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都城的选择不仅需要自然地理和人口,更需要符合政治需要。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同时具备地理人口和政治需要,但是作为皇帝的赵匡胤曾经想要迁往洛阳,跟开封相比,洛阳就有多点不足,但是赵匡胤却想方设法的想要迁都洛阳,甚至不惜以回乡祭拜作为幌子。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赵匡胤作为一个老道的政治家,为何会选择环境更差的洛阳呢?

很显然,赵匡胤肯定不会胡作非为,他毕竟是一位集各种大权于一身的皇帝,他做出的每一个决定一定是有着自己的考量,迁都洛阳肯定是他经过经过深思熟虑的感觉,那么赵匡胤的思考标准是什么呢?在决定迁都之时,赵匡胤已经在开封生活了十六年,拥有了极为稳固的势力,如果迁都,就会导致赵匡胤在开封苦心精英的势力减弱,那么赵匡胤为何还要执意迁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宋开封城

在北宋历史上,赵匡胤最终决定放弃了迁都,这就代表着迁都的想法成为泡影,作为一个九五至尊的皇帝,他做出的决定一定不会随意更改,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放弃迁都呢?从决定迁都到放弃迁都,赵匡胤经历了一段较为波折的过程,虽然迁都没有达成,这一段过程好像没有发生一样,但是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甚至影响了太子的前途和赵光义登基。所以研究这一段历史,对于更加清楚地了解史实,具有重要作用。

一、赵匡胤想要迁都:从决定到放弃

开宝九年,赵匡胤决定迁都洛阳,但是他一开始没有表明态度,而是宣布回乡祭祖。虽然赵匡胤没有表明,但是大臣们还是明白了赵匡胤的本意,其实回乡祭祖只是借口,赵匡胤的真实想法是迁都洛阳。当朝臣们了解了皇帝的真实意图之后,大部分不同迁都,当然还有少部分人是没有什么想法或者畏惧皇帝不敢表达想法的。

开封城内图像

史书记载反对迁都的大臣就有多位,例如李符就曾经举出八条反对意见,并且每一条也确实切中要害,包括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密度、遭遇战争还未恢复、官员整顿需要花费大量不必要的时间,以及路途遥远、粮草难以接济、城墙年久未修等等。

李符提出的这些建议都是非常中肯且切中实际的,当时北宋虽然强大,但是仍处在建国之初、仍然面临外患,如果此时举全国之力迁都,一定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到时如果发生内乱或者外敌入侵,那么朝廷将难以面对两难境地。本以为赵匡胤会赞同李符或者暂缓迁都,但是没想到赵匡胤一下子就拒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匡胤图像

于是赵匡胤带领着一群人以祭祀祖先的理由来到了洛阳,在祭祀一切都结束了之后,赵匡胤赖着不走了,看到皇帝如此行为,大臣们又开始着急了,这个时候又出现了多位劝皇帝回开封的大臣,例如李怀忠,他的理由主要围绕着漕运分析开封的好处和洛阳的弊端。

当时北宋的粮仓在江南,将粮食运往开封,就有两条便捷的河道,一是淮河,二是汴河,其中汴河直通开封。而洛阳到江南则既需要走水路,也需要走陆路。所以从地理位置和花费的精力上看,相比洛阳,开封则更加便捷一些。在听了李怀忠的建议之后,赵匡胤的态度依然是不从。

宋代史书记载

赵匡胤则继续在洛阳呆着不走,并且此时他迁都的意思已经是众人皆知了,多位大臣的劝言都被挡了回来,此时赵光义站了出来,赵光义的劝言几乎跟上面两位的劝言一样,并且劝赵匡胤治理国家在德不在于地理。虽然赵匡胤表面上驳了回去,但还是决定启程返开封。就这样,赵匡胤的洛阳之行,就暂时告一段落。从中可以看出,赵匡胤决定回开封的理由至少三点。

一是众人反对,赵匡胤难以说服众人,二是亲族的反对,赵光义作为赵匡胤亲弟弟,极大的反对迁都,赵光义代表了亲族的利益,赵匡胤不得不再加思索;三是理由充分,相比开封,迁都洛阳确实是一件下下之选。所以从反对力量和反对理由来看,赵匡胤给出的理由是非常脆弱的,赵匡胤的理由主要有三,一是洛阳地形险要,二是洛阳是自己的家乡,三是迁都之举是仿效周礼。理由相差太多,导致最终赵匡胤不得不放弃迁都洛阳。

宋代皇帝议事之地

二、迁都起因:赵光义等人势力变强

赵匡胤从决定迁都到返回开封,一共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时间上看,赵匡胤迁都之举似乎有些短暂,显得匆匆忙忙,如此急促的迁都,说明了两点,一是赵匡胤的迁都想法是一时兴起,二是赵匡胤因外界压力不得不放弃迁都。从赵匡胤的为政经历来看,此时的他在国内收揽了兵权、财权等,对外则收复了南汉和南唐等小国,显然此时的赵匡胤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政务繁忙的他不可能做出一时兴起的想法,所以赵匡胤迁都洛阳的决定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么赵匡胤为何要迁都洛阳呢?

其实这跟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关,赵匡胤虽然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是他却担心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因为当时作为开封市长的赵光义不仅权力很大,而且威信也很大,就连皇帝手下的亲信都对赵光义毕恭毕敬唯唯诺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光义图像

赵匡胤这种担心其实跟自己的皇位来源有关,赵匡胤从后周手里夺取了江山,但是他还不敢肯定国内其他人是否有夺皇位的想法,即使皇位坐了很多年,但是依然害怕被他人夺取,这就是赵匡胤的担忧。所以面对开封城内势力很大的赵光义,赵匡胤是心存芥蒂的,但是又找不到理由免去赵光义的权力,所以只能想出迁都的想法,想要以此减弱赵光义的势力。

结语

开封对北宋来说,比洛阳更加适合当首都,这是毋庸置疑的,文中已经给出了充分的理由,并且从当时的环境来看,开封作为首都是应时之举,无论是对于国内来说,还是从对外来说,开封天然具备地理人口等多种条件。而洛阳虽然在历史上也曾被当作京都,不过在经历了战乱之后,洛阳早已残败不堪,到了北宋时期,洛阳已经荒废多年。所以,从种种证据表明,赵匡胤迁都洛阳的原因绝不是看外在环境,而是另有他因,最大的可能就是政治斗争。

《宋史》记

如果赵匡胤在开封呆的舒服,那么他一定不会选择迁都劳顿,所以在开封城内,一定有令赵匡胤不安的因素存在,这才导致赵匡胤想要迁都。这个不安的存在就是赵光义。赵匡胤的迁都之行虽然短暂,但是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迁都的理由虽然很脆弱,但是这说明了当时赵光义在开封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就连皇帝都难以制衡,所以赵匡胤只得选择迁都。

如果赵匡胤真的迁都洛阳,赵光义就一定不会崛起吗?这是未知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赵匡胤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赵光义觊觎皇位不是一一天两天了。不过赵匡胤已经无能无力了,即使立了太子,也只能屈服于势力。

参考文献:

《长篇》

《宋史》

《宋史纪事本末》

《续资治通鉴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