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这三位汉臣是清朝入主中原的左膀右臂,虽然清朝入关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但是如果没有这三位汉臣,我想清朝的入关一定会更加坎坷。其中范文程是主动投靠努尔哈赤的,而洪承畴是被俘虏的。值得一说的是,范文程劝降洪承畴的时候,洪承畴宁死不降。但是洪承畴多次擦拭衣服上的灰,范文程就知道洪承畴投降有戏,皇太极感叹大清又多一虎将。为什么从这一细节上范文程就能料到洪承畴会投降?我们一起来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承畴是明朝名将,崇祯时期大肆剿灭起义军,一时间得到了重用,是明廷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主要统帅之一。最初洪承畴在西线战场表现的十分优秀,一度打得李自成只剩下十几个人,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迅速陷入低谷。但是由于对清朝的外交措施不当,清军南下导致明朝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洪承畴被迫从西线战场调往山海关。

原本洪承畴、马科、吴三桂分别镇守锦州、山海关、宁远,三者呈掎角之势,虽不能尽快肃清敌寇,但自保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崇祯启用的兵部尚书陈新甲督促洪承畴速战速决,导致洪承畴被清军包围,十几万人土崩瓦解。洪承畴失败的锅没人认领,有人认为是洪承畴战术失败导致的,也有人认为是陈新甲急于求战导致的。目前史学界定义陈新甲:“然不能持廉,才亦不可大用,终屡误国事,贻后世以骂名。” 很明显,松锦之战的失败和他的瞎指挥脱不了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承畴被俘之后坚持不投降,当时洪承畴的态度十分坚决,皇太极派了好几拨劝降的人都被骂回来了。很多人都劝皇太极放弃吧,劝降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皇太极却认为只要洪承畴没有自尽,那还有回旋的余地,于是派范文程去劝降。最开始范文程一到,洪承畴就开始破口大骂,但范文程毕竟肩负着皇太极的期望,所以不断的和洪承畴谈论古今,试图拉近关系。在谈话中,范文程发现洪承畴一直擦拭衣服身上的灰尘。于是范文程托词告退,转身告诉皇太极,洪承畴投降有戏。

皇太极问范文程是如何看出来的,范文程直接说:“他连一件衣服都舍不得,何况自己的命。”皇太极想了想有道理,如果洪承畴真的宁死不降,那么他有很多杀身成仁的机会,根本不可能活到现在。随后皇太极对洪承畴关爱有加,甚至亲自嘘寒问暖,把自己的皮裘送给洪承畴。洪承畴觉得自己得到了皇太极的器重,对其感恩戴德,并且接受了投降。对此,我个人感觉洪承畴只是想找一个三顾茅庐的人。如果皇太极直接杀了他,那他就是杀身成仁的功臣;如果皇太极多次劝降他,那他也能落个荣华富贵。

洪承畴投降后得到重用,清朝将领不乐意了,问皇太极:“他不过是一个阶下囚,为何陛下如此重视?”皇太极:“我们这些人风吹雨淋是为了什么?”诸将:“得中原”皇太极:“今天我得一个为我们引路的虎将,你们说该不该高兴?”诸将心悦诚服。(记载于《啸亭杂录·卷一·用洪文襄》)

洪承畴有没有扮演引路人的角色?有,洪承畴是清朝的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摄政王多尔衮对于洪承畴的建议,无不采纳。在平定南明时,洪承畴有着巨大的贡献,说是清朝入主中原的引路人一点也没错。如果说范文程是清朝的智囊,洪承畴就是清朝的引路人,吴三桂则是清朝的屠刀。在清朝统一后,洪承畴被誉为“开清第一功”,清廷肯定了他的贡献,并且给他的谥号是文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