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这几年正经历着的深刻变革,新能源、互联、智能等技术的融入使汽车逐渐告别代步工具的单一角色。毫无疑问,汽车将成为继手机之后,另一种重要的智能移动终端。

“自动驾驶”、“新能源驱动”、“智能汽车”,这些在上世纪科幻作品里才能看到的前卫概念,现如今已成为汽车领域技术与投资的热点。未来汽车恐怕除了“变形”外,人车互动的本领不会逊于Transformers中的汽车人。

以新能源车为例,特斯拉的横空出世无疑成为汽车发展新趋势的典范。然而,不管是特斯拉还是其他纯电动车供应商,都还没有突破续航里程以及全地形适用的充电方案的制约。

特斯拉即将上市的Model 3车型,单次充电后的续航里程可达200英里,而已经上市的雪佛兰Bolt,广告宣称可以行使238英里。但目前的电池技术需要人们停下来花费好几个小时将电池再次充满。当“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的手机广告漫天飞时,电动车工程师们还在为2小时充满容量的80%而忙的满头大汗。

最近兴起的移动式无线充电技术,似乎在为电动汽车真正实现畅行天下扫清最后的障碍。设想一下,如果电动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一边行驶一边就可以充电,那么驾驶者就不再为电量不足而担忧,电动车的成本也会随之下降。届时,电力必将取代石油,成为汽车的标准燃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高速路上的无线充电专用道

近日,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种可以向附近移动目标传输电力的新技术。相关论文于6月14日发表在Nature在线上。

2007年,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员曾开发出向静止目标远距离传输电能的技术(以6英尺远的距离向60W的灯泡供电),而斯坦福大学的这一最新成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图丨实验装置图,以无线方式将电能传输到移动的圆盘上

他们与其他大学的技术均是基于磁共振耦合原理:同发电厂利用在磁体之间旋转线圈产生交流电一样,电流通过导线也会产生振荡磁场,这种振荡磁场会使邻近线圈中的电子产生振荡,进而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要想产生连续稳定的电流,能量输出线圈与接收线圈必须保持几乎静止,两个线圈的共振频率一致,且有准确的角度定位,则传输效率越高。若接收线圈在移动,则电路的某些参数(如频率)必须跟着做出调整。让电路跟随物体移动做出及时的自动调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控制过程,也是移动式无线充电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为此,斯坦福的科研团队去除了发射器上的射频源,取而代之的是市面上可获得的电压放大器和反馈电阻,该系统可以自动计算不同距离下的正确频率,甚至可以在3英尺范围内高效地传输能量,免除了手动调节,从而成功解决了以上难题。

他们用LED灯泡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在未设置主动调节机制的常规装置中,连接在接收线圈上的LED灯泡的亮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弱;而新系统中,即使接收器离开发射源有3英尺远,灯的亮度仍保持不变。

实验尽管很成功,但该团队认为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他们对现成的通用放大器的效率并不满意,只有10%,若换成特殊设计的放大器,效率值有望提高到90%以上

他们还在努力提升无线传输的功率、传输距离以及传输的效率。毕竟一个LED灯泡只有几毫瓦,而给电动汽车充电则高达几十千瓦。目前,科研人员已对该新技术申请了专利保护。

同时,他们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可谓充满期待。参与该项目的电气工程师Shanhui Fan表示:除了能给车辆以及个人设备如手机充电以外,这项新技术甚至可以应用到植入式医疗装置、机器人领域,助其释放无限可能

编后语:

化石燃料不断减少、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纯电力驱动的汽车将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必然方向。而无线充电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为电动汽车的普及铺平了道路。无线充电技术所特有的高空间利用率、高适用性、高充电效率等特点,注定其成为当前方兴未艾的自动驾驶、智能汽车等趋势的最佳配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移动式无线充电,彻底解除了电线对车的束缚,人们不再需要将车停到车库或充电桩旁,而是在路上一边驾驶一边充电,仅需要建一条地面或地面以下埋入线圈的公路。这种公路还可以加入其他功能,如定位、信息采集、交通管理以及与汽车进行交互,成为智慧公路系统,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否认,该技术还面临诸多考验,例如公众关注的辐射安全、投资方注目的建设成本与收益、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统一等等,甚至是新兴电池与快速充电技术的挑战。可以说,前面的路还很漫长,但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与科研人员一样怀一颗憧憬的心,万一提前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