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的一种说法:据官方普查数据,中国大陆男性人口70079万人,比女性多出3376万,预计在未来平均五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将有数千万的男子无妻可娶,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光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得不说,这样的说法看起来真的蛮吓唬人的,再加上部分自媒体不停鼓吹:“女权崛起”,“女性就要受宠”。很多男性同胞真的是惶惶不可终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女朋友就想发展成老婆。

工作任劳任怨不说,家庭地位可能还在逐步下降,对于妻子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怕自己沦为那“三千万光棍同胞”的一员。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被用错地方的数据

客观来说,我们的社会男性总体人数确实高于女性,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在考虑一个社会的男女比例时,应当比较的是“适婚年纪”的男女比例,而非整体男女性别差异,因为通过这样的对比才更有说服力。

通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们可以看到适婚年龄(20岁-40岁)的实际性别比在105:100左右,而我国20岁至29岁男女人数只相差126万人,属于自然性别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国男女比例失衡并没有想象中严重,那么男性比女性多出3000万的数据是哪里来的?又为什么总有人在鼓吹“男性光棍危机论”?

“黑户”,从统计数据上消失的女孩们

小新是一名12岁的女孩,但是在她的脸上时常会有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愁容。

尽管从外表上看,她和同龄女孩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她在学校的孤僻和寡言却告诉我们,她的心里一定有心事。

原来,小新是一名被收养的弃婴,由于弃婴落户手续繁琐,导致小新一直没有户口,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黑户“。

没有户口就意味着没有学籍,意味着哪怕能够正常进入学校学习,到最后也无法拿到毕业证书,更没有办法参加各类考试。

事实上。小新的案例只是我国众多“黑户“的一个缩影,在2015年放开二胎之前,女孩漏报瞒报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女婴被弃养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女孩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却不在我们统计的人口范围之内,于是便成了大家眼中的”社会边缘群体“,也被称作“失踪的女孩”,既尴尬又无奈。

放眼全球,和我们类似的某人口大国也是如此,不过他们的“失踪女孩“现象比我们更加严重,并且一直没有转好的趋势。

与前者相反的是,随着我国近些年来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过去的“黑户女孩们“重新获得了户口,正在逐步”回归社会“,"失踪女孩"数量和女孩失踪率会随年龄增长而递减,这也是为何在我们最近统计的数据中,适龄婚姻男女比例正在缩小的原因之一。

是谁在鼓吹“男性光棍危机”?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过这样一句话:为自己的利益而争论,人人都是雄辩家。男女比例失调,最大的受益者是谁,那么他们就最有可能成为摇旗呐喊的那批人。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任何事物一旦数量超过一定程度,自然发挥的价值就存在缩减的可能性。

而我们经常提到的“剩女“群体正是这一”男性光棍论“的忠实维护者。

所谓剩女,一般来说是年龄超过27岁仍未结婚的女性,但是尚未结婚不意味着不打算结婚。她们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能够让自己满意的“另一半。而在寻找另一半的过程中,她们必须时刻维护好自己的价值,保证自己在婚姻市场上的绝对竞争力,因此,鼓吹”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借此提高自己的恋爱主动权是剩女们必备的手段。

当然,希望这一理念继续“欺骗大众“的还可能有部分房地产行业的从业者,毕竟现在的婚姻都是建立在房子的基础上,大家都不着急结婚了,谁去买房子呢?

结语

总结一下,中国男女比例失衡,压根不是自然失衡也不是结构性失衡,而是观念失衡。我们的认知还停留在错误数据的年代,以至于无法擦亮双眼,认识到我们的男女比例已经逐步回归正轨这一事实,从而成为既得利益者们持续蒙蔽的对象。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真正影响婚姻成败的,与男女性别比例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大,在当今社会,男女双方在选取配偶的过程中对个人层面因素的甄别极为重要。因此,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提高个人的竞争力,提升物质精神水平从而获取婚姻市场主动权,这才是当务之急。

再说了,就算是真的出现性别比例失调又能如何?富二代王校长身边可从来不缺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