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说戏子无情?刘喜奎,这位民国初期的名伶,京剧和梆子戏演员,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位现代戏的女演员,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所有人:位卑未敢忘忧国,戏子同样重情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路开挂的出师之路

20世纪初的中国,时局动荡,但文化却极度活跃、繁荣。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更是大放异彩。梅艳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四大名旦不光青史留名,在当时也是享誉中外。

刘喜奎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曲成名,进而成为与鲜灵芝、金玉兰并称的"女伶三杰"。后来,更是获得了"坤伶大王"徽号

虽然八岁才开始学京剧,但有天赋的人只要选择对了,成功只是早晚的事。 十岁的刘喜奎进入京城特地开设的女科班"崇雅社",从此开始了她一路开挂的艺术之路。

没过没久,她便在"中和园"挂牌演出。娇小柔美、色艺双绝的刘喜奎就这么一曲而红,响彻京城。她的一颦一笑都在牵动着台下听曲人的心。不久后,这位俏丽的京城佳人,就成了"梨园第一艳"的坤伶。

民国初年,十几岁的刘喜奎已是誉满全国的红角儿,不停往返于京津两地,只要她登台几乎场场爆满,票价竟然一时盖过了被尊为京剧界鼻祖的谭鑫培。在梨园界,一度传出了"男有梅兰芳,女有刘喜奎"的佳话。

在那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刘喜奎是女性崛起的代表之一。在她之前,从康熙时代就开始禁止女子登台的习俗已经传承了两百年。但正是从她登台开始,天津的梆子戏台上有了女演员。正是在她这样优秀女性的带领下,1930年,男女同台的禁令才被彻底解除。

自古红颜多磨难

人红是非多。尤其是年轻貌美的女人。在那个混沌的时代里,各路军阀各自为政,每一个都手握重兵,轻易不敢惹。正因如此,他们才敢肆意妄为,动辄逼婚、侵占家产。

在京剧圈混得风生水起的刘喜奎,当然没能逃过他们的法眼。先是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闻名而来,等看到这位名动京城的绝世佳人,看完她的表演,早已彻底被她征服。于是便产生了想纳她为妾的想法,但是刘喜奎不惧威名、断然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7年,民国第五任总统曹锟也慕名而来。先例在前,曹锟知道她是一位不被权势所屈服的女子,梨园戏子多渴望安稳富贵,于是他便想用荣华富贵打动她。但是没想到,刘喜奎依然回绝了这样的"荣宠"。

除此之外,冯国璋、徐世昌、黎元洪这三位也纷纷对她表示过爱慕之心。但面对这5位手握大权总统级别的人物,不管是威逼,还是利诱,刘喜奎都不为所动。

作为一名姿色尚可的女子,一旦名声在外,觊觎之人必不会少。躲的了一时,躲不了一世。如果照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她会遭到报复。刘喜奎知道,想要继续唱下去,已经是奢望。正如她自己后来说的:不肯牺牲身体,就得牺牲艺术

曾经的她,有着一个美丽而又绚烂的梦,和自己爱慕钦佩的那个人,彼此看着、听着、唱着,就这样一直唱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但梦终究只是梦,即便再舍不得,也不能再继续假装睡下去了。

27岁的她,匆匆嫁给了一位名叫崔承炽的中级军官。一时间,刘喜奎结婚的消息成了街头巷尾谈论的焦点,也成了报纸娱乐版的头条。人们大惑不解:才艺双绝、声名显赫的刘喜奎,怎么会忽然嫁给了一个要钱没钱、要权没权,而且相貌家世无一出众的崔承炽?

选择这位大她十几岁的军官,其实也不是随随便便。虽然和他素未谋面,但是却在报纸上看过他的文章。从那慷慨激昂的文笔、字字珠玑的语言中,刘喜奎感受到了这名中年男人内心的正直与大义。

她要嫁的男人,不需要功成名就,不需要高官厚禄,更不需要家财万贯。她想嫁的人,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就一定是心中有家国、有民生的人。在这个男人的文笔下,她看到了值得托付的影子。既然迟早要嫁,又不能选择自己心中的那个人,崔承炽这样的男人,她愿意与他携手下半生。

一言难尽的婚姻

她也曾畅想过结婚后的日子。以后,她便不再登台,在家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妻子。虽然没有爱情,但丈夫的人品、才华俱佳,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也是一种不错的婚姻状态。但世事的走向从来不会如她的愿。

结婚第四天,新婚丈夫便被曾经检举的人施计调离了京城,此后三年,几乎每一次回到京城不出几天,便会被再次调走。本就身体不好、患有肺病的崔承炽,在这样的折腾下,43岁就早早离开了人世。

这一年,刘喜奎30岁。与丈夫结婚三年零四个月,见面次数屈指可数,而现在年纪轻轻的她成为了寡妇。曾经觊觎她美色已久的很多达官贵人此时又纷纷出动,想要将她纳为小妾。但是贞洁如她,岂会做这等苟延残喘之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不仅拒绝了这些人的求娶,此后更是再也不考虑婚嫁之事。从风华正茂到风烛残年,刘喜奎心甘情愿地守寡抚孤,守心如镜。1935年,亲眼见证了她十年坚贞的北洋军阀,20多位联合起来送了她一方牌匾,横书"志洁行芳"四个大字。

重拾戏曲之梦

她就这样慢慢地、深刻地退出了那个她无比热爱的舞台,为了所爱的人,为了所爱的中国戏曲艺术。此后的四十年,也不是没有重返舞台的机会。政权交替更迭,那些曾经只手遮天的军阀纷纷倒台,死的死、逃的逃,谁还顾得上她?

但同样,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随着外国列强的不断侵入,整个国家支离破碎,同胞饱受战乱、流离之苦,包括京剧在内的娱乐活动,早已成了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心中一直有大义的刘喜奎哪里还有心思去想唱戏,去想个人得失?

所以当日本人想重金邀请她再度登台唱一曲时,她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但是,她会为在灾难中饱受折磨的灾民进行义演,那是一种慰藉,更是想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做些实实在在的贡献。义演所得酬金,全部捐献。

梦想,在家国大事、民生安危面前,太渺小了。所以,它早就自动缩起身子,跑得无影无踪。但是,梦想之所以称之为梦想,就是因为它可以被缩小、被忽视,却永不会消失。

经历了数十年的战火纷飞,1949年,这片大地终于迎来的前所未有的光明。是金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发光。新中国成立后,在总理的亲自邀请下,刘喜奎再次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穿上那身珍藏已久的戏服,站在那个梦中萦绕不去的舞台,她仿佛再次看到了三十年前的岁月。是台上或婉转、或激昂的少女,是戏班里起早贪黑、吊嗓练功的兄弟姐妹,是谦和温润、光芒万丈的少年郎。

她痴迷于这样的舞台,但她更痴迷的,是这种艺术。所以,当中国戏曲学校成立后,她开始在这里授课。她要把自己热爱的戏曲发扬传承下去,让千千万万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兜兜转转一大圈,份已散缘未尽,她终是给自己的戏曲之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64年,70岁的刘喜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这一生,半生动荡,一朝安定,虽然爱情和婚姻不曾如意,但好在,戏曲的光和热一直照亮着她暗淡的生命。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