,早点若干,早膳十一种,辅菜四桌,晚膳十八种,辅菜七桌,还有四种夜宵。这只是平常时候的场面,到了特殊的节日或者值得纪念的日子,往往还要准备特殊的菜品。

除了要吃正餐,点心、零食是必要的,而且没有固定时间,随时想吃,随时都要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御膳房往往会做好了,放在食盒里,由太监捧着或者抬着,皇帝走到哪跟到哪,一旦皇帝想要吃,就立刻送上来。

清朝皇宫一般会有三种厨子,其一是鲁菜系,这是沿袭明代的风格;其二是满族风味,这是清朝皇帝的传统,他们起于北方,喜欢肉食;其三就是苏杭菜,这是乾隆下江南后带回来的风格,因为乾隆皇帝喜欢,就将江南的大厨带回来。三种风味随意挑选,后来不断融合,形成新的皇宫膳食。

按照一些皇帝的普通开销来看,可能随便一顿饭就吃掉了一个百姓一辈子的财产。而这些吃穿用度的价格如此高昂,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皇帝想要的。很多皇帝是十分节俭的,比如崇祯皇帝,就一直穿着打补丁的龙袍。

首先,这些用膳是一种规定,每天吃几顿、什么时候吃,吃多少个菜,这是皇室身份的体现,并不是皇帝非要这样,皇帝要有自己的规格,这既体现了皇帝的地位,同时代表皇帝不缺钱,天下富足,如果皇帝都吃不起饭,那还谈什么治国?所以,这是规则在约束。

其次,皇帝每吃一段饭,所花费的价值并不一定体现在材料上,有些材料确实很珍贵,价值很高,就像杨贵妃要吃新鲜荔枝,就要从岭南派人专门运过来,这一路的开销比荔枝贵多了,而皇宫的食材都是从全国各地运过来的,一路的人工费加上成本费,可能就已经超过材料的本身价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就是皇宫的工作人员的谎报,那些太监宫女,从采购到运输再进入皇宫,每一层关卡都会不同程度的增加银两,以获得利润,层层盘剥到了皇宫里就已经是天价了,太监、宫女、大厨,再分一些油水,一道菜可能只是用来看的,却有很多人指着这些菜"吃饭"。例如嘉庆皇帝想吃盘糕点,太监说要40两银子才能买到,而嘉庆皇帝说,它在宫外只值5文钱,其中的道理,就在这。

参考文献:《御膳茶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