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而这一本本家谱里隐藏的便是人性最黑暗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盖天良难泯,帝亦动于心所不安也,然其后又卒皆诛死。然则齐明帝之残忍惨毒,无复人理,真禽兽不若矣。”——《二十二史札记》

非帝王无情,乃人之本性

翻开中国史书,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皇帝”这个名词背后的身份出场率最高,这些皇帝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登上最为耀眼的宝座,有些是通过造反成功的,有些是名正言顺的继承大位,更多的是挤破了脑袋获得他们父皇的垂爱。说来也是可笑,当那些造反成功的人推翻前朝的皇帝自己登上帝王的宝座后再苦口婆心的告诫百姓要“忠君”,然后处处表现出自己爱民如子的模样,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个乱臣贼子,更忘了他们这光彩夺目的宝座下堆积的是天下苍生的累累白骨!

在历朝历代的皇家里,手足相残,同室操戈似乎再平常不过了,当后人嬉笑这群人时不妨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当时的那些主人公,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既然说皇帝,那就少不了后人对他们的评价,而对他们的评价的减缩便是庙号和谥号。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谥号,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部分的皇帝是没有庙号的,不是没有后人给他们上庙号,而是他们没有资格得到一个庙号。

鲜为人知的庙号黑幕

庙号起源于商朝,一开始只能是那些对国家贡献巨大的君王才有资格享用,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朝后并没有继续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是直接连谥号也一并废除了,庙号直到西汉时才被重新恢复起来,在隋唐之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资格获得一个庙号,列如整个西汉只有四人有这个资格;刘邦的庙号为太祖高皇帝、刘恒的庙号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的庙号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庙号为中宗孝宣皇帝,其余本来有庙号但是功绩平平的西汉皇帝都被除去庙号。

到了三国时期,或许这些割据称帝的人有些沾沾自喜吧?或许这些割据称帝的人急于确立自己的合理性吧?庙号便变得多起来,随便一个皇帝便能称祖唤宗,后来在五代十国时期前赵皇帝刘渊更是直接给蜀汉后主刘禅上了一个“仁宗”的庙号。所以慢慢的“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说法便被改为了“祖有功,太宗有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庙号选字和谥法里虽然规定不一样,但是其中的含义却也和谥法里一样有褒有贬,列如开国立业之君为高祖、太祖,其中代表便是刘邦、李渊和赵匡胤,太宗代表的是把王朝发扬光大的皇帝,其中的代表便是刘恒、李世民和赵光义,世祖、圣祖和成祖表明了这些皇帝再次开疆扩土或者重新打了一遍天下,列如明成祖朱棣和清圣祖爱新觉罗·康熙,当然不能包涵唐朝追封的老子为唐圣祖和宋朝追封的赵玄朗,值得一提的是明成祖朱棣最开始的庙号是“太宗”,在嘉靖年间把朱棣原来的的庙号“太宗”改为了“成祖”。当庙号为高宗时多半代表了在他的统治下当时的王朝是一个由盛转衰的过渡期,其中的代表便是唐高宗李治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乾隆皇帝。

“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汉书详解》

在谥法中,“文”和“武”是名副其实的褒意,列如我们前文说的汉太宗刘恒的谥号便是汉文帝,还有汉武帝刘彻。但是在庙号里出现“武”和“文”这两个字便不一样了,因为庙号为“武”或“文”实为明褒暗贬!

经纬天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刚彊直理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谥法》

今天,我们说的便是“武宗”和“武宗背后的隐藏的阴谋论。

历朝历代中只有三个皇帝的庙号为武宗,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的话便是唐武宗李炎、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和出场率极高的明武宗朱厚照。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隐情,后世给他们上庙号为“武”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是细细研读那段历史便会发现,他们三个有一个隐藏的共同之处,或许可以说这个隐藏的共同之处造成了他们的庙号为“武宗”。

拨开迷雾见真章

按照时间顺序先从唐武宗李炎来看,李炎本名李瀍,如果不包含武周的武则天皇帝,那便是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是唐穆宗李恒的第五子,在其兄长唐文宗病重时被宦官仇士良和鱼弘志拥立为皇太弟,不久,唐文宗去世,李瀍登基,年号会昌,改名李炎。

唐武宗登基时的唐朝早就没有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荣昌盛局面,这时候的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节度使各藩镇割据、宦官篡政后已经日薄西山,即使在唐宪宗时期出现了元和中兴的局面但存在的牛李党争让本来就已经疲软的唐帝国导致各种社会矛盾趋于尖锐化,中兴的回光返照也没有挽救唐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

唐武宗李炎柩前即位后针对唐朝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逐一排解,主要是肃清吏治加强皇权,发展经济并且削弱宦官、各藩镇和僧侣地主的势力。

政治上唐武宗时期开言纳谏,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冗官墨吏进行裁剪,对贪赃枉法的官吏从重从严处罚,更是兵不血刃的便解除宦官仇士良的军权,渐渐皇权得到进一步恢复。

在经济上禁止官吏从商经营库业,不准与民争利,改善了朝廷在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拆毁佛寺,没收僧侣土地,强制僧人还俗,增加了纳税人口,扩大朝廷赋税来源。

在军事上,打击各藩镇,平定卢龙军乱,平定昭义之乱,从而使各割据藩镇重新遵守朝廷命令,对外大破回鹘军,稳定漠北,此后,唐朝北部边境一直稳定了三十年之多,黠戛斯也在名义上向唐朝称臣纳贡,唐朝重新控制了奚,契丹等部族,唐武宗虽然没有完成收复西域的夙愿,但也为日后唐宣宗收复西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唐武宗在位七年,完成了之前几位皇帝都没有完成的壮举,更是开创了晚唐“会昌中兴”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说过:“武宗不夭,德裕不窜,唐其可以复兴乎!”那为何李炎还被上了一个“武宗”的庙号?这就回到了前文的话题“这些武宗隐藏的共同点”,接过唐武宗皇位的唐宣宗李怡是唐武宗的皇叔,并不是唐武宗的直系亲属,或许唐武宗还不够完美,但是上一个褒扬的庙号也是实至名归,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接替唐武宗皇位的唐宣宗也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但对待他已经去世的侄儿未免有些心胸狭隘了!

“武宗用一李德裕,遂成其功烈。然其奋然除去浮图之法甚锐,而躬受道家之箓,服药以求长年。以此见其非明智之不惑者,特好恶有不同尔。”——《新唐书》

脆弱的兄弟叔侄世世相承

元朝无明君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是仔细琢磨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而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虽然不是一个很英明的皇帝,但是也绝对不是一个昏庸无道,穷兵黩武的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曾孙,是元朝第二位皇帝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的侄子,早年孛儿只斤·海山边接触过儒家经典,思想相对有些汉化,在其叔父元成宗去世后,因原来的皇太子德寿早夭,元成宗也没有其他的子嗣,所以皇位出现暂时的空缺,按照蒙古旧制,在汗位出现空缺时,要由正宫皇后卜鲁罕摄政,召集各宗亲大臣举行忽里勒台诸王大会另立新君。卜鲁罕和当时元朝的左丞相阿忽台准备拥立忽必烈诸孙中的最长者也就是元成宗的堂弟笃信伊斯兰教的安西王阿难答为帝,而当时的右丞相哈剌哈孙却打算拥立海山兄弟为帝,于是他在元成宗死后立即秘密派人通知在漠北的海山,最终孛儿只斤·海山击败对手,成功登上元朝皇帝的宝座。

元武宗当时接手的元朝只是一副外强中干的帝国,外面华丽无比,实则内部已经腐败溃烂。当时的元朝皇亲国戚滥用特权祸害百姓,官员蝇营狗苟贪污腐化,行政办事效率极其低下,最为严重的是经济面临崩溃边缘,元钞大幅度贬值,通货膨胀十分严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可以说当时的元朝随时可能轰然倒塌。

元武宗在他在位的短短四年间,不断改革,企图力挽狂澜,并且强化海运、增课赋税。延续宗教自由政策,并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笼络士子之心,在中书省外另立尚书省。

因为当初元武宗海山夺取皇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的他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大都发动打倒成宗皇后卜鲁罕和安西王阿难答的政变,所以为了报答自己的弟弟,元武宗登基后的第九天就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并且约定“兄弟叔侄世世相承”。也就是元武宗去世后由他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后再还位于元武宗的儿子。其实在元武宗登基没多久他和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矛盾则就显露出来了,尚书省左丞相三宝奴和宦官李邦宁也劝过元武宗改立自己的儿子和世为皇太子。不过元武宗终究没有毁约,元武宗驾崩后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顺利继位,这就是元仁宗,为兄长海山上庙号为武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后完全推翻了元武宗的改革措施,导致这些改革措施都还没有收到多少成效,并且处死了三宝奴等一些元武宗信任的大臣,可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元武宗的死因至今也存有一些疑虑!

登上皇帝宝座的元仁宗并没有遵守与兄长元武宗约定立武宗的儿子和世为皇太子,而是立了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迫使和世(元明宗)远走,十多年后,元武宗的两个儿子和世、图帖睦尔(元文宗)重新夺回皇位,也算是天道有轮回吧!

固然元武宗有滥赐滥封,大兴土木的诟病,但在他的领导下,蒙古上下再次回到了东西和平、齐心协力的局面也算是完成了已故元世祖忽必烈的构想,而元武宗的名字“海山”也是元朝唯一一个使用汉名的皇帝。

“武宗当富有之大业,慨然欲创治改法而有为,故其封爵太盛,而遥授之官众,锡赉太隆,而泛赏之恩溥。至元、大德之政,于是稍有变更云。”——《元史》

忘恩负义的堂兄弟

当年那个放荡不羁的正德皇帝朱厚照肯定不会想到他死后会是自己的堂弟朱厚熜继承自己的皇位,更不会想到朱厚熜会让史官在《明实录》里多多记录他的恶行,甚至添油加醋的把八虎鱼肉百姓的行为挑拣一些扣到他的头上,无奈,毕竟天有不测风云,谁让他突然暴毙而亡呢?谁让他一个子嗣都没留下呢?

明武宗朱厚照在史书的评价很矛盾,甚至可以说是两极分化。其中一方面说正德朝国力衰落,百姓疾苦,明武宗贪酒恋色、穷兵黩武、喜嬉玩乐,所以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个无道昏君。而另一方面却说他处事刚毅果断,知理明事,在决定国家重大事件上十分英明,顷刻之间诛杀大宦官刘瑾,在位期间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更是亲临前线大败蒙古王子伯颜,并且多次减免百姓赋税,赈济受灾百姓。

客观情况下分析,明武宗虽然有要必须批评的一面,但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而造成明武宗被刻意抹黑的悲剧便是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的狗彘之行。

后继之君如果不是以第一顺位继承人的身份登上了皇位,那么就可能出现贬低之前的皇帝或者是污蔑本该继承皇位的人来凸显自己的贤德和皇位的合法性,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对他的生身之父唐高祖李渊和他的亲兄长李建成就有过类似的行为。而明世宗本来与皇位无缘,他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弟弟,就藩湖广安陆,明武宗只是他的堂兄,如此说来明世宗对明武宗的抹黑似乎便显得仁慈多了,毕竟他们 只有血缘上的关系而不是骨肉至亲。

其实不只是明世宗为了彰显自己的圣明和皇位的合法性才污蔑明武宗,当时的史官也不喜欢明武宗,明武宗宠信过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宦官,宠信过锦衣卫江宁,也宠信过武将江彬,却唯独对那些文官就表现的平平淡淡了,所以因为明世宗和史官都不喜欢明武宗,明武宗在《明实录》里基本上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昏君形象,而本来在百姓心里评价就不高的朱厚照就变得越来越让人感到厌恶了,这样下来给明武宗上一个明褒暗贬的庙号别人也就没有什么异议了。

“臣(刘健)等谬膺顾命,叨任腹心,日夜忧惶,莫知所措,不敢不昧死尽言。尤望皇上,大奋乾刚,特施睿断,将前项冗官,通行裁革,非分赏赐服色,尽行追还,使制度光复于祖宗,诏令不失于天下。实社稷之福,苍生之幸也。”上嘉纳之,曰(明武宗):“随从内使,朕今有处分矣。”——《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九》

结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看来亲情在皇权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当骨肉至亲碰撞上耀眼的帝位时,人类内心中最黑暗的一面便慢慢浮出水面。

如今看来当年的那些风流人物已成过往云烟,当年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都变成了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唯有这万里河山,几经变革,自岿然不动,立于苍穹,屹于乾坤,笑看千载王朝兴衰,独叹千万世人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