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

政事堂

关注
108粉丝
0关注
233被推荐
IP属地:辽宁

网易号优质内容创作者

1枚勋章

另一个维度看世界

  • 这个世界的深处,是由产业集团和金融集团轮流掌控的。
    过去拜登政府的四年,是全球金融集团获胜并执政的四年,他们通过美国政府无节制的向金融池子内注水,使得这四年里,全球金融资产泡沫激增。 甚至回顾这四年,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投资,其增值的逻辑都是跟金融地产高度一致,就看position(位置),距离(美国)中央金融区越近,增值幅度越大。 只要你是个有钱人,投资或者生意是以美元计价,在这四年里,无论个人水平如何,基本都能享受到了这一波金融泡沫的红利,资产价格水涨船高。 放到国家层面也是如此,在这四年只要跟美国紧密合作,无论国家的基本面有多烂,也会被无尽的美元把全国上下都催成个虚胖子。 布林肯携手沙利文在这四年里大杀四方的底气,便是来源于这无尽的金元攻势。 同样,这四年中,我们前后两个“两年”之间,那难以令人接受的巨大温差,便主要来源于此。 国内持有全球资产的资产阶级,与靠打工赚钱的中产阶级之间的巨大温差,也主要来源于此。 如今,特朗普取得了胜利,意味着产业集团卷土重来。 权力向全球金融端倾斜利益的时代结束了。 用中国人熟悉的话来说,金融要转而为实体经济服务,特朗普让马斯克来对全球金融集团进行长牙带角有棱有刺的DOGE式的监管。 美国他有奶就是娘的时代,也结束了。 随着金元攻势的终结,美国全球统治力会急速的衰竭,过去四年基于利益依附于美国的各股政治力量,都会重新调整自己的考量。 而拜登时代制造的巨大泡沫,以及泡沫的成瘾性,也会促使他们对任何能接替美国印钞的国家形成巨大的依赖与饥渴。 哪怕我们没有主观意愿,也会有不少墙头草像狗皮膏药般重新聚集在我们的身边。 同时结束的,还有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以及依附于产业资本的中产阶级的掠夺。 对于全球靠勤劳工作赚钱的中产阶级来说,看着金融发横财而自己苦逼的日子,终于要熬到头了,当年的996+高奖金+高期权的时代又要重新回来。 反正都是要发钱,统治阶级也要基于阶级利益。 全球金融集团更愿意给自家的金融民工发钱,全球产业集团更愿意给产业技术人员发钱。 同时,资本的溢价,也不再紧随金融中心,向带动更多资本溢价的领域汇聚,而是转向生产中心,向能够带动更多生产力爆发的领域汇聚。 也就是说,拜登四年的很多错误的价值观,以及错误价值观引发的错误估值,也会被时间慢慢“修复”。 这个时候,全球资产价格的标尺,就不是看含金量,而是重回我们多年前曾经奉为圭臬的含科量。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大国与产业路线都会因此而调整,重塑利益的分配机制。 以未来几乎明牌的AI为例: 拜登时代的方向,偏微软研究室成果的数字化可视方式,如网站、APP、软件,某些依附于网络的“赛博BigBro”,将是人工智能的主要载体, 特朗普时代的方向,偏特斯拉工厂流水线上生产的硬件实体,如智能汽车、机器人、无人机,储能站,卫星,每一个实体单元,都将成为人工智能的独立宿主。 路线冲突的本质,还是金融集团(大政府)与产业集团(小政府),在利益分配层面的无解分歧。
    全球消息圈
  • 未来几年的逻辑,都变了

    21小时前
    3跟贴
    图片
  • 茅台,又又又落马了一个董事长

    2025-01-03
    图片
  • 特朗普的新年贺礼

    2025-01-02
    图片
  • 最近,比亚迪在巴西的工厂被西方媒体黑得很惨,消息传回国内,很多打工人也心有戚戚。
    比亚迪的对错,政事堂不参与评论,也无意搞论战,但是有一点要说的是,未来四年甚至更久,类似的海外舆情,还会不断的发生,甚至会越来越多。 道理其实很简单。 我们高中课本都学过,上一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掌握着蒸汽机技术的英属东印度公司,就是跟这一轮的比亚迪一样,用超越时代的生产力向落后国家输出过剩产能,也引发了大量的冲突。 普通的国际贸易,是各国根据自身的优劣势,进行互补式的贸易,是可以短期内共赢的。 可一旦进入百年未有大变局的生产力变革年代,率先升级的发达国家企业,无论是对本国还是对他国,无论是出口还是本地建厂,都会全面摧毁当地原有的产业链,造成大量的失业与产业萧条。 而更为重要的是,对经济基础的颠覆式洗牌,也会刺痛上层建筑,引发统治阶级的反击。 我们高中课本中学习的两次鸦片战争,教的其实很隐晦,实际上,鸦片不过是八旗勋贵们政治正确下的托词,是用来团结广大群众的舆论武器,真正引发战争的原因,是大英廉价的纺织品将大清的手工业冲击破产,动了八旗勋贵持有的江宁制造、苏州织造等的印钞机。 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这些勋贵&商人&地主的综合体,大肆宣扬东印度公司的罪恶,推动清廷不计后果对大英开战,甚至还有他们支持的各路民团跟英军死磕的英勇事迹。 同样,如今新能源龙头的比亚迪在海外出口和建厂,也在洗牌式的重塑当地的原材料、产业链与物流网,这些动作也同样碰触了当地旧贵族的利益,所以他们也需要挑逗民众搞一场巴西版的鸦片战争,来驱逐中国“东印度公司”对巴西的经济入侵。 抵抗比亚迪的入侵,需要底层民众的支持,巴西勋贵们就要说他们能够听懂和共情的话,就需要搞出类似血汗工厂的事件,因此,从舆论的角度,比亚迪如两百年前的东印度公司,形象上都成为了“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肮脏东西的资本家”。 甚至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当年苹果刚入华时,媒体宣扬的富士康X连跳,特斯拉入华时,媒体宣扬的新能源汽车自燃,跟巴西宣扬比亚迪血汗工厂一样,大家都需要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只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一直处于追赶的位置,保护自家产业久了,还没太习惯自家有新时代“东印度公司”的存在。 其实看看海外对中国企业的态度就能发现,随着近年来中国不断的押注科技赛道,无论是通讯行业的华为,数据媒体领域的tiktok,还是新能源领域的比亚迪,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向海外搞产业链洗牌式的“入侵”。 对照历史,这些走过之路不长草”的超级企业,本质就是本次生产力大变革的新时代“中国东印度公司”,自然就会遭遇丑化和污名化。 但是与当年的大英帝国不同,中国政府跟这些新时代公司,并没有像当年大英跟东印度公司那样,建立非常紧密的政商关系,通过军事、外交、经贸等手段,辅助这些企业进行海外扩张,甚至武力协助打开国门。 导致了这些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时挨揍了,只能更多依靠商业力量应对政治力量的打击。 所以呢,政事堂觉得对于这类事件,没必要跟着外媒舆论将其一棒子打死,也没必要搞对立和激化矛盾。 随着今年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已经率先加速“升本”了,未来无论是硬件层面的无人机、自驾车、机器人、机器狗,还是依附于此之上的各类人工智能软件,各行各业的“新质比亚迪”只会越来越多,即将面对的外部冲突也会越来越复杂。 我们要做的,是面对批评,改正错误,并有礼有节的把问题和误会解释清楚,树立一个个正面的典型,把朋友做的多多,并不断推动更多的中国新质企业扩大规模、提升就业率与劳工薪酬。 历史无数次的证明了,每一轮全球产业升级,都要有大批人沦为代价,惨遭出清,我们要做的,是把改革的阵痛,尽力减到最轻。
  • 比亚迪,惹了谁?

    2025-01-02
    117跟贴
    图片
  • 随着特朗普2024再次赢得大选,他和他的团队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提前争夺拜登的任期,会晤各国领导人,推动外交与政策落地,开启特朗普2.0的治国理政。
    但是我们中国人可能会很奇怪,大家屏气凝神准备应对的特朗普2.0关税迟迟没有提出,特朗普却把他的大棒挥向了加拿大、巴拿马和格陵兰,建议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个省,要求收回巴拿马运河,要求收购格陵兰岛。 特朗普次子埃里克·特朗普在社交媒体“X”上分享了一张梗图:特朗普正看着手机上的购物软件,似乎在想该买下哪件商品,而购物车中的正是加拿大、格陵兰岛和巴拿马运河。埃里克还配文:“我们回来了! 一时之间会让很多人产生错觉,这个生意人似乎变成了个战争贩子,突然对领土有了非常大的渴望与诉求。 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下这个问题,特朗普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变化。 这事儿吧,拿出地图来看,就会非常清晰。 加拿大、巴拿马、格陵兰,都是美国的美洲邻居,在军事安全、经济贸易上都极度仰仗于美国,而且,其他的列强在这几个国家,也都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很难对美国的动作进行干涉。 政事堂判断,特朗普这人对领土是没啥兴趣,装作有兴趣,是为了迫使这三个国家进行让步,本质上还是商人逻辑层面的漫天喊价落地还钱。 要求加拿大进口、巴拿马降运费、格陵兰给矿业许可。 此次选他们三个,则是在挑最软的软柿子来捏,他们自身力量薄弱,又没有大国愿意干涉,只能捏着鼻子接受特朗普的诉求。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特朗普1.0的三板斧: 1、用经济压力(关税)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2、用军事压力(航母)来解决朝鲜与美日韩的敌对关系, 3、用政治压力(安全)来结束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敌对关系。 特朗普1.0的想象很美好,但现实却很残酷。 一方面,是外部,特朗普1.0的三板斧不仅全都砍向了核武地区,这些地区普遍都有跟美国博弈的手牌。而且,有大量的列强在地区拥有利益,国家内部也有很复杂的既得利益集团,很多时候特朗普自以为跟对手老板谈好了,却根本没摸清反对力量是谁,导致根本不可能短期内出结果。 另一方面,是美国内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特朗普在经济、军事、政治三个领域进行全面施压的结果,就是美国在经济(贸易战对抗)、军事(东北亚格局洗牌)、政治(安全与能源游说集团)三大领域全部遭遇强大的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的直接结果,就是特朗普团队分裂,他和他的支持者大量翻脸。 由于特朗普1.0的三板斧都去啃硬骨头了,而很多软骨头就趁势跟风对美强硬,导致特朗普政府中期选举之前没有掠夺到足够的收益,来喂养内部的利益集团,把朋友做的多多,又全面得罪了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把很多共和党的支持者推向了民主党。 结果呢,就是2018年中期选举的时候,丢了众议院和4个州长,成了坡脚鸭,2020年大选的时候在一众共和党元老的倒戈下输给了拜登。 历经千辛万苦和众叛亲离,如今特朗普2.0归来,他一定会汲取上一次的教训,不会把造声势的三板斧往石头上死磕,而是选择三个软柿子来捏。 在美国基于实力地位出发的碾压级威胁面前,加拿大、巴拿马、格陵兰,没有任何选择,只能够妥协让步,让特朗普开局先来个3:0。 这样,特朗普不仅能够通过降低巴拿马运河的运费、扩大对加拿大出口、获得格陵兰的矿产开采权的方式,喂饱支持自己上台的既得利益集团,又可以携三连胜的样板,继续逼迫其他国家对其进行妥协,用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扩大其利益征服的版图。 这跟当年赵匡胤在统一战争中面对的选择题一样,是选择先难后易,还是先易后难。 不同于特朗普1.0选择先难后易,特朗普2.0选择了跟赵匡胤当年一样的思路,先易后难,从南方富庶弱国入手,先把自己吃饱,然后再全力北伐。 这个时候,难题交给了赵匡胤的北方对手,是否会在南征的时候干涉或出手.......
    全球消息圈
  • 特朗普的三板斧

    2024-12-30
    3跟贴
    图片
  • 何谓神级的Timing点

    2024-12-30
    图片
  • 国家发钱的模式,决定了谁才是风口上的猪。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 文件虽小,意义很大,简而言之: 一方面,《意见》把专项债的审批权从国家,下放至省一级, 一方面,《意见》突破了专项债还款的资金限制,允许地方自行调配资金。 为了理解大家方便,说的夸张点,在现在的低利率下,地方政府只要有足够的财政还款能力,自己想借多少专项债,就可以借多少来花。 对照刚刚人大立法通过,明年开始执行的增值税法,这个中国第一大税种,几乎决定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各省能够发行的专项债的规模。 也就是说,发债这个问题,将从过去中央主导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地方经济实力决定的“市场经济模式”,财政收入越强的经济体,举债能力越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就越强。 关于中国的债券,有几个重要的时间点,我们需要了解一下。 1949年,为了保障解放战争的进行和工业化进程,我们曾短暂的发行了国家公债,并向苏联大力举债,凭借着资本的海量注入,中国迎来了近10年的高速发展期,完成了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迈进。 1958年,受“左”的思想影响,我们全盘否定了债务逻辑,不仅不再发行债券,还提前并自豪的还清了所有的外债与内债,直至改革开放前,我们一度骄傲的宣城自己既无外债又无内债。 1979年,伴随着改革开放,中日建交,日本以ODA借债的方式向中国支付战争赔款,同年,中美建交,中国开始逐步在国际市场发行债券,用于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海量的债务一度导致了经济过热与通胀的“价格闯关”。 1997年,面对东南亚金融风暴,江主席访美,中国在海外市场大规模募集美元,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海量的债务不仅帮助中国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还为接下来进入WTO后的中国制造行销全球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后续2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 2008年,面对美国次贷危机,我们的动作不仅仅有中央军的四万亿,中央破例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财政部允许地方政府发行组建融资平台公司筹措资金,在债务驱动下,中国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2014年,面对房地产库存与全球经济下行,伴随着新预算法,中央政府破例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允许国开行搞货币化棚改,很快,30万亿的专项债与千万套级的棚改带动中国经济触底反弹,也迎来了移动互联网经济。 我们吃瓜群众很容易误把资本市场视为中国政府拯救经济的手段,实际上中国每一次经济刺激,每一次的产业升级,都是政府通过背负巨大债务为手段所驱动。 所谓资本市场的涨跌,只不过是债务驱动的表现结果而已,随着2023年疫情结束,国家大力收紧地方债务与PPP等债务驱动,才是大家感受到寒冬的最直接原因。 而本次《意见》的出台,不仅标志着中国从债务收紧转向债务宽松,也彻底改变了政府投资的逻辑,过去专项债要求项目本身融资收益平衡,此次变成了省级收入平衡。 这也就意味着,部分财政富裕的省级政府,只要不碰“负面清单”上的面子工程,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把专项债投资于没有盈利能力的“高质量”基建领域,只要未来诞生的“新质生产力”能带来税收就可以。 也就是中国将在未来三至五年,对以下的基建开启“新四万亿”的投资: 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商业航天、北斗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算力设备及辅助设备基础设施,高速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安全性、智能化改造,以及卫生健康、养老托育、省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跟08、15两次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计划”发债模式不同,前两次发钱的更侧重落后地区,而本次的专项债驱动看的是各省财税能力,发达地区的举债能力会激增,会导致我们的温感进一步扩大。 而且,本次《意见》实施的试点地区,也就是以下这些能够挑大梁的经济大省: 一、省份 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含宁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厦门市)、山东省(含青岛市)、湖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四川省。 二、承担国家重大战略地区 河北雄安新区。
    社会话题讨论圈
  • 新一轮的债务驱动

    2024-12-27
    9跟贴
    图片
  • 1971年7月15日上午,日本时任首相佐藤荣作刚开完内阁会议,他的秘书就把一份备忘录送到他的面前。
    佐藤看完备忘录,又看了看手表,骤然神色大变,上面显示,三分钟后,中美将发布联合公告,美国总统尼克松将于明年5月以前访华。 该项事宜,由六天前取道西贡、曼谷、新德里和拉瓦尔品第前,秘密访华的基辛格敲定。 对于这次秘密访问,日方事先并非没有觉察,时任日本外务省中国课科长就给日本驻巴大使发电,要求他们密切关注基辛格的动向,但最终还是被信誓旦旦的美方所欺骗了。 当然,被骗的不止有日本人,美国人连自己的国务卿也骗,罗杰斯也只不过比佐藤早知道几个小时而已。 对于事先不知情的日本政府来说,这则新闻宛如惊天霹雷,因为佐藤上台一直声称要推动中日建交,以满足日本选民的要求,但是1964年上台后,却违背了竞选纲领,在美国的压力下成为了反华的马前卒。 在过去数年,每一次佐藤去美国时,都会得到美国总统对华政策协调一致的保证,尤其是尼克松是以反华斗士形象上台,国务卿罗杰斯更是著名的反华派。 凭借美国的承诺,佐藤也说服了他的日本同僚们追随美国的步伐,保持对华强硬的政策。 此次基辛格若是推动中美领导人如约会面,意味着美国欺骗了日本,让日本成为了美国对华外交博弈的筹码,也意味着美国抛弃了佐藤,在巨大的经济与政治利益面前,日本选民必然尽快的换上一个能够获得中国认可的新政府。 佐藤不得不调整对华外交态度,表示愿意推动中日破冰,但这些都已经来不及了。 1972年2月21日,“改头换面”的尼克松抵达中国,通过实况卫星电视向全世界转播这个影响20世纪最大的实践之一。 美国总统尼克松微笑着听着义勇军进行曲,而坐在电视机前的佐藤面如死灰,他知道,自己政治生命开启了倒计时,不得不随后主动辞职,让出了自民党总裁和日本首相之职,强横一时的佐藤派也不得不接受改组。 当时日本政坛只剩下两派,一派主张主张抢在美国前面与中国恢复关系,一个是紧随美国之后再动。最终的日本首相争夺战,变成了两个“亲华派”之间的争夺,田中角荣战胜了福田纠夫。 而田中派上台的第一次内阁会议,田中角荣就公开宣布,要加快与中国邦交正常化,大平正芳更是在内部表示,在某个必要时刻,自己或首相将访华。 最终,两个月后,一场破冰之旅如约而成,伴随美国释放对华缓和的信号,中日之间也迅速恢复了冰冻已久的外交关系,田中角荣来到北京,承诺通过ODA投资的方式向中国人民赔罪。 看看最近一系列的隔空喊话与官媒态度的集体U转,如马克吐温所言,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会踩着相似的韵脚。
    全球消息圈
  • 中日破冰的那点事儿

    2024-12-27
    图片
  • 财政部网站,12月23至24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按照惯例,一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召开,落实部署工作会议的精神,部署下一年的全国财政工作。 不同于西方国家多为大市场,中国的大政府模式,以及每年30万亿级的财政开支,往往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底色和温度。 今年的财政工作,有三个非常显著的工作亮点: 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 二是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 五是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2024年的财政赤字率是GDP的3%,特别国债规模为1万亿,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超10万亿。 根据今天的用词力度表述,政事堂推测,2025年赤字率将大概率提升至4%左右(增1.5万亿),特别国债规模为3万亿左右(增2万亿),转移支付超11万亿(增1万亿)。 增强地方财力,可能是下放消费税和国家队的收土储等行为,预计也能有1万亿左右的规模。 虽然大家已经对数字有些麻木了,但这一轮财政的确出现了U型转弯,开始从财政过紧日子,转向财政大放水了。 这大概就是两个月前的那场财政部发布会上,犹豫“说不说”的内容了。 从比例的角度来看,2025“财政放水”的重心,应该是3万亿的特别国债。 按照2024年1万亿特别国债中70%用于“两重”,30%用于“两新”,2025的两重两新预计比例不会改变,推测政府将通过投资与消费的7:3配比,扩大0.2-0.5倍,用不低于1.2万亿,不超过1.5万亿的资金,用来恢复与提振经济。 其次,应该是“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预计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低空产业、先进半导体等“新质”领域,国家用投资与补贴推动行业前进,这些都是未来中美博弈的主战场。估计至少一万亿以上的规模,如果出现特朗普制裁,可能还会继续加码。 剩下的,估计是零零散散的涨工资、三保、政府采购以及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大河有水小河满,公务员开支和一些基础项目解决后,很多地区的经济运转也会得以恢复。 最后,对比过去五年的全国财政会议,会发现几个显著的变化: 一、国务院在财政工作中的决策职责在二十大后持续加重。 2020: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要求, 2021: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要求, 2022: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要求, 2023:传达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要求, 2024: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二、长期持续不断强调的“紧日子”,突然消失了。 2020:五是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把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作为长期方针政策......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全面落实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 2021: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有效性......五是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节俭办一切事业。 2022: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2023: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提质增效,主要是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强化政策协同六个方面下功夫......要厉行节约树牢过紧日子理念,健全过紧日子制度,严格过紧日子执行,强化过紧日子监督。 2024:不再提“紧日子”了。 三、财政政策,从追求效率,转向追求力量,几十年来首次出现“更加”积极。 2020: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2021: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2022: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 2023: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2024: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 将这三年串联起来,就会发现,从2025年开始,换房本后的财政终于不用过苦日子了,款项也终于不用只盯着重点领域和搞平衡了,广大吃财政饭的群体,在财政放水面前,苦日子终于快熬到头了.......
    社会话题讨论圈
  •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放水的三支箭

    2024-12-27
    图片
  • 纵观中国的改革史,有一个很奇特的惯例,负责替君主变法并成功完成变法的人,往往都“外国人”。
    这一点,在改革最为猛烈的春秋战国尤为显著。 替嬴姓的秦孝公变法的商鞅,姬姓,是卫国王族, 替姬姓的吴王阖闾变法的伍子胥,芈姓,是楚国王族, 替芈姓楚国变法的吴起,姜姓,是齐国人,(一说卫国人) 替姬姓燕国变法的乐毅,子姓,是宋国人。 替姬姓韩国变法的申不害,则是郑国人。 替魏文侯变法的李悝,籍贯不可考,但魏国的国姓是姬,而李悝嬴姓,嬴是秦国和赵国的国姓, 替齐桓公变法的管仲,籍贯是安徽的颍上,齐国的国姓是姜,而管仲姬姓,姬是鲁国的国姓,(管仲最初支持的公子纠,母亲是鲁国人) 纵观春秋战国,几乎所有成功的改革,都是外国人主导的...... 原因并不复杂,改革毕竟不是玩游戏,负责推动改革的君主也是人,他也要担心改革的反噬。 面对庞大的旧利益集团,为确保改革的成功,君主对于改革者,必须要赋予其巨大的权力,可权力同样也是一柄双刃剑,改革者可以将改革之刃挥向旧利益集团,也同样可以将之挥向君主本人。 譬如齐王将改革的权力交于田氏后,便出现了田氏代齐,老田家直接换了老姜家的房本。 而有了这个前车之鉴,齐国的老田家也对改革踟蹰不前,孟尝君(狡兔三窟)、田忌(赛马)、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些齐国权臣推动的改革,最终都在猜忌之中半途而废,使得春秋第一个称霸的齐国,在战国后期毫无存在感。 因此随着秦灭六国,实现了华夏大一统,没有了海量的“外国人”之后,中国也陷入到了一个改革的悖论当中。 如果君主不赋予改革者足够的权力,那么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而一旦君主赋予改革者足够的权力,这个人就会必然会效仿王莽、曹操、司马懿来篡权。 因此,中华大地上的改革君主,都在竭尽全力的寻找那些没有继承权的群体,为自己的改革破除阻力和保驾护航。 譬如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中有匈奴王子金日磾,给蒙古帝国制定统治规则的是契丹人耶律楚材,给明成祖管理庞大海军的是穆斯林太监郑和,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主力是鲜卑人尉迟敬德和库莫奚人屈突通,神龙政变和景龙政变主力是靺鞨人李多祚...... 唐玄宗甚至为了对抗庞大的关陇集团,不计后果不惜代价的在河北提拔突厥人安禄山,委其以三镇节度使。 所以了解政治的底层逻辑后,就会明白,近期流传的特朗普不信任马斯克,未来有可能会是个“藉口”,但短期内纯属无稽之谈。 不同于致力于竞选美国总统的蓬佩奥、德桑蒂斯,随时等着上位的“太子”万斯,对于致力于推动改革肃清政治对手的特朗普来说,他团队目前只有一个没有继承权,能够让美玄宗放心的安禄山, 那就是在南非出生的马斯克.....
    热点事件讨论组
  • 改革,要靠“外国人”

    2024-12-24
    图片
  • 开打“电老虎”!

    2024-12-23
    13跟贴
    图片
  • 2007年,姜文为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寻求配乐,拿了一堆古典音乐,找到了久石让,告诉这位享誉全球的配乐大师,就要这个风格的。
    久石让很惊讶,说,这都是莫扎特的啊,姜文说,你就写的比他稍好一点就行,结果直接把久石让气得出去抽烟了。 抽完烟回来,久石让看着一脸无辜的姜文说,你这是在挖苦我,我怎么可能比莫扎特的作品好,结果姜文来了句,那稍微差一点,能不能行?又把久石让再次气得出去抽烟。 但耐不住姜文的软磨硬泡,以及内心深处想挑战莫扎特的雄心,久石让还是答应了姜文,但创作过程中,久石让也被高要求的姜文逼得几度崩溃,甚至把烟台甩在他心爱的钢琴之上。 最后,千锤百炼的音乐《太阳照常升起》出炉,气势磅礴到令姜文惊呼,真的是比莫扎特好一点。 而这首“赛穆扎”的音乐最终也再次成为了神剧《让子弹飞》中主题曲,电影的精神导师莫扎特,也通过一个老式唱机在电影中时光客串了一把。 而说起莫扎特,就不得不提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首演于1786年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 十年前的1776,瓦特发明和改良了蒸汽机,为人类带来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与近代历史上的首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正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揭露和讽刺了思想守旧的封建贵族,歌颂了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在一连串的冲突与误会中,主角费加罗巧妙的战胜了“欧洲版黄老爷”的伯爵,赢得了爱情。 当然,这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讽刺,以及对贵族丑陋面容的揭露,以及鼓励年轻人的挑战行为,并不受封建贵族的喜欢,虽然这部剧私下好评如潮,但贵族们仍对这部剧进行封杀,导致其多次面临被禁的危机。 但最终,在欧洲知识分子们的支持与抗争下,这部剧被保了下来,姜文的精神偶像莫扎特也进行了一定的妥协,将部分敏感内容掩盖于一些欢乐桥段后,《费加罗的婚礼》得以公开演出。 而随着歌剧被搬上舞台并得以广泛的传播,莫扎特和他的《费加罗的婚礼》也成为了欧洲打破封建思想,加速奔向工业革命的背景音乐。 以至于“费加罗”也成为了一种欧洲精神,“革命老区”法国最古老、发行了最大的报纸,便是以《费加罗报》命名。 在中国人民以血肉长城抵抗日寇时,该报也是为数不多敢于顶住巨大的政府压力,帮中国揭露日寇侵略铁蹄的媒体之一。介于双方的传统友谊,在2014年国事访问法国时,我们题为《特殊的朋友 共赢的伙伴》的署名文章,便是发在《费加罗报》之上。 而《费加罗报》的座右铭,正取自于《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一段经典台词:“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Sans la liberté de blamer, il n'est point d'éloge flatteur)
    热点事件讨论组
  •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2024-12-23
    11跟贴
    图片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