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冠军没有性侵梁颖,这场引发全网关注的“性侵”闹剧以后者的道歉告一段落。令人意外的是,此事余波未息,又有人因杜撰被性骚扰获刑一年,“造假者”的做法与梁颖如出一辙。

让人怜悯的弱女子摇身一变成为闹剧“导演”,“受害者身份”为何被她们玩得游刃有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侵害反转堪比“戏”

“爱你,才要强暴你。”梁颖用看起来颇为矛盾的笔触,痛诉自己曾遭罗冠军性侵,不得已与对方恋爱。

她的描述中,自己是一个涉世未深的柔弱少女,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追求者罗冠军诱骗、胁迫,直至侵害。少女害怕、无助,最终不得不苦苦挣扎,走上将罗冠军“重建”为“爱人”的煎熬心路。

这样的“悲惨遭遇”让人颇为痛心,事件走向一度牵动着网友的心。

可万万没想到,几天过后,梁颖出面道歉,承认罗冠军并没有性侵她。事件反转,全网哗然。

假“性侵”热度尚未消减,9月9日,假“性骚扰”再登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7月,安徽马鞍山女子裴某发布视频,控诉自己遭到一名男子性骚扰及威胁长达半年,并且报警后没有得到受理。

视频中,裴某带着哭腔,俨然一副受害者模样,引发大量关注,不少人对裴某的遭遇感到义愤填膺。不料,经调查,裴某与涉事男子的矛盾起源于她在朋友圈售假,所谓“性骚扰”实为编造。

今年4月21日,裴某因犯寻衅滋事罪获刑一年,缓刑一年。

“受害者身份”为何好用?

梁颖和裴某都是玩弄舆论的“高手”。

当前舆论场,针对女性权益的呼声不可谓不高。一起家暴事件,通常可以吸引大量目光;一次婚姻矛盾,往往可以招致极大争议;若是有人歧视女性,则几乎逃不开道德谴责。

正因如此,“女性”这一弱势群体标签就被梁颖和裴某当作“天生资本”轻易利用,将旁观者带入她们自编自导的“剧本”中。

再者,从旁观者角度来看,不少人容易偏听一面之词。梁颖和裴某所言虽然没有得到证实,但她们“楚楚可怜”的模样正好触动了部分网友的同理心。

于是,愤而打抱不平便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价值观正确”,舆论先法律一步,形成了对所谓“施暴者”的惩戒之势。

利用“受害者身份”,强行将正义的旁观者当作“网暴工具”,梁颖和裴某的行为让人不齿。

“戏里戏外”的受害者

假“性侵”和假“性骚扰”,像是丹麦著名电影《狩猎》的真实写照。

电影中,主角卢卡斯被一名早熟女童指控性侵,伴随而来的是好友的愤怒、前妻的不信任以及陌生人的恶意,因为谁也不相信一个小女孩会撒谎。最终,当小女孩吐露真相时,卢卡斯的生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现实中,迈克尔·杰克逊也曾饱受“猥亵儿童”指控的折磨,等到指控者说出真相时,天王已不在人世。

众口铄金,谎言不止会给被诬陷者造成伤害,其破坏力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巨大的:梁颖和裴某“导演”的“好戏”,无一不在消耗公众的信任。

互联网让“话语权”分流,弱势群体得以发声、伸张正义,但在其一次次被“梁颖”“裴某”们用作伤害他人的“凶器”后,那些真正受到侵害、需要寻求帮助的人,将难以打消众人的猜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受害者身份”不容滥用!

(图片来自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