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1年前,当爷爷刘立泰将爷孙俩仅有的饭食送给遇难的盲乞丐时,刘福兴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助人为乐。从此,“施恩不图报,大恩不图谢,沉默如真金,张扬无道德”便像种子一样,种在了他心中,成为恪守一生、代代相传的家训。

刘福兴的传家宝

77岁的刘福兴依然忙碌。

为了防止溺亡悲剧的发生,每年暑假,他都义务教孩子们游泳。 如今,他把家从黄骅市区搬到老家常郭镇常郭村,教授游泳的场所就选在了附近村 庄的坑塘。

河里救人、路边施救……有人统计,62年来,刘福兴救人45个,而他忘记和封存的救人故事,也许还远不止这些。 几十年来,他有多次机会可以获得荣誉和掌声,但他隐而不言,一次次绕开名利与殊荣。 每每听到致谢声,他都会想起爷爷,还有那刻在木板上三代流传的好家风。

梳头匣子见证深情

9月5日,黄骅市常郭镇常郭村一处普通的居民家中,果蔬的鲜香夹着电话声、问候声、聊天声。

“ 来吧,回来吧,包饺子,还炒俩菜。 ”四儿媳一会儿就打出了十来个电话。

一顿饭招来了刘家四姐弟。

若不是疫情影响,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周都有。 他们从黄骅市区的不同地方赶回老家,只为了相聚一起,陪爹娘吃顿饭。

凉菜、热菜摆 上,热腾腾的饺子和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一起上了桌。

“ 爸妈,吃饭了! ”

这 是刘家的老规矩,长辈先入座,晚辈才能坐下。

刘福兴有4个儿女,大女儿是教师,二女儿是医生,三女儿做买卖,小儿子是国家公务员。 刘家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在附近却是出了名的善良和睦大家庭,刘家人的侠肝义胆、乐于助人也远近闻名。

刘福兴一辈子不沾酒,饭桌上少了劝酒词,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的工作事、家务事。 话里话外自然离不开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等。 每当此刻,刘福兴都会立刻打断: “吃亏是福! 想当年……”然后话锋一转,讲起了过去的故事。

年轻时,因为家庭成分,没有人敢嫁给刘福兴,甚至连个处对象的人都没有。 直到1968年,在他处境最困难的时候,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刘淑芳。

结婚时,刘家穷,拿不出钱。 妻子不嫌弃,去集上买了一对梳头匣子,带着几件衣服和被褥就嫁给了刘福兴。

想起这些,他心里一酸。 那对木匣子也变成了刘家的传家宝之一,见证了夫妻二人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的深情。

他告诉孩子们: “幸福是从苦难中磨砺出来的!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风匾粗瓷坛 铭刻祖训

刘家的传家宝不只一对梳头匣子。

当年刘福兴的曾祖父结婚时,曾祖母娘家陪送来两个粗瓷坛子。 其中一个被卖,曾祖母因此斥责丈夫卖掉祖传物件发生争吵。 曾祖父为摆脱贫困闯关东32年。

如今,这只粗瓷坛子已经170余年。

其间,他的爷爷刘立泰自8岁起便领着弟弟妹妹和曾祖母艰难度日。 贫困交加的年代,母子四人的坚韧和顽强,使几近破碎的家庭在乡亲的帮助下渡过难关。

1912年,刘立泰立下祖训“施恩不图报、救人不留名”,并刻在一块木板上。 可惜后来闹洪水丢失。 2012年,由沧州著名的书法家刘化一亲书、刘怀明操刀,将祖训匾额复制,挂在了刘家。

爷爷传下的家训,就是刘家的家风。 这块匾额不仅是对刘家人的教导,也包含着刘福兴对爷爷的追忆。

时间回到1949年8月。 一天中午,刘福兴带着3个饼子、一小瓦罐小米绿豆粥,给地里干活儿的爷爷送饭。 正要吃,一个讨饭的盲人不小心滑下了积满水的窖坑,大喊救命。 爷孙俩跑过去,把人救了上来。

看盲丐瘦弱的样子,爷爷拿出饼子给他吃。 他吃了一个又一个,最后连那一小瓦罐粥也喝光了。 这可是爷儿俩的午饭呀! 小福兴不由噘起了嘴。 盲丐吃完饭,用手摸着小福兴的头: “真是遇到好人啦! 告诉我,你们叫什么? ”

“我爷爷叫刘立泰,我叫……”爷爷打断了他,没让福兴说下去。 爷爷说,这是举手之劳,谁碰到了都会这么做,不值得说。

刘福兴记住了爷爷的话。 这位淳朴侠义的海边农民,处处行善,救过多条人命,并给子孙立下家规: “施恩不图报,大恩不图谢,沉默如真金,张扬无道德”。 爷爷,成为影响刘福兴一生最深的人。

钱褡裢 装着侠肝义胆

“要心怀感恩,少抱怨,多做事。 ”这是刘福兴说得最多的话。

几十次施救,几十条生命,在儿女们的眼中,父亲就像一束光,用自己的行动为他们的心中注入温暖的力量。

刘福兴至今保留着一个钱褡裢,那是老人们走亲访友搭在肩上的布袋子。 别看它粗陋,可那是他的母亲拼命保存下来的。

据说,钱褡裢是刘福兴的曾祖父年轻时做的。 按照当时的规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名号,写在农具或者家具上,刘家的名号叫“义兴公”。 如今,在钱褡裢上字迹仍然完整。

这个写着“义兴公”的钱褡裢在抗日战争时期,多次被刘震寰领导的抗日回民支队的侦查员借去,化装成路人到旧城、盐山去侦查敌情。

刘家人的侠肝义胆,早已融入了血脉。 而每当教育起子孙来,刘福兴就会拿出一盏马灯,那是1952年父亲买的,在夜间拌草料、喂牲口照明用的。 后来,在动荡年代里,陪伴他在草洼深处的小屋内读书。 漆黑的夜空下,老鹰、猫头鹰的叫声让年轻的刘福兴很害怕,但这盏马灯曾点亮他的心,让他不觉得孤独。

在刘家,还有一个老板柜,刘福兴视若珍宝。 那是1924年,父母结婚时爷爷亲手做的。 他说,板柜用的是上等木料,做工精细,里面还藏有暗抽屉,后来散架。 为了留些念想,只保留了一个小柜盖。

一只粗瓷坛子、一个钱褡裢、一对梳头匣子、一盏马灯已陪伴刘福兴度过大半生。

在刘福兴看来,这些老物件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 杨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