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有部曾在电视台四处碰壁的小穷片在网上爆红,虽然名字《寻找手艺》特别有央视纪录片的感觉,但除此以外,就各种透着外行,完全谈不上运镜,镜头拍得特别随意,剪辑也并不精妙,就连旁白都像随手拉来外卖小哥给配的。

但是就是这样的外行纪录片,却在网上收获了几百万的播放量和大量的热门话题,以至于就算很多人没看过这部片子,也都听过《寻找手艺》的名字。

而这部仅有5集的纪录片,更是在豆瓣拿下了8.9分的高分,堪称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第二部姗姗来迟,以回访第一部的形式拍了76分钟,豆瓣评分9.1。

而最近,这部纪录片的第三部终于出来了,在B站拿下了9.8的评分——

《寻找手艺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其他作品不一样,这部纪录片,海报上空空荡荡,除了一个出品公司和一个“张景作品”,啥都没有了。

倒不是导演为了凸显自己,而是,确实没啥能写的。

前两部拍摄时,制作组一共有三个人,三个都是十足的外行,这方面经验一点全无。

但是领头人张景还是毅然决然地卖掉了一套房,带上全部存款,跟着另外两个人开始了纪录片的拍摄。

这个小小的制作组,需要兼顾所有职能,基本上都一人身兼数职,而且几乎是完全不搭的那种,比如说:

导演:张景

录音沟通采访:喻攀

司机摄影师:何思庚

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也确实翻山越岭地做出了好作品。只是三年过去,当初的同伴都已经分道扬镳,到了这次纪录片拍摄时,就只剩下张景一个人,他一人兼职所有的工作。

不过还好,他还有66人的“后援团”,这些素昧平生的人,给他众筹了10万块的资金,网友又给他提供了一些线索,于是磕磕绊绊的,他竟然也完成了这次的拍摄和制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片名就能看出来,这是一部拍摄讲述中国传统手艺的纪录片。

在第一部里,他们三人走过千山万水,找到了各种遗失在民间的传统手艺,有纯手工制作的油纸伞,有非工业的树皮造纸,有会制作神奇乐器巴拉曼的新疆老人。

但是他们都面临着无人可继承手艺,而自己又垂垂老矣的境地,所以在第二部回访时,情况简直戳人泪点:老人们或是放弃,或是死去,这些技艺就真的这么消散在了时光中。

于是到了第三部,主题则隐隐变成了,坚持,坚持那些别人所不能理解的,即便只是踽踽独行。

相比第一部,第三部的选题显得随意了一些,有的甚至说不上是什么传统工艺,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孤独却坚定地行走在人群中,或许有前人,但多数没有后者。

老工匠杨师傅有个独门手艺,他给房屋搬家。

不是搬家公司那种搬家,是把整栋房子从一处挪到另一处。

当然了,这种能移动的房子自然不是打了好几米地基,钢筋水泥制成的房子,而是南方那种木头支撑起来的房屋。

但即便如此,这项手艺也是非常强调技巧性的。

拿他们最平平常常的一单来说吧,老木屋,240年的历史,要向东北方向挪动七八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老屋没有地基,是靠几十根柱子支起来的,所以按理说把这几十根柱子垫起来一起挪,就可以把屋子搬走。

但是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麻烦,需要保证柱子垫起的高度相当,挪动时也不能改变屋子整体的结构和柱子的相对位置,不然就分分钟散架了。

杨师傅他们借助的是一种叫“牛头”的工具。

工具长得平平无奇,是一块长木板带两段圆木头,圆木头一长一短,短的塞进柱子上面,长的上面放上石块,利用杠杆原理将柱子撬起来。

可能有人会说,这种工具现在也有啊,用不着这么古老吧?

但是杨师傅他们自有道理,这种工具看着虽然古老朴素,但稳定性却远超现代工具,能保证在翘起柱子的同时不伤害房屋结构。

就这样用牛头将一侧的柱子全部翘起来后,另一侧的柱子就悬空了,杨师傅他们再把小圆木棍垫在悬空的柱子下面,充当轮子。

等到全部垫好以后,就可以开始挪动了。

但这种轮子不是永恒的,所以每挪动10公分,就要重新调整一遍牛头和轮子,而且挪动距离越大,也会越麻烦,越容易出问题。

所以这一单,杨师傅他们用了十天的时间。

不过看着按照房主要求的原封不动地挪到新位置的房子,还是不得不感慨杨师傅们的手艺真是太神奇了。

但是这样又费力又麻烦的手艺,却要失传了,年轻人没人愿意学这种用处不大还很费劲的手艺,而杨师傅他们几个老师傅,都已年过70,他们还能再坚持几年呢?还能等到有想学的人来吗?

很多老手艺,都是这样费力不讨好的,所以在工业社会的冲击下,总是面临着被时代淘汰的威胁。

比如浙江玉环的龙灯和鱼灯。

扎骨架、糊白布、上浆、打轮廓、上色,制作出来就需要大半年,这东西漂亮是漂亮,却只在节日里挂上小半个月,然后就成为了灰烬。

而这种东西卖又卖不上价儿,想靠这个维生难上加难。

再比如世代做草席为生的镇子,现在只剩下一个老妇人会做,而草席也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没有人需要,自然也没人再去学,再去做。

这位老妇人也不怎么做了,甚至采访时连面都不愿意露。

这些都是以前传下来的,但也有些人是自学成才。

浙江慈溪的马师傅,靠制作园林景观的雕塑起家,因为制作的雕塑质量好,还挺受欢迎,人到中年就有房有车有存款,是远近闻名的有钱人。

有了钱,也就有了追求,他开始不满足于纯手工制作的过程,因为纯手工并没有机器那么精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

于是他开始将机器和手工制作结合起来,让作品更加精巧细致。

他还改换了用料,把传统的水泥材料替换成高分子材料,让雕塑更加美观漂亮。

他用了十年来学习知识,不断试错,购买各种机器,最终赔上百万家当,终于把自己折腾成了穷人。

不过,可喜的是,他想要的更为美观的雕塑技术,也被他研究出来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因此好转,因为客户并不认可。

其实园林景观雕塑并不像室内雕塑那样要求精细度,很多地方可能差不多就行了,但如果用机器弄得精细点,也可以,然而如果换了高价材料,那就不一定接受了。

再加上马师傅后来做出的作品也更偏于自我,有时候并不符合人家的要求。

于是成批做出的雕塑做出来却没人要,只能免费放到公园里,还是得求着人家公园那种。

比如有客户定制了3只景观用长颈鹿,但是却没说具体要求,马师傅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自我偏好,做了个高8.8米的,成了全国第一,却也被客户退了货。

于是,这三只长颈鹿只能摆在马师傅家院子里,仰望天空。

而马师傅,也成了邻居们的笑料。

同样“疯”的人还有山东诸城的李师傅,他钻研的是古琴制作技术。

他按照古书上的方法,把琴来回漆上20多遍,于是一把琴的制作周期最少也要2年。

而他做出的古琴,也没啥市场,到现在为止只遇到了两个有缘人。

还有喜欢用扑克牌搭建建筑的大学生小林。

他能用几副扑克牌搭建出各式各样的建筑,而且不用任何胶水一类的黏贴用品。

他还曾只用竹签和木板搭建出一米多高的广州塔(小蛮腰)模型。..

还有做古字画修复的人,做墨块的师傅,做手工编织物或手工服饰的人,等等等等……

他们不被理解,不被认同,却依旧坚持向前,踽踽独行,就像是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张景一样。

也幸亏有他们,才有这么多宝贵的技艺一代代传承或诞生。

张景说,他在看到这部作品的那一刻,腰杆又硬了起来,

而这样的传承,也寄希望于这部片子,希望能随着这部片子,被人看到,被更多人认可,让它们更久远地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