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好友刘赓桓同志投稿,已获授权,略有修改。

朔方节度使,位列天宝十节度之中。最初源于694年,武则天任命薛怀义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722年,玄宗设朔方节度使,张悦为首任。由于唐朝尚未进行政治中心东移,都城位于关中长安,所以重视对西北的经营,朔方军由此兴起。

朔方军的设立,本意就是为唐廷镇守西北疆土,防范突厥,兼预吐蕃。在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之前,安禄山凭借对年老昏聩的唐玄宗巧言令色,卖萌哄骗,成功获得玄宗信任,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在河北地区大肆扩张个人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宝十节度使图

由此,唐朝北境形成了两个主要的军事集团:一个以范阳为中心,安禄山为领袖,后来成为持续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暂且称之为东北军事集团;而另一个,就是以河西、朔方为中心的西北军事集团,其中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便曾先后任朔方节度使,且二人关系密切,郭子仪对李光弼有荐举之恩,二人后又是共同抗击安史叛军的战友。

安史之乱中,总体可分为四股势力:安史叛军、唐廷、西北军事集团,以及回纥。具体战史非本文重点,略过不谈。总之,在西北各军与回纥的加持下,唐廷打败安史叛军,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

安禄山影视形象

谚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乱之后,人总是会反思,随后调整策略方向。而唐廷在安史之乱后,再没有了开放的胸襟与气魄,盛唐一去不复返。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不再信任武将,也不轻易相信胡人。在功臣之中,李光弼被排挤后郁郁而终,仆固怀恩被逼造反,死在军中,只有情商较高,会做人情、懂得进退的郭子仪得了善终。从另一个角度讲,宦官在唐肃宗时开始大行其道,就是出于皇帝对边将的信任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北方藩镇图

唐肃宗李亨对于边疆曾有疑问,他问谋臣李泌:“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换而言之,功高不赏,最为可怕。

仆固怀恩可谓满门忠烈,在安史之乱八年中,全家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但最终遭到宦官骆奉先陷害,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被逼反。

李光弼论战功被推为中兴第一,功高盖世,但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便遭到宦官鱼朝恩、程元振陷害,即使唐代宗起用,他也不敢入朝,最终满怀愤懑地逝于徐州。

李光弼像

郭子仪算是当时功臣中最幸运的,没有之一,史书评价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但事实上,郭子仪之所以获得唐朝皇帝们的信任,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晚清曾国藩一样,激流勇退。

换句话说,唐朝皇帝与其说是猜忌功臣,倒不如说是对军队不信任

郭子仪以自己的低调,使皇帝和宦官放过了他,但是只要朔方军还在,皇帝就一天不得安稳。于是,皇帝以各种措施,将这支威胁中央安全的强大军队边缘化。

措施一:不断更换朔方军主帅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朔方军一直作为唐廷镇压叛乱的主力军,但朔方军作为藩镇军队,从一开始就得不到唐肃宗李亨的信任。

安史之乱后至唐德宗几代皇帝的大事简表

肃宗李亨最初令宰相房琯重组一支属于天子的直系军队,以摆脱对朔方军的依赖,但事实证明,大乱时期不得不依靠老兵,另立新军根本行不通。房琯的军中在陈涛斜之战大败,肃宗只能继续依靠郭子仪的朔方军。

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郭子仪就被满是猜忌的紧张氛围吓得自愿引退,皇帝便开始频繁更换朔方节度使。

公元759年,郭子仪去职赋闲,李光弼接任,公元762年,李光弼被调到临淮(今江苏盱眙),李国贞接任。公元763年,仆固怀恩接任。公元764年,仆固怀恩叛乱,代宗只能重新起用郭子仪。公元779年,郭子仪被德宗调回朝廷,实权被剥夺殆尽,待遇给了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子仪题跋像

作为军将,在平叛过程中常受到皇帝、宦官监军的干扰,即外行指挥内行。一旦打了大败仗,皇帝又归咎于武将,趁机将他撤职。由于需要用人,不久又会再调到他处,经过如是折腾,武将控制军队便难于登天。

措施二:成立神策军

关中是唐朝的根本所在,安史之乱后却由朔方军来拱卫,这着实让满腹狐疑的皇帝坐立不安。如前所述,唐肃宗就曾让房琯重组中央军队,可惜失败了,因为安史之乱局势异常险峻,不可能给皇帝充足的时间来编练新军。

安史之乱平定,唐代宗重启肃宗未能完成的行动,组建皇帝的嫡系军队,即神策军。神策军原为西北的一支戍边军队,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由哥舒翰建立,最初设立时用来防范吐蕃入侵。

吐蕃士兵复原图

也就是说,神策军原本是驻守边境、防范吐蕃的八军之一,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代宗派宦官鱼朝恩掌管神策军。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即安史之乱平定的当年,吐蕃趁唐朝元气大伤入犯泾州,直逼长安,唐代宗出逃。值此危难之秋,宦官鱼朝恩率神策军护驾有功,被封为天下观军宣慰处置使。

从此,鱼朝恩通过掌控神策军控制了长安的局势,也正是从此时开始,神策军开始转变为唐廷禁军,在鱼朝恩的努力下,神策军的防区由京城扩展至几乎整个关中地区。神策军强大了,宦官势力借此逐渐达到顶峰,朔方军就此被中央死死地压制。

措施三:分解朔方军

到唐德宗即位初,经过长期发展,神策军已成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堪当维系唐朝皇帝统治的支柱,成功取代了朔方军的地位。

唐德宗李适在位时期,开展了一系列的削藩行动,史称“建中削藩”。在宰相李泌的建议下,李适与回纥、南诏交好、西结大食、天竺,集中精力打击吐蕃,为削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虽然后来唐德宗在河朔三镇失败了,但朔方军由于强大作为第一个被打压的对象,还是被成功削弱。

河朔三镇图

公元779年,唐德宗把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召回中央,明升暗降。郭子仪光荣返京升迁养老后,朔方军辖地被一分为三,李怀光、常谦光、浑瑊这三位朔方军的高级将领分割了朔方军的防区。两年后,公元781年,郭子仪去世,他是最后一位可维系整个西北军事系统的老将。

朔方军及其他西北军镇在郭子仪之后逐渐没落,并持续受到朝廷的打压与不公正对待。由于唐德宗过于激进的削藩政策,公元784年,成德节度使之子李惟岳、淄青节度使李纳、魏博节度使田悦反叛。不久,李惟岳被杀。

由于朝廷给予的利益过少,幽州节度使朱滔、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由平叛者转而参与叛乱,与李纳、田悦、王武俊(李惟岳部将)相互称王,史称“四镇之叛”。

唐德宗李适

之后,唐德宗派泾原节度使平叛,打着既诛灭四镇,又消耗西北军镇势力的算盘,结果泾原兵本就不满,加上朝廷招待不周,路过长安时京兆尹给的饭食太差,此事遂成为导火索,泾原兵变爆发

泾原叛军裹挟着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反叛,公推居住在长安的朱滔之兄朱泚为主,与东部的藩镇遥相呼应。不久,朱泚在长安称秦帝,李希烈在东面称楚帝,再加上田悦、李纳、朱滔、王武俊四人,共计二帝四王。德宗逃到奉天,故此事史称“奉天之难”,又称二帝四王之乱

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派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领骑兵共一万五千名东行,参与征讨魏博镇田悦,此战朔方军损失惨重。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军变,唐德宗逃到奉天,李怀光又率领朔方军与朱泚对峙。经此二役,朔方军进一步被削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丹书铁券

李怀光作为武将,不懂人情世故,与宦官关系不好,由此逐渐受朝廷猜忌。兴元元年(784年)二月,皇帝下诏加封他为太尉,并赐给他铁券,李怀光认为皇帝已怀疑他要反叛,以铁券来稳住他。于是李怀光反叛,次年兵败被杀。

唐德宗的“建中削藩”最终是失败了,但在这场大乱中,本就被打压的朔方军更加没落,在李怀光死后彻底沦为普通藩镇。此后朔方节度使还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北宋时被党项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