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家长,特别是陪诊的老人家,在就诊结束前往往会询问我们,是否不能吃“发物”,是否需要“忌口”?

简单的回答是,“发物”本身就缺乏依据,大多数常见疾病不需要刻意忌口,特别是之前已尝试过无过敏反应的前提下。

这个回答可能会让部分家长不太满意,也能言之凿凿地举出反例来,但事实上这就是最符合循证依据的主流医学共识。

01什么是“发物”?

就我自己掌握的知识,传统医学对什么是“发物”也没有准确的定义。

如果我们想办法完善规范这个概念,替古人尽量周全地描述形容,那大概“发物”就是指这样一类食物:

如果原来没病,吃了某种食物以后更容易得病了,或者原来已经有病,吃完之后病情加重,那这个就算作是“发物”。

如果上述概念成立,就要求首先默认能够:

确认某种疾病的发病就是某种食物引起的;

疾病病情的加重,是特定食物导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述看似简单的判断,其底层逻辑是要证明两个在时间维度前后发生的事件是否存在因果关联。有科学思考习惯和循证医学思维的家长都知道事件先后发生,并不说明存在因果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相当于确认一款新药是否安全有效,能否上市。

即使放在当今药品监管最严格的美国FDA,这也平均需要10年时间和十几亿美元的时间和经费,还需要依赖一套成熟的管控流程和评价体系。

因此,尽管有无数前辈认真观察记录疾病,也形成了庞大复杂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但大概率是不太可能找到大部分疾病的确切病因的。

就像曾造成绝大多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可怕疾病,例如天花、水痘、麻疹、肺炎和伤寒等,有的是细菌导致的,有的是病毒导致的。

尽管古代医学典籍中有可以找到症状描述非常精准的文献记录,但直到我们通过显微镜发现致病“元凶”,我们才有把握说病因能够大致确认,也为后续的抗感染治疗和疫苗接种奠定了前提基础。

02“发物”说法的由来

虽然要定义“发物”不容易,但大部分普通百姓都认同海鲜、牛羊肉和辛辣刺激的食材算比较典型的发物。

不新鲜的海鲜:

关于海鲜,对于没有冷冻设备和物流运输的古人而言,从海边把海鲜运到内陆,必然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常温保存,多少也更可能会有腐败。

不新鲜的海鲜吃下去就容易上吐下泻或让人感觉不舒服。

小众的牛羊肉:

牛羊肉的情况略有不同,古代中国总体属于农耕国家,主要的肉类来源是猪肉鸡肉。

相比较之下,牛羊肉是更小众的蛋白质来源,进食胃肠道不熟悉的蛋白,部分人会发生过敏反应。

而在皮肤上的表现主要是身上起荨麻疹,就是伴随瘙痒,此起彼伏的风团。荨麻疹的皮疹,看上去就像过敏患者身体内有些物质要往外拱,往外钻或往外发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呛人的葱姜蒜:

葱姜蒜和辣椒等食材,由于含有刺激性和挥发性物质,味道刺激呛人,与发物中的“发”的含义比较贴切。

因此在古人的经验中,海鲜、牛羊肉和葱姜蒜等辛辣食材也成为了比较典型的“发物”。

03患病了是否需要忌口?

这个问题更加严谨的表述应该是,对于特定疾病,是否存在某些饮食习惯是不利于病情恢复,甚至加重病情呢?

当然有。

例如:

确诊食物过敏的儿童,通过病情评估判断症状对正常生长发育形成不利影响,应该选择饮食替代或回避;

1型糖尿病的患儿,需要计算每日的饮食摄入,并做到膳食均衡来控制血糖水平;

表现为特定酶缺陷的患儿,例如G-6PD(俗称“蚕豆病”)或肝豆状核变性,会有更严格的食物限制。

看到以上例子有些家长就难免会想,这些医学建议不是对“发物”或“忌口”更准确科学的描述吧?看上去好像是说什么病对应哪类食物应该忌口。

但实际上不是的,简单的说是颠倒了因果顺序。

以上靠谱的医学建议是现代医学,对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有了深入理解认识后,理论判断通过临床实验干预,得到的科学结论,是从“因”推理并验证“果”的过程;

而“发物”和“忌口”的概念来自于古代医学体系,由于时代局限性无法科学的了解疾病的确切病因,只能通过观察伴随的情况来推测猜想,实质上是从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的“果”来试图解释“因”的过程。

即使我们现在认同两者的确存在关联,那大概率当时的判断也应该是碰巧蒙对的。

可以这么理解,“发物”和“忌口”是古人在研究手段和医学知识不充分的限制下,对于特定食物和人体疾病发生先后发生关系的一种经验性描述,存在很多错误。

由于我们对疾病的因果关系已经有了更为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也具备更多的现代医学知识来描述疾病,“发物”的过时观点应该抛弃,而是否需要忌口更需要医生根据患儿实际病情给出现有最佳循证依据的指导建议。

看完这次随性写成的小短文,想给各位家长留个思考题,为什么还有很多公立医院的正规医生会在接诊被问到,认同忌口的说法要求避免“发物”呢?

如果您有答案,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