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安史之乱大局已定时,唐帝国中央丝毫没有轻松的感觉,因为为了平乱而付出的代价,随时可能造成新的叛乱。

最要命的一点就是,为了增加朝廷军队的战斗力,给了统兵将领们太多的权力:兵权、财权、人事权集于一身,本来这只是边镇节度使的权力,但在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也到处都是这样的节度使了。

这将非常不利于帝国政府管理、约束他们。

于是,唐肃宗出手了:

在原先的太监监军制度上,唐肃宗更进一步,推出了中唐第一个深度涉入军事的超级宦官,鱼朝恩。这个人将在以后的日子里,和郭子仪相爱相杀。

公元759年,唐朝平乱大军进入反攻阶段,九节度使围攻邺城,唐肃宗不设主帅,让鱼朝恩担任观军容宣慰使,郭子仪担任副帅。

结果呢,邺城之战的具体过程和原因就不说了,总而言之是一败涂地。

以此为界限,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这三个朔方镇出身的平叛领衔者,依次离开了战争第一线。

李光弼最后躲在徐州不敢去见皇帝,郁郁而终;仆固怀恩更是被逼成了反贼。

但神奇的是,这恰恰是郭子仪神话的开始,郭子仪虽然就此远离了战争第一线,但反而成就了更伟大的江湖地位。

因为就在唐肃宗撤掉这三个一线将领不久,朔方镇的军队就发动了一次叛乱,情节很严重,乱兵们直接把军事主官李国贞给砍了。

——列位看官,李国贞可不是一般人哪。他的祖上就是大名鼎鼎的淮安王李神通。这么样一个人被砍死,充分说明了士兵们心中的愤怒指数,以及革命信念的坚定性。

这群士兵为啥叛乱呢?和郭子仪等三人有关系吗?当然是有的。因为唐肃宗收回将领们的权力,同时必然侵犯士兵们的利益,所以他们都不干了——听起来有点绕,且听我细细道来:

如前所述,在安史之乱初期,唐朝政府为了鼓励抵抗,给中原,淮河,河东一带的节度使放权的尺度非常大。在政府看来,这自然是一种隐患。但在底层士兵看来,那简直是天大的喜讯!

是的,立场不同,利益差别就是这么大。想想看吧,在底层士兵眼中,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只要后勤主管敢拖欠粮饷,不用走那些官僚程序,我们的将军就敢一刀剁了他。而在以前,负责后勤的文官系统,那叫一个坑爹,皮球踢来踢去,今年拖到明年,事情还是办不了。自从我们将军有了财权,这糟心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啦。

而现在,朝廷竟然要收回这种福利,士兵们自然不能答应。将军们也是一样的,到手的权力,只要可能,谁都想一直留在手里。

于是,前线的士兵将军一拍即合,开始和朝廷对立了。

面对这种架势,皇帝顿时傻眼了。安史之乱还没完,自己内部又出这种事,一个处理不好,其他地方再来几件同样的事情,那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一番权衡之后,朝廷决定恩威并济,派遣郭子仪前往朔方。朔方镇是郭子仪成名的地方,他在这里威望极高。结果郭子仪不负众望,只杀了很少的一批人,就平息了这次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这么顺利呢?因为后世已经把郭子仪捧成了神,神是无所不能的,自然也就懒得仔细想。但事实上,郭子仪当然是人。这次事件的玄机,也不会被郭子仪的主角光环完全遮盖。

只要我们知道武人作乱根本原因所在,自然就会明白,在这种时候,只有面子,不给里子,别说一个郭子仪了,皇帝陛下亲自来也不行。

事实上,郭子仪重新出山,本就意味着朝廷的适当妥协,郭子仪作为和中央关系极其紧密的大佬,出来后自然要先给中央一个交代:你们这群丘八真是无法无天,有意见难道不懂得使用法律武器吗?中央其实非常理解你们的苦衷啊,你们怎么能自己操家伙上去砍人呢?这下好了,有理也变成没理了。国法如山,我也无可奈何;正所谓情可容法不可容,对不住了领头的弟兄们,咱们来世再见,拉出去砍了!

砍人结束之后呢,自然开始唱红脸了,简而言之,朝廷不会亏待大家的;而且我也不是空口说白话,我现在就能给你们拿出实惠来。这样以来,事件的整个过程自然就可以解释了。

很明显,郭子仪在扮演一个中间人角色,负责调停、斡旋、缓冲各方矛盾。在当时北方遍布藩镇的局面下,相关的矛盾可以说无处不在,于是郭子仪在这方面的角色也就越来越重要。

比如郭子仪这次去朔方平乱时带的头衔:汾阳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唐朝有史以来最牛逼的特派员出场了!

因为当时的类似于朔方镇的矛盾非常多,所以,不久之后,郭子仪又当了一次超级特派员:知朔方、河东、北庭、泽、潞、沁、陈、郑等节度行营及兴平等军副元帅,所从事的工作嘛,自然和前一次也差不多。

当然了,此时已经是安史之乱的最后一年。郭子仪很快就又靠边站了。

唐帝国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将帝国军权尽可能重新向中央收拢。在这种局面下,尽管在平叛前线和帝国内部都经常出现问题,但帝国加强中央权力的步伐却一直没有停止。这体现在史书上,就是鱼朝恩和程元振各种谗言中伤郭子仪。

公元767年,郭子仪父亲的坟墓竟然被人扒开了。

郭子仪是在帝国体制内成长起来的军界人物,对朝廷的命令也一直遵守,一直没有足够独立的力量去和朝廷对抗。面对朝廷的种种打压,他自然非常识相,一直以一种非常平和的形象出现。

比如这次坟墓被盗,很多人都认为是鱼朝恩干的,当郭子仪从外回京时,大家都觉得这事儿不发生点流血新闻估计是了结不了了,但郭子仪还是忍住了。

然后是另外一件事。

769年的时候,鱼朝恩邀他相见,郭子仪的手下都认为,鱼朝恩可能不怀好意,建议带兵护送。但郭子仪说,你们干啥?我是国家大臣,是他说杀就杀的吗?如果他奉了皇帝的命令,你们就是带着兵去,又能怎么样呢?难道你们还能造反不成?然后就轻车简从去了。鱼朝恩很惊奇啊,郭大帅怎么这么信得过咱家呢?郭子仪答,如果你真是有命在身,我也不让你为难。

然后,据说早已不知良心为何物的鱼朝恩,也被感动了。

——总而言之,郭大帅果然不是一般人。

——总而言之,郭大帅懂我啊,因为我既然做了皇帝的狗,我怎么可能不去咬人呢?郭大帅懂的在这时候不还手,真是他好我好大家都好啊。狗难道不想好好活着吗?

这就是郭子仪的境界。但还不够,如果郭子仪只是能忍,那他无论如何不会成为后来的神话。

郭子仪被不断打压事实上还是一种政治信息,只不过这次相对温和,但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帝国在重建自己的中央力量,在控制将领的权力。朝廷直属的神策军,就是在这期间建立并发展壮大的。

帝国的手段虽然温和,但再温和也是在侵犯地方军队的利益。牵涉到难以调和的利益,就必然会继续有刀兵。

于是同华节度使周智光,汴宋节度使李灵曜遂前后起来闹事了。这样的事件其实大都有一个一致的内核,那就是底层士兵和主帅相互利用,逼迫中央出让一定的利益。可以看做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讨债。

而讨债方式最帅气,逼格最高的,自然是周智光了。其经典台词是对着皇帝的使者说的,恶搞一下应该是这样:特么的你欠老子一万块,墨迹了半天居然只还我八百?你可千万别惹毛了我,老子的地盘就在长安边上,也不是吹牛,老子晚上睡觉都不敢伸腿,生怕一伸腿就把长安城踢飞了!

这段子经典到什么地步呢?六百多年后,朱重八这么有创造力的人也忍不住山寨之,诗云,夜眠不敢伸长脚,恐踏江山社稷穿!

看到史书的记载,我们通常都非常惊奇,因为皇帝此时的表现,那真叫一个唯唯诺诺,任周智光百般挑衅,也一直是各种抚慰,确实像极了一个欠人黑豆钱的杨白劳。原因很简单,因为周智光不是一个人,你敢强硬还击周智光,估计很多地区都要炸锅。在这种局面下,郭子仪再次出马了,就像后世万恶的资本家对付工人罢工的经典手段之一,威逼利诱,分化瓦解;于是终于有一天,在讨债姿势上开一代先河的周智光发现,郭子仪的大军向他杀过来了,他立刻就明白,现在他真的是一个人了,于是他没能发动抵抗就完蛋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郭子仪的江湖地位得到了维护,乃至越来越高。因为帝国在进行大面积的利益再分配,其中的矛盾在所难免。而郭子仪资历、威望、能力、地位,以及早已人尽皆知的宽容温和,让他非常适合出现在这种位置。

你别看帝国的武人非常彪悍,他们也是识相的。于是久而久之,相关的博弈就不再直接指向皇帝了,因为那样一来,领头者事情结束后不好交代。皇帝呢,也不好亲自出面,自然也会通过郭子仪进行调节。

这样以来,在郭子仪的人生最后二十年里,俨然成了一个教父式的操盘手,成了仿佛比皇帝还耀眼的巨星。

总而言之,大家有什么不满,对皇帝有什么意见,都先和郭尚父说,不要动不动就舞刀弄枪。

别说帝国内部了,就连回纥人都不例外。如此以来,郭子仪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他最终的头衔是,尚父,太尉,中书令。

这样一个人自然是要平稳着陆的,因为他已然成了各方心目中教父,真正的威震内外:就连田承嗣那样的彪悍人物,见了郭子仪,竟然也像江湖人物见宋江似的,总而言之一个动作,纳头便拜!李灵曜谁的东西都敢抢,唯独见了郭子仪的货物,乖乖地派兵护送出境。

当郭子仪以85岁高龄去世时,得到了这样的评语: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君子不之罪。

这是真正的位极人臣:

身佩安危三十年,谗锋虽中节弥坚。

古今多少功名在,谁得如公五福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