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轼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曾这样描述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这句中不仅可以看出周瑜指挥若定的儒雅,也映射出周瑜当时别具一格的衣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瑜画像

“羽扇”就是用鸟羽制作而成的扇子,“纶巾”是青丝带做头巾,本是底层文人雅士的打扮,而周瑜的父亲曾是洛阳令,周瑜的堂祖父周景和堂叔周忠曾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如此看来,周瑜作为世家子弟,怎么也不可能是“羽扇纶巾”的形象,更何况当时周瑜是作为孙刘联军前线总指挥!

其实在东汉末期,羽扇纶巾象征着儒雅,周瑜当时身为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如此打扮便是儒将风采了!

当然,诗词的描述有一定的浪漫色彩,但也反应了当时社会上服饰的等级制度确实存在松懈。

贵族和平民界限的模糊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左传·定公十年》

衣裳和礼仪,都是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的背后则是贵族和平民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从三皇五帝夏商西周乃至春秋战国的社会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各级贵族都有相同的操守和不同责任,平民和奴隶则不得已本分地走完一生。

服饰不仅有调节体温、遮盖身体等作用,更用来彰显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尊卑和地位。不论是华丽的服饰还是昂贵的面料,都是服饰等级的陪衬品。

“等级既设,各处其检,人循其度。擅退则让,上僭则诛。”——《新书·服疑》

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之后,除了宗亲其实已经没有法理上的贵族阶层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西汉中后期的地主阶级,并逐渐形成后来的世家大族。当这一阶级缺少了《周礼》的约束,不管是礼仪还是服饰,都开始逐渐松动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服冕服

本来,贵族和官员是应该戴冠的。高高的冠,宽宽的衣,峨冠博带,即所谓“汉官威仪”。但是到了东汉末年,不戴冠而戴巾,却成为名士的时髦。——易中天《品三国》

从先秦时期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到东汉时的“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都反应出古人对服饰等级上的重视,仿佛是不可僭越一项规定。但在东汉、三国和之后的魏晋这段时间内,这项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已经变得不被人重视!

思想的转变和贵族的缺位。

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废分封、立郡县,再到汉太祖高皇帝刘备白马之盟,汉武帝刘彻加强内朝制度、颁推恩、独尊儒,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前提下,皇权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皇帝的绝对威严在西汉中期已经完全形成。大权独揽的皇帝,统领百官和天下臣民,看似这条道路会一成不变。

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东汉宦官专政,架空皇帝,东汉末年权臣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到了曹操时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死后其子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建立魏国,高平陵之变后权臣司马懿独揽魏国朝政,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又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来,王莽篡汉初步击破了皇权永久属于刘氏的神话,而从东汉末年到晋朝开国,更是皇权皇威一步步跌落的过程,当时的天下人已经不会认为称王尊皇者必须是汉皇刘氏,而是体现出一种叫做“气数”的天命观,放在现实中就是权臣的威胁。

千年来繁琐的礼仪一直束缚着贵族们,服饰的等级便是代表。当天下权利最顶端的人已经丧失的往日威严,影响下的官宦豪门,文人名士乃至平民百姓的思想都有了转变,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服饰的变化。

自下而上服饰等级的没落

在《礼记·缁衣》中有这样一句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中国历朝历代中,一直是上层的决策影响着下层的一切,但东汉末期到魏晋的这段时间,服饰的变化与之相反,恰恰是从下层影响到上层,上层受到影响后又间接的影响更多的下层

东汉以来的长期的战乱,导致朝局动荡不安,让很多文人名士空怀报国之志却无处用武,统治阶级们忙着明争暗斗,无暇顾及这些胸有大志的文人士子,统治阶级管理的松懈和等级权威没落也让这些人慢慢对统治阶级的尊崇态度开始转变,他们不再一如既往的遵守儒学的条条框框,而是“叛散五经,灭弃风雅”追求个性解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竹林七贤

这其中的代表便是竹林七贤,辛弃疾《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有一句“纶巾羽扇颠倒,又似竹林狂。”从句话就可以看出当时名士的装扮已经和往日背道而驰!列如竹林七贤中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的刘伶,与群猪共饮的阮咸,因获山涛举荐任官便与之绝交的嵇康,用饮酒到吐血来表达自己思念亡母之情的阮籍。

或许是古代的“明星效应”吧!当时的社会上出现一大批模仿他们的落寞人士,他们或衣衫不整在大街上闲逛,或坦胸露乳卧在石头上饮酒清谈。

上层的效仿又影响下层

这些落寞人士的行事风格又直接影响了当时的贵族阶级,他们也开始接受这种全新的审美观,追求个性解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洛神赋图局部左二为曹植

在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作《洛神赋图卷》中可以看出曹植便穿着当时士人典型的服装,宽松的直领长袍,肥大的长袖几乎垂落到地面,然后系着一条长裙,完全摒弃了千年来贵族阶级严谨厚重的打扮。

明代冯梦龙编纂的《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背景便是魏晋时期。

“进士曹奎作大袖袍。杨衍问曰:“袖何须此大?”奎曰:“要盛天下苍生。”衍笑曰:“盛得一个苍生矣!”今吾苏遍地曹奎矣!

名士曹奎穿了一件十分肥大的衣服去见杨衍,杨衍看到曹奎的衣服就问:“你袍子上的衣袖为何要做的如此肥大?”曹奎回答:“袖子做大一些是为了装下天下苍生啊!”杨衍听了后大笑说:“只能装得下一个苍生吧!”最后作者点评道:“当今世上到处都是曹奎啊!”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肥袍长袖在当时的确很流行,已经成为当时的主流打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晋时期服饰和笼冠

魏晋时期的名门贵族,琅琊王氏王旷太守的儿子,东晋丞相王导的侄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书圣王羲之,行事风格也深受其影响。

在王羲之16岁时,当时东晋太尉郗鉴来王家择婿,王氏子弟听闻后都精心打扮一番,唯独王羲之衣衫不整的卧在东墙边的床上,不以为然。郗鉴一眼便相中了这样与众不同的年轻人,与之交谈一二后当场决定招王羲之为女婿,这段故事也为我们留下一个著名的成语“东床快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羲之袒腹东床

由此可见,身为贵族的王羲之行为风格已经和千年来的传统风格大相庭径,同样身为贵族的太尉郗鉴也从内心中认可了这种风格。 此事当时人尽皆知,受到到下层影响的上层又影响了更多的下层, 当这些成为“名士”的标准之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可想而知。

名士的堕落间接影响到历史格局

社会的动荡和朝局的混乱,让这些苦含报国之志的落寞文人名士只能追求精神上的安宁,他们得不到当权者的尊重,反而处处受到世家门阀的压迫,从上文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再在乎世人的看法,他们开始弃礼仪宗法于不顾,或依赖玄学和现实社会主动脱节,或服用丹药飘飘欲仙,或赤膊行走于街头,甚至堂而皇之的裸奔,又或整天醉酒度日,看似潇洒,实则他们内心世界十分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嵇康广陵绝响

这种“装疯卖傻”的做法让他们可以“忍辱偷生”,魏晋时期这些国家精英萎靡不振的气质,也是最后导致五胡乱华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的行事风格和服饰装扮也直接影响到了南北朝服饰的变化!

结语

服饰的变迁和衣着的随性其实深刻反映了社会的变革,间接的表现出从先秦的贵族社会到两汉魏晋的士族集团对于身份的认同感的变化。当他们脱下等级感强烈的先秦服装时,其实也放弃了贵族的义务和操守,并接受了新的的身份。他们依旧高人一等,在高谈阔论中获得自我认同,在放浪形骸中博取百姓的崇拜和艳羡,但他们的能力和想法已经远远不足以承担作为国家精英的需要了!

部分参考文献;

《三国志·周瑜传》《左传·定公十年》《新书·服疑》《周礼》《品三国》《礼记·缁衣》《世说新语·任诞》《古今谭概·怪诞部第二·异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