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你没吃饱”

……

这些都还算正常。

然而,

如果是“妈妈觉得你有病”,

那可就恐怖了!

今天给大家讲3个故事。

01

真实事件改编,获评“年度最佳恐怖剧”

2019年热播的美剧《恶行》,豆瓣评分高达8.6分!没有幽灵、没有怪兽,却被评为“年度最佳恐怖剧”。

母亲蒂蒂带着女儿吉普茜住在捐款盖成的梦幻小屋里。吉普茜是个身患重病的可怜姑娘。按她母亲的说法,吉普茜从小就被多种病症缠身,譬如:癌症、脑性癫痫、瘫痪、肌肉萎缩、心杂音、贫血、过敏体质……

因为癌症,她的头发被全剃了。因为瘫痪,她只能靠轮椅代步,挪动全靠妈妈抱。因为喉咙有问题,所以不能口服任何食物,只能靠胃管打流食。因为哮喘,她每晚睡觉都要佩戴呼吸机。因为过敏,她不能吃任何甜食。

母亲蒂蒂十年如一日照顾吉普茜。母女俩相依为命,这种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感动了不少人。但是无论记者采访还是医生问诊,都只由妈妈回答。吉普茜对她妈妈,始终带有讨好和恐惧的微妙情感。

每次,吉普茜想喝可乐,和偷尝小蛋糕被发现后,妈妈的反应也颇为奇怪。首先,快速跑过来,强烈制止。然后,把随身带在身边的过敏药剂,狠狠扎入吉普茜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不断地向吉普茜重复,过敏的各种反应。如同洗脑。即使吉普茜的记忆中从没有过类似的过敏反应,还是被妈妈诅咒一般的话语吓到了,再也不敢碰甜食。直到……她听到医生诊断说,她对糖类并不过敏。

医生与母亲的相反言论让吉普茜有了疑惑,她决定进行尝试。这个尝试,揭开了恐怖的真相。

原来,吉普茜可以走路,甚至可以用嘴巴进食。她的喉咙也没有问题,可以自主吞食,不需要胃管。甚至,她都没有瘫痪,完全可以随意走动。所有病症,全都是她母亲在骗人!

24小时的一对一监视,无处可逃。稍有反抗,就会遭受更凶残的折磨。得知自己健康无碍后,吉普茜沉迷偷吃零食,把牙吃坏了。小小的蛀牙,在母亲蒂蒂眼里可不得了。从不用嘴吃饭的女儿,牙怎么会坏?一定是胃酸回流!

当即带她去看医生,即使医生认为这不是胃酸导致,母亲也坚持己见。最终,在母亲带吉普茜去了一家私人诊所,把吉普茜的牙全拔光了。一觉醒来,花季少女变瘪嘴老太。

这部美剧改编自震惊美国的真实案件,故事最终以Gypsy杀死母亲,逃出家的牢笼,结束了18年来“被爱保护”的可怕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实事件中的Gypsy和母亲Dee Dee

0 2

“九条命”的路易,只因有位“恐怖妈妈”

有一个九岁的男孩路易,它生来就拥有“大难不死”的外挂体质。

出生时母亲难产,他被医生及时剖了出来;十六周后,他被吊灯砸中,肋骨全断却保住了小命;成长的过程中,他被毒蜘蛛咬过、蜜蜂蛰过,还摸过电门;他曾经食物中毒,感染过沙门氏菌、破伤风、肉毒杆菌和脑膜炎;他曾在冬天连续大声尖叫,导致呼吸骤停9分半;九岁生日那天,他坠崖落入冰冷的海水,结果在被宣布死亡两小时后,又奇迹般恢复了心跳。

但是这一次的死里逃生,却没有以往那么简单。因为路易的坠崖被怀疑是人为造成,嫌犯是目前失踪的父亲彼得。

警察开始展开一系列调查,却发现此前的路易,其实一直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他性格内向、内心扭曲,还曾虐杀过两只仓鼠;心理医生怀疑他有自残倾向,之前的各种意外经历,可能就与此有关。那么这次坠崖,会不会又是一次熊孩子博关注的“自残行为”呢?

很快这种猜测被否定了,因为路易的意外经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一个人不可能一出生就心理变态的!

于是,影片接下来的剧情,就围绕着“坠崖案”的调查展开。

案件调查到最后,那个被说成是家暴惯犯的父亲其实是冤枉的,而柔弱美丽的母亲,才是幕后黑手。路易之所以“命途多舛”,经常在鬼门关游走,并不是他天生倒霉,而是摊上了一个动不动就想要儿子命的恐怖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相揭晓,路易的母亲被关进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一直处于昏迷中的路易,也奇迹般醒了过来。

03

8岁男孩看病323次,大手术13次,实为母亲“医疗虐待”

2017年,美国媒体报道了一起离奇的医疗事件,男童克里斯托弗自出生以来,被母亲凯勒妮假称患有各种疾病。医疗记录显示,8年里克里斯托弗“被诊疗”超过323次,大手术13次,多次住院治疗,一天24小时佩带吸氧管,还一度坐轮椅,并上了等待肺移植的名单。

后来,在凯勒妮带儿子就诊过程中,医生对她产生了怀疑,并联系了儿童保护机构,经过调查最终揭开了这名母亲对儿子长达8年的“医疗虐待”史,凯勒妮以严重伤害儿童罪被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8岁男孩就医323次,做13次手术,有一种病叫:“妈妈觉得你有病”!

▲癌症晚期、肺移植、动静脉型血管畸形、心脏手术、腿部支架…美国8岁男童克里斯托弗有一种病叫“妈妈觉得你有病”(视频来源:新京报动新闻 2017年12月21日)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德克萨斯州母亲凯勒妮·鲍恩自儿子克里斯托弗出生以来假称健康的儿子患有各种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治疗导致克里斯托弗曾发生三次危及生命的血液感染。凯勒妮还在社交媒体账户上呼吁人们帮助。两年前,她曾在众筹网站Youcaring上以“儿子在跟严重的动静脉型血管畸形做斗争”为由筹得8000多美元。

2015年,在凯勒妮带儿子就诊过程中,医生曾对母亲产生了怀疑,并联系了儿童保护机构,但并没有任何结果。2017年11月,凯勒妮带儿子克里斯托弗去医院,称他有癫痫。医生发现,尽管孩子在抖,但经检查没发现任何癫痫病的迹象。医院再次联系了儿童保护机构,经过调查最终揭开了这名母亲对儿子长达8年的“医疗虐待”史。

2017年11月初,凯勒妮以严重伤害儿童罪被捕,她可能将面临十年刑期。

因为什么,母爱变成了一件恐怖的事情?

事实上,上述3个故事中的母亲,都被诊断患有一种精神疾病——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

这是一种心理失常,照料者为了获取别人关注,或满足自己“生活在温馨有爱之中”的愿望,捏造被照顾者有病,甚至直接造成被照料人真的受伤或患上疾病。

早在1977年,Roy Meadow医生在《柳叶刀》发表的文章就指出了这样一群人的存在,并将这种心理问题称为“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 MSP)”。在司法统计中,每年大约有600~1000名受审者被确诊为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患者。

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又称为代理性佯病症,通常是成人杜撰或制造孩子的病症,使得儿童受到不必要的医疗,导致心理、心灵及生理上的不必要伤害。此病不容易被发现,通常是透过旁人暗中观察亲子互动,或就医时医护人员仔细留意,才可提高诊断率。

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在我国是一个不为人熟悉的概念,临床工作者在遇到受害者监护人描述的生动逼真而无法解释的症状时,应拓宽临床思路,想到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的可能,应该单独找受害者本人及其监护人分别询问病史以协助判断。

关于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我们了解多少?

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虚构者中女性居多,其中 85% 为受害者母亲,虚构者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并往往有医疗从业史或自身有很丰富的疾病体验史等,虚构者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引起他人对自己的关注。

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疾病,因虚构者可伪造人体各个系统的多种症状,故临床各科门诊及住院部均可能遇到该类患者。一旦怀疑患有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寻找证据就显得非常重要。

患者一般存在 4 个主要特点:

①缺乏合理解释的持续或反复的疾病状态,且疾病的所有描述均来自监护人;

②受害者被迫长期奔波于各级医院就诊;

③虚构者无法提供受害者的病因,对受害者的疾病并不担心,反而很注重医师的感受;

④隔离虚构者与受害者后,后者的症状和体征迅速缓解或消失。

若无法劝说受害者及监护人到精神科就诊,可试行将受害者与监护人分开,终止过多的治疗措施,若受害者的症状、体征迅速缓解,则可证实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的诊断。

代理性孟乔森综合征至今被一些国家定性为儿童虐待行为。在中国儿童保护领域,这个概念还没有被关注,所以代理性孟乔森综合征在我国是一个不为人熟悉的疾病。为了保护儿童利益,我们必须认识、关注它,以便及时发现案例,切实保护儿童免受侵害。

关于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我们目前所知还比较少,形成原因也还在讨论中。然而目前学界对于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的比较公认的一个特征,就是患者的说谎倾向,而这也就加大了研究难度。

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V)中,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的学术名称为作用于他人的虚伪性障碍(FDIA, Factitious Disorder Imposed on Another)。

目前,在DSM-V中,被诊断为FDIA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

1. 谎称,或人为造成他人精神或身体上的病理症状

2. 主动对外声称受害人受伤或生病

3. 不具备实际的好处和收益,例如保险金等等

4. 行为无法用其他精神问题所解释

DSM-V中,关于FDIA收录了几种患者有可能出现的行为:

对症状说谎:

我的孩子昨天前天和大前天呕吐了(其实人家没有)

我的丈夫昨天前天和大前天昏厥了(其实人家没有)

我的母亲昨天前天和大前天抽搐了(其实人家没有)

在对被害人身体检查时,在样本中动手脚,来操控检查结果

在一些案例中,FDIA患者会向正常情况不会出现血液的样本中(例如大便采样、尿液采样等等)滴血,以造成更严重的分析结果。

修改被害者的医疗记录

往被害者的身体里注射一些对健康有害,或是并不对症的药品(胰岛素、抗凝血剂、高浓度盐水),甚至是异物(脏水等等)造成身体出现症状或操控医疗样本

对被害者的身体实施物理伤害,造成明显外伤

有些朋友要问了,要是有人虐待孩子,结果被人发现了,这个人为了保护自己,到处说这是孩子自己得了病,那会不会也算FDIA呢,那虐待小孩的人就能借口这种精神疾病脱罪了呀。

对比确诊条件,我们可以发现,FDIA的动机,不能是“以此获得外界奖励”,而“脱罪”对于虐待者而言属于外界奖励,所以并不会被确诊为FDIA。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注意到虐待者是因为想要虐待,所以才使小孩产生了症状,而FDIA是为了使小孩产生症状,才实施虐待,两者的动机不同,所以理论上虐待小孩的人是不可能使用FDIA脱罪的。对于实施侵害的动机区别,可以通过一些心理学测试来进行分辨。

由于样本较少(到2017年为止样本不足500人,Yates, Bass (2017)),研究困难较多,目前对于FDIA患者,我们还并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特征数据。

一些作者(Gray & Bentovim, 1996)认为FDIA的出现与婚姻状况有关:70%的FDIA患者的配偶与其分居或很少出现,或许这些母亲想要通过使孩子受伤,来让配偶回归家庭或获得配偶的关注。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患有FDIA的母亲们,其实不太擅长做长期打算 —— 她们的很多行为都源于冲动,而这就导致了由于计算失误而致儿童死亡的案例。

总之,关于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还存在很多没有解释的问题。虽然由于样本数量的问题,相关数据的可靠性也还需要更多实验的验证,但是我们可以就已有的证据在这里试着回答一下(要记得这些数据随时可能被更大样本的研究推翻):

1. 绝大部分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的患者是女性,那男性呢?

Yates, Bass (2017)的论文指出,虽然男性只占很小一部分,但与20年前相比,男性FDIA患者的数量在上升,而近20年,传统性别分工(女性带小孩男性在外)逐渐模糊,更多男性照顾孩子,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关系还需要更多的试验来支持。

2. FDIA患者的特征之一是不为寻求外界的直接奖励,那么获得关注和同情算不算外界奖励?

一些前面提到的作者在文章中将“获得的关注和同情”归类到“心理满足”,这与与外界的直接奖励(如金钱和脱罪)属于两个不同类别。

3. FDIA真的不是其他心理问题(比如反社会人格)的其中一种症状吗?

Day et al. (2017) 的研究指出,FDIA在测试中无法满足其他心理问题的诊断条件,虽然他们在“反社会”这一类别中得分超过常人,但没有超过临床判断标准,也就是说分比常人高,但是想要真的被诊断为临床精神问题,还不满足标准。

从虐待自己来获得安慰,转为虐待自己的孩子来获得安慰,同时自己也能够扮演“伟大的母亲”的角色。这可能就是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最可怕之处。

而针对自己的宠物、伴侣、病重年老的父母等等进行的“隐形虐待”,是否也存在着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的情况,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

中国医学论坛报综合整理自掌上医讯、新京报动新闻、文才学堂、李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