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9日,马未都来到济南,讲传统与未来。

6月29日下午,应中铁置业中铁城邀请,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走进山东会堂,带来一场题为《以传统,致未来》的文化演讲。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九龙

谈传统:到哪都是山东人

“我的父亲是荣成人,我的母亲是利津人,所以我是地道的山东人。什么是传统?在国外,我会说我是中国人;在国内,我会说我是山东人。这是内心世界对自己的认可。”马未都说,文化就是一种让你感受到亲切的力量。“最初接触文物收藏的时候,丝毫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就是瞧见了喜欢,这就是传统文化带给人的那种亲切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马未都开始搞收藏。他说自己很幸运,赶上了好时候。“那时文物不值钱,一个碗三五块钱,虽然工资也不多,但是每月买几个碗是够了,搁现在是完全不可能的。”

第一次让马未都感受到古董很值钱是在1988年,一个台湾人来北京,看到他有只碗,这只当时花200块钱买的碗,台湾人开价1万美元,这件事让马未都有了“价值观”,但是他并没有卖。“我不卖不是因为我不喜欢钱,是我源于文人的面子,我觉得卖东西是奇耻大辱。”

谈现在:集中精力办博物馆

虽然古董升值带给马未都很多快乐,但是他并没有在这上面花费太多心思,而是将更多精力用在了博物馆事业上。1996年,在他的奔走下,观复博物馆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民间博物馆。

“观复”二字取自《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马未都说“观复”就是要放空、要守住定力。经过20多年的发展,观复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已经很高,除了北京馆以外,还在上海、厦门、杭州开起了分馆。不过马未都也坦言,摊子铺大了,精力达不到。“倒不如专注做好一件事,我现在主要是想把北京的新馆建好,下一步,厦门、杭州要休馆。”

如今,中国的民间博物馆发展如雨后春笋,但是相比于公立博物馆,私人做博物馆有很大难度。马未都表示,博物馆开办后还要研究运营之道,“观复博物馆比较注重宣传”,知名度的提升对博物馆的良性运营很重要。

谈未来:文化是有温度的

29日上午,马未都挤出时间去了趟山东博物馆。“体量非常大,藏品数量也很丰富,我认为仅次于故宫博物院。”尽管只是走马观花看了两个多小时,但是山东博物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未都说,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智能革命的时代,科技的发展给现代人带来深刻的影响。他以“思念”为例:在中国古代诗歌里,思念远行亲友是个主流的话题,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天涯已经尽在咫尺,已经很少有那种思念的意识了。

“我们与一百年前的人生存状态完全不同,而一百年前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的生存状态几乎一样。”对这种现象,马未都有一个核心的认识:科技无情感,文化有温度。他觉得,科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却也淡化了人们的情感。他说,建观复博物馆正是为了传承这种文化。“我常说,晚年不背重物,文物放在博物馆里,心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