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日的揭阳普宁之行,虽是走马观花,管中窥豹,但也通过走访当地一些村落,看到昔日贫困村旧貌换新颜,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村民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也连年提高,如今早已摆脱贫困,走上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溪流环绕、果园簇拥、绿荫幽径、鸟语花香;一幢幢老建筑修整一新,一条条旧村道平整干净,一幅幅宣传画忆苦思甜;午后斜阳下闲坐的老人,傍晚广场上跳舞的村民,三坑溪栈道上散步的民众......这宛如城市公园里的生活景象是我在揭阳普宁昔日贫困村的所见所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石洋村,是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大南山镇(街道)管辖的一个行政村,其距离普宁市主城区不远,全村人口不足5000,以前这里的大多数村民都外出务工经商,留守的村民则多以农林为业,或从事小商业、小服务业及手工业谋生,曾是普宁著名的贫困村之一。

追溯什石洋村的历史,早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一支蔡姓人从福建建阳迁居揭西河婆榕树寮后移居于此,成为什石洋村最早的村民。最初村名为“永盛寮”,但因村前三坑溪环绕,乱石遍地,寨前开阔,故改名为“什石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石洋村还是当地著名的“红色村庄”,这里革命斗争历史悠久,是普宁市革命斗争的一个缩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什石洋的村民为红军送粮送物、缝洗衣服,站岗放哨、彻夜不眠,更有不少村民参与斗争,献出了宝贵生命。

在1928年,普宁县苏维埃政府在陂沟村成立后,转移到什石洋村的蔡氏辉祖祠办公。1941年,中共普宁县委机关也曾设在什石洋村。这座村庄是当时普宁县重要的革命活动据点之一,成为彭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导革命斗争的重要处所。

如今,普宁县苏维埃政府办公旧址、彭湃夫妇居住点、普宁县委办公旧址、藏枪点、情报交通站等革命旧址被精心修缮,红色文化代代相传。而如同一部历史教科书的辉祖祠,印记着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见证了革命年代的艰苦战争,被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成为什石洋村最为重要的革命文化遗迹,每天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什石洋村作为广东省定贫困村,昔日公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乘着国家开展“脱贫攻坚”的东风,什石洋村依托革命老区和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协同推进,打造了一条旅游线路、一条红色文化长廊、五个红色旧址、一个党员活动和教育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 漫步于什石洋村,处处都能看到“红色精神”印记,让人不由缅怀曾在此工作过的革命先辈。而经过改造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舍、祠堂、果园、花坛、水渠……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的新农村景象,宛如一处充满“红色文艺风”的乡村公园。

来到这里旅游,如果你喜欢建筑,什石洋村的民居也非常值得一看。这处古村落呈块状分布,民居多为传统三合土结构的潮式建筑。村庄如今仍完整保存着王古庙、老爷庙、善德堂、俊祖祠、刚祖祠、华祖祠、辉祖祠等众多老建筑,特别是当地雕龙画凤,精致绝伦的祖祠更是看点十足,彰显了潮汕地区独特的民间工艺和审美情趣。

什石洋村“红色村”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东莞对口帮扶普宁脱贫攻坚工作组的大力帮助,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投入几千万元对该村进行改造,不仅道路变宽了,房屋变新了,环境变美了,还建设了乡村广场和河堤长廊、卫生站、旅游公厕等……如今每天都吸引不少普宁市民来此散步休闲。

尤其是在夜幕降临之后,什石洋村村口的红色广场华灯初上,不少村民和附近市民在茶余饭后聚拢而来,在这里休闲散步,一边享受习习凉风,一边欣赏老村新韵,有人在广场上跳舞,有人在唱卡拉OK,有人在闲坐闲聊,有人溪边散步,大家唱歌跳舞、有说有笑,热闹的氛围与城市街心花园并无差别,大家对新生活的满足感都写在脸上。

而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找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对口帮扶的什石洋村的东莞石龙镇,投资550万元,建成5栋共104间铺位和摊档,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据说如今什石洋村的贫困户人均每年可拿到2500元市场收益金,可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村集体和贫困户的家庭收入和贫穷落后的面貌,这也成为全国扶贫造血最为成功的标杆项目之一。【原创作品,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敬请关注我,与您分享更多精彩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