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历史的伊美尔

热爱历史的伊美尔

网易号

关注
39粉丝
0关注
1169被推荐
IP属地:山东

6枚勋章

分享历史故事,让你收获智慧。

  • 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16岁的小战士唐章洪,突然尿急,情急之下,他对着身旁的迫击炮撒了一泡尿。令人震惊的是,这泡尿竟然影响了战局——几百名敌军被他的炮火击中。唐章洪被志愿军总部记下了特等功一次。
    唐章洪是志愿军炮兵,属于15军45师135团。 他入伍时才16岁,是炮兵里年纪小的。 1951年4月,他成为志愿军的一员。 初到朝鲜战场,他面临了很多挑战。 晚上行军是常态,但很多战士有夜盲症。 月亮黄黄的,地上看似平坦,其实有深沟。 战士们晚上看不清,经常掉进沟里。 当时治疗夜盲症的药根本没有,得自己想办法。 有一天,战士们发现喝松树叶煮的水能改善夜盲症。 大家试了这个方法,坚持一段时间后,夜盲症真的好了很多。 夜盲症问题解决了,唐章洪就能更专心地投入炮兵训练了。 训练时,唐章洪因自身优势,深受战士们喜欢。 炮兵连里,唐章洪年纪虽小,却深受大家喜欢。 当时,很多战士没念过书,对炮击术语很头疼。 但唐章洪不同,他记性好,有文化基础,学东西特别快。 别人觉得难的东西,他一点就通,一学就会。 战士们有不懂的,都爱问他,而他也非常有耐心教大家。 在他看来,教别人的同时,自己的技能也会有所提升。 因为,教战友的同时,唐章洪也复习巩固了知识。 炮兵连长常对唐章洪说,志愿军的炮弹很珍贵。 一发炮弹,相当于一个中农一年的生活费。 所以,他要求唐章洪他们,打炮要准、要稳、要狠。 唐章洪把连长的话记在了心里。 他学得快,又勤奋,不到一个月,很快学会了怎么打炮。 而且,他打炮的精度还特别高,这让他后来成了“冷炮王”。 1952年秋天,唐章洪在朝鲜北部山区的上甘岭参加了一场激烈的战役。 那天下午,他突然听到远方传来巨大的爆炸声,紧接着看到火光冲天。“不好,敌人打过来了!” 他大喊一声,然后转身跑向防空洞。 防空洞里的战友们还在睡觉,唐章洪急忙叫醒他们:“快醒醒,敌人攻过来了,咱们得赶紧准备迎战!”战友们一听,立刻清醒过来,迅速拿起武器。 唐章洪跑回自己的战斗位置,只见敌人的炮火非常猛烈,像下雨一样落在阵地上。“大家小心,别被炮弹打中了!”他大声提醒战友们。 他想联系其他战友一起战斗,但发现通讯设备已经坏了。他只能大声呼喊:“兄弟们,坚持住,别放弃!咱们一起打败敌人!” 敌人的炮弹不停地落下来,声音震耳欲聋。唐章洪的耳朵都被震得嗡嗡作响,但他仍然坚持战斗。 这只是上甘岭战役的第一天,但战况已经非常惨烈了。许多战友都牺牲了,唐章洪感到非常难过和愤怒。他咬紧牙关,发誓一定要为战友们报仇。 后来听说,敌人那天发射了整整三十万发炮弹。 在那场战斗中,唐章洪和他的迫击炮连对美军展开了猛烈攻击。 “装炮弹,发射!”唐章洪一边喊,一边不停地操作。两个多小时里,他发射了两百多发炮弹,真是厉害极了。 步兵连长跑过来,对他说:“好样的,唐章洪!你们的炮弹打得真准,敌人被你们打退了!” 唐章洪笑了笑:“只要还有炮弹,我就继续打。” 但美军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开始反击。突然,一枚美军炮弹在唐章洪附近爆炸,把他和迫击炮都埋了起来。 战友们吓坏了,赶紧跑过去挖他。过了一会儿,他们把唐章洪挖了出来。只见他满脸是血,但还清醒着。 “我没事。”唐章洪说着,想要站起来。但战友们看到他的手和胳膊被炮弹烫伤了,血流不止,都非常担心。 战友们为他包扎伤口,劝他休息。但唐章洪坚决地说:“不,我还能打!” 说完,他重新扛起迫击炮,继续向美军开炮。 在那场激烈的战斗中,唐章洪使用的迫击炮给他制造了新的难题。 原来,由于他不停地发射炮弹,手被烫得厉害。 而且炮筒也热得吓人,再不降温就危险了。 他赶紧用水壶浇水给炮筒降温,可水一会儿就没了。 情急之下,他想了个绝招:用尿来给炮筒降温! 他招呼战友们,一个个排队来尿,就这样给炮筒降了温。 这办法还真管用!炮筒不热了,唐章洪继续开炮打敌人。 敌人攻了好多次,都被他打退了。 战斗从半夜一直打到第二天中午,唐章洪一直坚守阵地。 敌人甚至出动了轰炸机,但他毫不畏惧,继续开炮。 最后,他打完了所有炮弹,自己也受了重伤,但他没放弃。 战后一统计,他单单一架迫击炮就发射了八千多发炮弹,打死了四百多敌人! 大家都叫他“神炮手”,还给他颁发了“特等功臣”奖章。 打完仗,他跟着部队去了东海岸的元山港。 在那里,他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1953年7月1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过,战争也让他留下了不少伤痛,经常头疼、失眠,脸还会抽筋。 但他从来不说苦,还一直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 后来,他把所有的奖章都捐给了军史馆和博物馆。 他说,这些荣誉都是大家共同奋斗的结果,不应该只属于他一个人。
    煮酒论史
  • 1949年,范纪曼被捕了。没过多久,他就被法院判了死刑。行刑的前一天晚上,他突然对看守说他肚子疼,要上厕所。看守听了,就对他说:“快点去,别耽误太久!”
    范纪曼,四川人,1906年出生。 20岁时,他考进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在校期间,他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 他对此深感兴趣,毕业后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接着,他接到任务,要潜入国民党内部收集情报。 他才华横溢,精通日语、俄语和德语,国民党对他颇为信任。 1932年,他成功打入国民党,并被重用为情报站站长。 他多次通过电报、纸条传递情报给我党,减少了八路军的伤亡。 但他的举动也让自己陷入了巨大的危险。 国民党前线老打败仗,内部就开始怀疑有内鬼了。 毕竟,国民党搞内斗很在行。 大家都看过电影《风声》吧,那里面国民党的审讯手段特别吓人。但现实里,他们更狠。 “快说,你背后的主子是谁?”审讯室里,拷打声、惨叫声一个接一个。 没多久,他们就盯上了我党的线人沈寒涛,还把他抓了。 “沈寒涛,你和范纪曼是什么交情?”审讯官直勾勾地盯着他问。 沈寒涛和范纪曼走得近,国民党就注意到了范纪曼。上级赶紧告诉范纪曼:“快跑,沈寒涛可能顶不住了。” 但范纪曼拒绝了:“我不能走,现在正是关键时候,我得留下。” 他觉得沈寒涛是好人,不会轻易背叛。他心想:“沈寒涛那么厉害,肯定能撑住。” 但他想错了。沈寒涛最后还是叛变了。 范纪曼本以为沈寒涛是靠得住的,哪知道他已经叛变了。 这一变故,潜伏在上海的其他地下党员还蒙在鼓里,毫不知情。 正因为此,王方才能够轻而易举地逮捕了范纪曼。 被捕后,范纪曼被关进了军统的秘密监狱,敌人马上就对他用刑。 他们想让范纪曼说出情报,可范纪曼就是不说。 任凭敌人如何拷打,他都紧咬牙关,没有透露半点机密。 面对范纪曼的坚贞不屈,敌人无计可施,愤怒之下决定对他执行死刑。 1949年4月11日凌晨,监狱里很暗,但范纪曼还是借着一点光,慢慢走向厕所。他边走边想怎么逃出去。 这一个多月来,他观察了监狱的情况,知道了巡逻和换岗的时间。 敌人想尽办法都没能从他那里得到情报。 身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特工,范纪曼深知,此刻的忍耐与智谋,将是他逃出去的关键。 他觉得国民党虽然人多势众,但没信念,迟早会输。他更坚定了不向敌人低头的决心。 以前他为国家收集情报,立了很多功。现在虽然被关起来,但他还是忠于国家和人民。 行刑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范纪曼知道自己得赶紧行动。他不想就这么死了,他还有任务要完成。 于是,在那天凌晨,范纪曼下定了决心,逃出去。 4月11日,范纪曼就要被处死了。 他听到这消息,心里很慌。 因为下令的是毛人凤,他可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的人。 范纪曼知道,这次可能真的在劫难逃了。 但他不想就这么死了。 4月10晚上,看守突然对他好了起来,还给他送了好吃的。 范纪曼明白,这可能是他最后的晚餐了。 于是,他决定想办法逃走。 到了晚上,他假装肚子疼,请求去厕所。 看守看了他一眼,没说什么,带他去了厕所。 “快点儿。”看守在门口等他。 范纪曼心里咯噔一下,但还是硬着头皮进了厕所。 他一进去,就看到了一块破木板。 他觉得这块木板可能是他逃出去的唯一希望了。 可是,这厕所的墙那么厚,他能用这块木板逃出去吗? 但这对机智的范纪曼而言,还是有希望的。 范纪曼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 他小跑几步,猛地踩在木板上,膝盖一弯就往上跳。 右手赶紧抓住墙头,幸好木板很厚实,响声也不大。 双手都抓住墙后,他开始用力往上撑,慢慢把身体举起来。 直到能用下巴顶住墙,看到另一边的情况。 在监狱待了一个多月,身体有些吃不消,加上吃得不好,体力跟不上。 这么一跳一撑,额头就冒汗了,呼吸也急促起来。 但他没停下来,继续手脚并用,蹬着墙往上爬。 双手换着抓,头也使劲往前顶,终于把上半身翻到了墙头上。 然后腰部一用力,抬起右腿勾住墙头,一个翻身就站了上去。 他四下看了看,确定下面没有障碍,也没有会响的东西。 于是一咬牙,跳了下去,就地滚了几圈,然后迅速跑进了夜色里。 就这样,范纪曼凭着一股子勇气和智慧,成功逃出了监狱。监狱的看守,显然没料到他会这么大胆。 范纪曼逃出监狱后,赶紧看了看周围。 咦,押送他的看守怎么不见了? 他想,这看守可能跟他一样,也是地下党吧,不过现在没时间想这些。 他得赶紧躲起来,于是跑进了边上的树林里。 第二天,国民党的人发现范纪曼逃跑,立即展开搜捕。 但此时的国民党已是日薄西山,特务们心思各异,搜捕并不认真。 范纪曼趁此机会,成功逃脱了追捕,顺利联系上了组织。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范纪曼以特工身份公开为党奋斗。 1990年,范纪曼去世,享年84岁。
  • 1957年,老八路徐永卿来到上海出差。没想到在公交车上见到一个熟人,那个人在菜市场提着菜篮子,曾经帮过自己,但都是为了利用他。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发现太及时了。
    那天,徐永卿从福州坐火车来上海,因为水产学院离车站远,所以选择坐公交车。 一上车,他就告诉司机要去水产学院。 他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想好好看看久违的上海。 那天上海刚下过雨,天空灰蒙蒙的,路上湿漉漉的。 行人走得慢,怕水溅到身上。 公交车路过一个热闹的菜市场,大家都在挑菜。 徐永卿突然看到一个像河下谷清的人,心里一惊。 他想着,这人莫非就是河下谷清? 当时,公交车上,徐永卿意外看见了河下谷清,这让他非常吃惊。 他们以前很熟,但徐永卿根本没想到会在这里碰到他。 徐永卿的第一反应就是下车去追他。 于是,他猛然站起身来,焦急地对司机喊道:“师傅,快点停车!我得马上下车!” 车刚一停稳,他就迫不及待地跳了下去,朝菜市场方向奔去。 到了菜市场,他四处张望,口中不停嘀咕:“河下谷清,你到底在哪儿呢?” 找了好几圈,还是一无所获,他不禁有些沮丧:“唉,如果我早点下车,说不定就能找到他了。” 无奈之下,他只得先去水产学院办理领导交代的事情。 办完事情后,他决定去找许世友帮忙,于是他来到许世友的住处。 两人寒暄过后,徐永卿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的来意:“许老,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了一个人,很像我们以前认识的河下谷清。” “什么?河下谷清?”许世友吃惊地问道,“你确定没看错?” “应该没看错,他的样子我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徐永卿肯定地说。 许世友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说:“这事情可大可小,得马上告诉市公安局。” 说完,他立刻拿起电话,将情况反映给了市公安局。很快,市公安局派出了资深侦查员吴一竹前往调查此事。 吴一竹是位身经百战的侦查员,对付潜伏的特务很有一套。这次,他接到这个棘手的任务后,立即收拾行囊前往福州,找徐永卿。 见面后,他问徐永卿:“老徐,把你看到的一切都告诉我,一点细节都不要漏。” 徐永卿点点头,开始回忆:“那家伙,白汗衫、灰裤子,看着挺普通。但手里那个竹篮子,我记得很清楚,里面装的是新鲜的茭白和豆角。” 吴一竹听后,沉思片刻:“看来,他就藏在上海的某个角落,而且离菜市场不会太远。” 他回到上海,立刻召集助手:“你们去监狱、看守所,把所有相关的资料都给我翻出来。我要知道河下谷清的一切。” 接下来的日子,吴一竹几乎天天都守在派出所,眼睛盯着一份份户籍资料。就在这时,一个犯人被带到了他面前。 “你认识河下谷清吗?”吴一竹直截了当地问。 犯人愣了一下,然后吞吞吐吐地说:“我……我以前跟他一起工作过。他老婆是浙江的,是个舞女。” 吴一竹眼睛一亮,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他拍了拍犯人的肩膀:“很好,你的配合对我们很有帮助。”说完,他转身离去,准备展开下一步的行动。 警方开始从732名符合条件的舞女中,挑选出三名嫌疑人进行问讯。 但解放后的上海,已经没有舞女了,女人们都过上了自由的生活。 以前的舞女们,要么换了工作,要么回了老家。 但吴一竹侦探还是找到了732个浙江的舞女资料。 要从这么多人里找到那个特务,真的太难了。 这样会拖慢破案的速度。 也会给那个日本特务更多的逃跑机会。 所以,光靠这个办法抓河下清谷,希望不大。 而且还很花时间。 于是,警察不得不放下这条线索,陷入了困境。 任务眼看就要失败,这时收到了三封群众的举报信,给任务带来了转机。 第一封信是铁路工人樊纯芳写的。他告诉我们,在抗战时他和河下谷清在济南铁路局共事过。 不过自1943年之后,他们就没了联系。但最近,他在上海一家电器修理店看到了河下谷清,对方现在叫“尤志远”。 第二封信来自纺织工人洪志勇。他说河下谷清曾以“大山岗”的名字来找他买织袜机,声称要在济南开厂。 之后,他也在那家电器修理店碰见了河下谷清。 第三封信则是一位印刷工人写的。之前河下谷清曾让他在日本人的印刷厂印“北海币”。 最近在旧货市场,他也看到了尤志远,认出他就是河下谷清。 综合这三封信,我们确定河下谷清现在化名尤志远,在上海旧物市场开了家电器修理店。 吴一竹侦探立刻带了三名警员去旧物市场抓人。他们到了店里,河下谷清果然在,一下子就把他抓住了。 河下谷清被捕后,一直不肯认罪。 警察和他谈了三个多月,他还是老样子。 后来,他听说自己被抓和许世友将军有关。 他以前在济南就经常听到许世友的事迹,很敬畏这个人。 知道自己败在这样的人手里,他心里很复杂,但也很佩服。 于是,河下谷清开始好好改造。 1977年8月,他提前从监狱出来了。 回国后,他努力赚钱,成了亿万富翁。 但不幸的是,他得了尿毒症。 1986年4月,他在东京去世,享年71岁。
  • 1984年,一位战士拉住一名18岁的女兵说:“姐,借我15块钱。”女兵却只给了他10块。谁料,就因为少给的那5块,她竟然做出了一个冲动的举动,结果被部队开除,她更是为这5块钱忏悔了一辈子。
    你能想象吗?就因为五块钱,一个女兵的人生被彻底改变了。这不是什么大数目,但在战场上,这五块钱却引发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件。 1984年,麻栗坡烈士陵园突然响起了枪声。 哒哒哒的声音,打破了陵园的宁静。 人们纷纷看去,只见一个18岁的女兵站在那里。 她手中举着还在冒烟的冲锋枪,脸上满是泪水。 放声大哭,声音撕心裂肺。 之后,这位女兵被取消了三等功。 紧接着,她又被开除了军籍。 最终,她只能复员回家,离开了部队。 这个女兵名叫谢楠,来自贵州六盘水。 她出生在一个三代都是军人的世家。 18岁那年,她选择参军,成为了一名医务兵。 不久后,老山战役爆发。 谢楠随着部队奔赴前线,去抢救伤员。 在那段时间里,她每天都要面对鲜血、伤口、截肢,甚至死亡。 虽然她曾经胆小,但战场的残酷让她变得坚强。 她与生死线上的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其中就包括赵勇。 说起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还得从两人刚认识的时候开始。 那天,17岁的战士赵勇因手臂受伤被紧急送进了医疗站。 谢楠看着他的伤口,安慰说:“别怕,我会帮你处理好的。”她为赵勇消毒,然后用纱布包扎好。 包扎完,她抬头看着赵勇,微笑着问:“小兄弟,看你年纪不大,今年多大了?是哪儿的人啊?” 赵勇有些害羞地低下头,小声回答:“我叫赵勇,今年刚满17岁,是贵州那边的。” 谢楠一听,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哎呀,真是巧啊,我也是贵州的。看来咱们俩还挺有缘分的,以后在战场上可以互相照应了。” 赵勇听后,点点头说:“嗯,谢谢楠姐。” 之后的日子里,两人就像亲姐弟一样无话不谈。赵勇经常找谢楠聊天,向她倾诉自己的心事和烦恼。 有一天,赵勇犹豫着走到谢楠面前,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楠姐,我能不能跟你借点钱?我想买一台收音机。” 谢楠有些疑惑地看着他:“战场上可不是听收音机的时候啊。” 赵勇低下头,急忙解释道:“我知道,但我想寄回家给我爸。他在家很孤单,我想让他解闷。” 谢楠听后,心中一阵感动。她想了想,从口袋里掏出10块钱递给赵勇:“这是我这个月剩下的津贴,你先拿着用。虽然不多,但也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其实,当时谢楠手头正好有15块钱,但想了想,身上留5块钱急用,只拿出10块钱给了赵勇。 “剩下的5块,你自己想办法吧。”谢楠爽快地说。 谁知,赵勇为了攒5块钱给父亲买收音机,伤势没好就奔赴前线。 后来,他牺牲了。 这消息让谢楠无法接受,她总回想那天赵勇借钱的情景。 谢楠责怪自己,为何没把那15块钱全给赵勇。 然后,就发生了开头说的那一幕。 离开部队后,谢楠回到家乡,考上大学,又去了中关村工作,成了女白领。 但她心里一直有个碰不得的角落,就是关于那5块钱。 看到或听到“5块钱”,她都会浑身颤抖。 她常想起赵勇那张年轻的脸,想,如果多给他5块钱,他会不会还活着? 有时在梦中,她会听到赵勇说:“姐,我好冷…” 20年过去了,谢楠始终没忘记赵勇和那段战事的苦难。 谢楠是个重感情的人,她总觉得要为赵勇做点什么。 1998年,谢楠出差到越南,偶遇了曾经的战场上的战友。 这次见面,让她回想起了战场的日子,开始思念牺牲的战友。 她意识到,烈士的家属也在承受痛苦。 于是,她决定要帮助他们。 之后,谢楠开始寻找赵勇的父母,想向他们道歉并请求原谅。 她觉得这是对自己的救赎,也是对赵勇的纪念。 经过努力,她终于找到了赵勇的父母。 面对他们,她的愧疚和自责都变成了对烈士的尊重和维护其名誉的决心。 到了2003年,谢楠放弃了北京的高薪工作,搬到了云南。 她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寻找赵勇的墓。 在昏暗的打火机光下,她小心地找着。 面对许多墓碑,她并不害怕,反而觉得很亲切。 之后,谢楠在附近开了“老兵之家”茶社。 有老兵来祭奠时,她都会陪着。 她也尽力帮助烈士的亲属,希望改善他们的生活。 不过,那家机构因为财务问题关闭了,但谢楠没有放弃。 随后,她又创建了安忠魂基金会,来帮助烈士家属。 谢楠做的事情不张扬,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敬。 她曾被提名为“感动云南的新闻人物”。 但她不喜欢太高调,所以拒绝了公开表彰。 她觉得做这些都是为了纪念那些英勇的烈士,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 凤凰卫视为她做了个节目叫《高山下的花环》,节目里称她为英雄。 但谢楠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躺在麻栗坡的烈士,她只是一名老山女兵。 就因为那五块钱,谢楠背负了一生的愧疚,但也因此走上了帮助烈士家属的道路。 其实,英雄不只是在战场上显身手,也是生活中谢楠这样的人。
    煮酒论史
  • 一名女地下党被捕时,谎称肚子疼去厕所,扔草丛一怀表后躲过一劫
    2024-03-28
  • 农妇运500发子弹给八路,遇8名伪军盘查,掏布包后伪军:您慢走!
    2024-03-27
  • 1953年,一个21岁的朝鲜飞行员,开着米格-15战机,向美国投降。美国奖励他10万美元。朝鲜高层愤怒下令,对他追杀到底,结局很惨!
    这名朝鲜飞行员名叫卢今锡。 当时,他才21岁,但已经是朝鲜空军里的大红人,是个王牌飞行员,部队特别看重他。 那一年,他刚拿到开米格-15战机的资格,这飞机可是苏联空军的顶级货色,也是全球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 能开这玩意的飞行员少之又少,卢今锡就是其中之一,可见他有多厉害。 大家都觉得,卢今锡这小伙子将来肯定是国家的顶梁柱。 可谁也没想到,他居然会做出叛逃这种事儿。到底是为啥呢?为啥这个前途一片光明的年轻人,会走上背叛国家的不归路呢? 这还得从不久前的朝鲜战争说起。 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了。 然而,对于年轻的朝鲜飞行员卢今锡来说,战争的结束并没有带来他期望的安宁。 一天,卢今锡在战机上看到了一张美军散发的传单,上面用醒目的字体写着:“只要投降,就能享受优厚待遇。” 传单下方还特意注明,飞行员驾驶战机投降,将会获得一笔巨额奖金。 卢今锡紧紧握着传单,心中泛起了波澜。他想起了战争中的艰难岁月,想起了家人的期盼和担忧。 看到这些传单后,他心动了。他想,如果投降了,就不用再打仗,还能过上好日子。 在这种情况,他便产生了投奔美国的想法。 这种想法,其实还跟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有关。 他生在朝鲜平安南道的一个地主家。从小,他就有个念头,想着有朝一日能逃到富庶的南方韩国去生活。 说起来,卢今锡家里的条件其实挺不错的。但他就是受了地主思想的影响,总觉得南方那日子,才叫真正的自在、快活。 为了圆这个梦,卢今锡想了个招儿——去当飞行员。他觉得,这样兴许能离梦想更近一步。 于是,他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又是学又是练,最后终于考过了飞行员,还获得了开当时最厉害的米格-15战斗机的资格。 在获得米格-15战机驾驶资格的那一刻,卢今锡心中暗自窃喜:“终于,我的机会来了。” 一天清晨,薄雾弥漫。卢今锡登上战机,与编队一同起飞。 然而,当飞行进入一段平稳的轨迹后,他突然在无线电中说道:“各位,我有个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随即,他猛拉操纵杆,战机急速爬升,然后一个急转弯,朝着南方的天空疾驰而去。 身后的同伴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纷纷呼叫卢今锡的名字,试图询问他的意图。 然而,卢今锡没有回应,只是默默地驾驶着战机,心中充满了决心和期待。 空军指挥中心内,警报声大作。指挥员紧张地盯着雷达屏幕,口中不停地呼喊着命令:“快!快拦截他!不能让他逃走!” 然而,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卢今锡驾驶着战机,巧妙地躲避了拦截,一路向南飞去。 经过漫长的两个小时飞行,卢今锡终于平稳地降落在金浦空军基地。 这架战机降落后,美国宪兵急匆匆地赶到现场,一眼就瞅见那架朝鲜的米格-15战斗机,心里直犯嘀咕:这朝鲜飞机咋会降落在这儿? 随后,卢今锡被请上了吉普车,战斗机也被拖进了机库,进行调查。 经过一番调查,美军情报机构终于搞清楚了:这卢今锡,确实是来投降的。 于是,在不久后的一场发布会上,卢今锡穿着美军制服,大大方方地站了出来。 他说,他要把那架米格-15送给美国,还说自己从小就梦想着当美国公民。 这话传到朝鲜高层的耳朵里,可把他们给气坏了。他们下令要追杀卢今锡,可这哪儿那么容易啊? 美国那边早就把他保护起来了。朝鲜特工们想尽了办法,也没能把他抓回来。 而卢今锡到了美国后,可真是过上了好日子。他把自己知道的所有情报都告诉了美国,结果换来了10万美元的奖金,还有新名字、新工作、新房子,啥都不缺了。 美国还把他当成了英雄来宣传,这可让卢今锡的虚荣心得到了大大的满足。 之后,卢今锡还移民到了美国,并成为了美国公民。 而美国方面很重视他,安排他去好几所大学进一步学习。 他也很努力,最后成为了一家航空公司的高级教授,还在美国结婚生子。 2022年,卢今锡在家里去世,享年90岁。 而在朝鲜,当人们得知卢今锡投奔美国时,都非常生气。朝鲜高层认为他是叛徒,下命令要追杀他。 但美国为了保护卢今锡,采取了很多措施保护了他。 这样一来,朝鲜方面只得将怒火转向了卢今锡的亲朋好友,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追究。 在巨大的压力下,卢今锡的父母最终选择了自行了断生命。 卢今锡虽然在美国过上了新生活,拥有了财富和地位,但他的良心却永远无法安宁。 @人物故事探秘 作为军人,卢今锡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背叛了祖国和人民,这种行为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虽然他在美国过上了好日子,但失去了做人的底线和原则。 他的行为注定会被历史严厉评判,成为一个警示后人的反面教材。 我们应该明白,忠诚和信仰是我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
    煮酒论史
  • 1947年,一名共产党员被押赴刑场途中,在人群中快速扫视,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上。他聚集全身力气,声嘶力竭地大喊:“家里有狗,快回家!”
    1947年的春天,国共两党的内战已经打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在陕西的庆阳地区,国民党军队像发疯的野兽一样,四处“清剿”他们口中的“匪徒”,其实就是抓捕我们的共产党员。好多同志没能逃脱,被他们抓了起来。 陈斌是庆阳县委的副书记,他头脑清楚,办事稳重,大家都很信服他。可是,就在那个春天,他也被国民党军队抓走了。 这个消息像炸雷一样,在中共组织里传开了。所有人都很震惊,很难过。 特别是陈斌的妻子李叶,她听到这个消息后,心如刀绞,整日以泪洗面。 李叶是个聪明敏锐的女人,她一直都知道丈夫陈斌是个小心谨慎的人。所以这次他出事,李叶心里立刻有了数——这很可能是组织里有人背叛了。 这个想法像块石头压在她心头,让她晚上都睡不着觉。她既担心陈斌的安危,又恨透了那个内奸。 所以这个时候,李叶下定决心要亲自去调查这件事。她一定要找出那个隐藏在暗处的叛徒,同时也要想办法找到陈斌。 虽然她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但她还是决定要试一试。 而另一边,落入敌手后,陈斌的日子如同在刀尖上行走。 每天,他都被关在阴暗的牢房里,面对着墙壁,听着外面偶尔传来的拷打声。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屈服。 “我是共产党员,我绝不会向你们透露任何信息!”陈斌对着牢房的铁门大喊。期间,即使身体遭受了无尽的折磨,他的信念却从未动摇。 行刑的那天清晨,陈斌被押解至刑场。他的双手被紧紧绑住,脚步有些踉跄,但眼神依然坚定。他环顾四周,寻找着那一线生机。 突然,他在人群中看到了李叶,他的妻子。 在熙攘的人群中,李叶像一根静止的竹竿,面无表情。她的手,却在无声无息间滑向了腰间。这个动作虽然隐蔽,却被一直警觉着的陈斌捕捉到了。 陈斌的双眼如闪电般扫过人群,最终聚焦在对面大楼的阴影处。他的眼神一凛,心中瞬间明了:“他们来了。” 他口中的“他们”,自然是指李叶和其他前来营救的另两位同志。而大楼阴影下的那个身影,则是他们此次行动的最大威胁——那个叛徒。 陈斌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时间紧迫,每一秒都可能决定生死。陈斌知道,他必须做点什么。 于是,他竭尽全力,大声地喊了出来:“快回家,家里有狗!” 那句话,对在场的大多数人来说,就像是风吹过耳边,没留下什么印象。 但对李叶他们,这简单的几个字却重如千钧,是紧急撤离的信号。 人们纷纷转头,好奇地张望着发生了什么。而李叶已经心知肚明,她也明白,现在不是感情用事的时候。于是,她点了点头,默默地退回了人群中。 在不远处的楼顶上,一个叛徒正洋洋得意地观望着这一切,他以为自己的计划已经成功,共产党人们已经落入了他的圈套。 与此同时,陈斌的一声大喊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警觉。他们开始四处搜寻着共产党的身影。 紧接着,一声枪响传来,陈斌倒在了地上,他的鲜血染红了身边的泥土。 后来,新中国成立了,李叶被任命为庆阳公安局的局长。她一直忘不了陈斌被捕的事情,心里总是有个疙瘩。 为了查清楚陈斌到底是怎么被捕的,她花了好多时间和精力,一点一点地查。最后,终于让她查到了,原来是谷老四和何玉林这两个叛徒出卖了陈斌。 古老四坦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他承认,因为国民党悬赏的诱惑,他背叛了堂哥谷大成和陈斌,将他们出卖。 在抓捕陈斌的时候,谷大成想保护陈斌,却因此遇害。陈斌也未能逃脱,最终被捕。 后来,古老四因为叛国罪被判死刑,这是他应有的惩罚。而何玉林,同样因为自己的罪行,被判了终身监禁。 那个时候,有很多人像李叶和陈斌一样,为了共同的信仰和理想,默默地奉献、牺牲。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的精神和事业将永远被铭记。
  • 1969年,“两弹一星”钱三强,身处农村。那天,他埋头在田地里劳作。忽然间,他瞥见不远处有个一位中年女士正在茅厕旁忙碌,她正弯着腰打扫。钱三强愣住了,他快步走过去:“你怎么会在这里?”
    这个正在打扫茅厕的女人,竟然是钱三强的妻子何泽慧! 何泽慧抬起头,看到丈夫站在面前,她微笑着说:“三强,你回来了。” 钱三强紧紧抓住她的手,那双手粗糙而有力,曾经是搞科研的灵巧之手,如今却在这里做着最脏最累的活。他心痛地说:“泽慧,你的这双手,不应该做这些。” 何泽慧轻轻抽回手,微笑着说:“没关系,三强。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只要是对国家有益的,我都愿意。” 听到这句话,钱三强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他转过身去,偷偷抹去眼角的泪水。然后,他抢过妻子手中的扫帚,坚定地说:“让我来,你去休息。” 何泽慧,中国核物理学的杰出女性代表,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她出生在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从小家里就有车,上的也是家族自己办的学校,接受着优质的教育。 1932年,18岁的何泽慧中学毕业了,她决定挑战自己,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 虽然一开始她对自己没太大信心,觉得可能考不上,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她考了第一名,从三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 不过,进入清华后,她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顺利。系主任叶企孙教授认为女生不适合学物理,建议她换专业。 但何泽慧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她据理力争,表示自己报名时并未看到有这样的规定。 叶企孙教授见状,提出了一个条件:让何泽慧试读一个学期,如果期末成绩达不到70分,就必须转专业。面对这个挑战,何泽慧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 期末考试成绩公布时,何泽慧不仅达到了要求,还考了全班第一名。 就这样,她考进了清华物理系,跟同样厉害的钱三强成了同学。 在清华,何泽慧可是每次考试都拿第一的高手,钱三强呢,总是紧跟在她后面,排第二。 这两个人,不仅在学术上互相切磋、共同进步,还慢慢地产生了感情。 后来,他们在法国巴黎办了个简单又庄重的婚礼。更让人惊喜的是,婚礼上还来了一位超级大咖——居里夫人! 结婚后,何泽慧和钱三强,这两位物理界的大牛,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决定继续他们的科研之路。 他们留在了居里夫人的实验室,每天都埋头于各种复杂的实验中。 终于有一天,他们有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铀核裂变的新方式! 这个发现可不简单,它让国际科学界都为之震动。而更让人佩服的是,这个发现中的关键一步,竟然是何泽慧首先捕捉到的。 她观察到了铀核的“三分裂”现象,这可是个前所未有的大发现。 因为这个成就,西方媒体都纷纷称赞她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虽然他们在国外的生活条件很好,过得很舒服,但是在1948年,他们还是决定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们没有休息,而是立刻投入到了国家的科研事业中。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那些考验重重的日子里,何泽慧不仅是钱三强的伴侣,还是他研究路上的坚定支持者。 1959年,苏联专家撤离后,中国必须自主发展原子能。这时候,何泽慧和钱三强夫妇俩,没有半点退缩的意思,反而更加坚定地扎进了原子能研究的深渊里。 到了1964年,原子弹研制遭遇巨大难题,众多科学家束手无策。何泽慧凭借深厚的物理学知识,成功改进了点火装置,突破了技术瓶颈。 随后在1967年,中国又成功搞了次氢弹试验。这事儿说明咱们国家在核武器方面真的进步很大,当然啦,这背后少不了何泽慧和钱三强夫妇俩的拼命付出和巨大贡献。 不过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对科学家夫妇也吃了不少苦头。何泽慧被送到农村去,每天得干些打扫茅厕、喂猪的活儿。钱三强看着老婆在那种地方辛苦劳作,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儿。 于是,便发生了开头讲述的那一幕。 时间一点点过去,四年后,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197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了,何泽慧被大家选为副所长。她可真是个实干家,一上任就忙着推动高空科学气球的发展,还开创了空间硬X射线探测技术的新天地。 咱们中国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叫“慧眼”,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何泽慧老先生的。 后来,1992年钱三强去世后,科学院的人看她住的老房子太旧,几次三番想帮她搬到新房子里去。可她就是不肯,硬是住在那50年代20多平米的老房子里。 不过,你别看她对自己这么抠门儿,她对国家可大方了。她把自己那价值连城的私宅“灵石何寓”都捐给了国家,真是让人佩服啊! 2011年,何泽慧走完了她97年的人生旅程,在北京协和医院平静离世。 说到何泽慧,人们总会想起那个“苏南才女,晋北木兰”的称号。 何泽慧老先生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她不仅在科学上做出了大贡献,还在生活上给我们树立了好榜样。她这种勤俭节约、爱国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学习。
    煮酒论史
  • 1943年,一名地下党正面临日本宪兵的严密检查。情况紧急,身份即将暴露,突然,他2岁女儿跑了过来,扑进他们的怀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出人意料地救了他们一命。
    李振远,山东寿光人,生于1914年。 他家境清贫,从小就明白生活的艰辛,所以总是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在学校,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常受老师表扬。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这个小村庄的宁静。学校无法正常上课,但李振远并没有因此放弃学习。他回到家中,依然坚持读书看报,努力充实自己。 就在这时,解放军来到了村里进行宣讲。他们的话语深深打动了李振远,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他决定加入解放军,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部队里,李振远努力学习军事知识,追赶战友的步伐。他不怕苦不怕累,很快就融入了集体生活。更幸运的是,在这里,他还结识了周影梅。 两人志同道合,相见恨晚,于1938年12月在延安枣园结为夫妻。 婚后,李振远和妻子一道,肩负起情报工作的重任。 1943年,李振远被组织调派到东北。因为他曾在抗联打过仗,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地势地貌都了如指掌,所以组织上决定让他利用这些优势,在东北开展情报搜集工作。这样的安排,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那个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对伪满洲国的控制非常严格。华北敌占区的人要是想去东北,得先申请个叫“出国证”的东西。这证儿就像个护身符,没它,日伪军警能把你查个底朝天。 到了东北,甭管你是城里的还是乡下的,都得去伪警察那儿报个到,登个记,领个临时户口证件。而且,你还得找个担保人,证明你是个良民。 这要是被发现谁家藏了没户口的人,那可得遭殃了,周围十户人家都得跟着你倒霉。 那时候,想在东北搞情报工作,简直比登天还难。特别是对那些初来乍到的陌生人来说,更是步步惊心。 不过,有个人倒是挺适合干这活儿的,他就是李振远。 他对东北那旮旯儿熟得跟自己家后院儿似的,只可惜啊,他是日军通缉的要犯,再去东北,那就是拿命去赌了。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决定去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愿意去冒这个险。 接到命令后,组织上对李振远的安全格外重视,特地指派了陈卓毅这位东北情报组织的骨干来保护他。 陈卓毅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有他在身边,李振远觉得心里踏实多了。 但这时,李振远的家庭那边却也出了个难题。 “振远,听说你要去东北?”李振远的妻子周梅影忧心忡忡地问道。 “是的,梅影。这是组织的安排,我必须得去。” 周梅影咬了咬嘴唇,她知道丈夫的工作性质,但她还是忍不住担心:“那你一定要小心,我……我也想去,能帮你做点什么。” 李振远看着妻子担忧的眼神:“梅影,你的记忆力那么好,有你在我身边,我更有信心了。我们一起去吧,只是……”他顿了顿,看了一眼正在玩耍的女儿李琳。 周梅影明白丈夫的顾虑,她走过去抱起女儿:“琳琳也要跟爸爸妈妈一起去,我们不能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 李振远看着周梅影坚定的眼神,知道她已经做好了决定。他点点头:“好,那我们一家三口就一起去东北。” 就这样,李振远一家三口和陈卓毅一起踏上了前往东北的征程。 在火车上人多眼杂的,他们小心谨慎地保护着自己的身份不被暴露。李琳虽然年幼,但也乖巧懂事,没有哭闹和捣乱。 “琳琳真乖。”周梅影抱着李琳,亲了亲她的脸颊,“等任务完成了,爸爸妈妈带你去玩。” “好!”李琳瞪大了眼睛,满脸期待地看着父母。 经过一路的颠簸和小心谨慎的行程安排,他们终于平安到达了东北某地。 一路上,他们经过好多个日军的关卡。之前,他们都挺机灵地绕过了那些关卡,也没被日军搜到。 可是,当他们快走到东北地界的时候,日军的搜查就变得更仔细、更严格了。他们拿着照片,一张一张地比对过路人的脸,认准了才放行。 这下,李振远和陈卓毅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他们看到日军就在前面,知道很快就要轮到他们被比对了。要是想不出好办法应对,那就只能硬拼了。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李振远两岁大的小女儿突然跑了过来。她一边跑,一边嘴里喊着:“叔叔,叔叔,我在这里。” 女儿的声音稚嫩又响亮,一下子就打破了紧张的气氛。 李振远看着女儿,心里一紧,但马上就想到了个主意。他赶紧抱起女儿,用她的可爱来分散日军的注意力。 日军果然被小女孩给吸引了过去,没太注意李振远和陈卓毅。他们趁机赶紧混进了人群里,顺利地过了关卡。 李振远当时心里很急,但出乎意料的是,他那小小的女儿竟然这么聪明,帮他化解了危机。 火车到了沈阳站,他们就一起下了车。在东北,他们搜集到了许多关于日伪的情报。最让人高兴的是,他们不仅完成了任务,还都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李振远就一直在情报部门工作,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 直到2000年,他去世的时候,已经86岁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
    煮酒论史
  • 1938年,一个炎热的夏日,十几名日军士兵热得受不了,跳进河里洗澡。就在这时,一名八路军战士恰巧路过,看到后眼睛一亮,心里暗喜:“哈哈,这些鬼子终于让我给逮到了!”
    这名八路军战士名叫肖万世,是一位有着一身好武艺的抗日英雄。他平时就在山里转悠,找机会打击日军。这次看到这么多日军在河里洗澡,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1938年的河北,战火连天。肖万世,这个农村小伙子,在这场战争中迎来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 他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多,生活虽不富裕但也其乐融融。肖万世排行老三,从小就跟着哥哥们到处跑,练就了一副好身板。 “鬼子来了!大家快跑啊!”一天,村里突然响起了急促的呼喊声。 肖万世跑出家门,只见日本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的心里充满了愤怒和不甘:“这些鬼子,真是太可恶了!我要为他们所做的事情付出代价!” 在两位哥哥的劝说下,肖万世决定加入当地的游击队。他找到游击队的队长,坚定地说:“我要加入你们,一起打鬼子!”队长看着他年轻而坚定的面孔,点了点头。 从此,肖万世开始了他的抗日之路。 一天,在河北邢台的一片乡村地带,刚加入八路军的肖万世和几个同样新来的小伙子被安排去巡逻。他们走在根据地的边缘,眼睛时刻注意着四周。 “这枪真是稀罕物啊。”肖万世看着老兵手中的步枪,不禁感慨道。他知道,八路军的条件很艰苦,不是每个士兵都能分到枪。老兵们尚且如此,自己这样的新兵就更难了。 “肖哥,你就将就着用大刀吧。”一个新兵劝道。肖万世点了点头,接过那把沉甸甸的大刀。但他总觉得,使起来不太顺手。 肖万世是个聪明人,他琢磨着:“既然大刀不顺手,那我就做个长矛试试。” 说干就干,他找了些木头和铁条,自己动手做了一支长矛。长矛做好后,他试了试手感,觉得很不错。 于是,在接下来巡逻的时候,肖万世就拿着这支长矛走在最前面。而其他新兵也都是用些简单的冷兵器,比如木棍、镰刀之类的。他们互相鼓励着:“有长矛在手,咱们也不怕那些小鬼子。” 好在他们巡逻的地方离根据地不算远,碰到敌人的机会不大。就算真的遇到了,他们手上的长矛、大刀也能派上用场。事实证明,肖万世的判断是对的。 在那个午后,天气又湿又热。肖万世和战友们正走在一条小路上,路两边都是高高的草丛,他们正在执行巡逻任务。 突然,一阵日语对话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肖万世和战友们都停下了脚步,他们紧张地看看四周,想知道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嘘,听!”肖万世竖起耳朵,示意大家别出声。他眉头紧锁,努力分辨着声音的方向。 “好像是日语。”一个战友小声地说。 “没错,是日军。”肖万世肯定地点了点头。他示意大家跟着他。 他们小心翼翼地穿过树林,脚下的落叶被他们踩得沙沙响。肖万世回头提醒大家:“轻点,别让他们发现了。” 逐渐地,日军的谈笑声和水花声越来越清晰。肖万世紧张地咽了口唾沫,他知道他们离日军越来越近了。 他们又穿过了一片灌木丛,终于来到了河边。肖万世先探出头来,他看见一群日军士兵正在河里嬉戏,互相泼水,欢声笑语传遍整个河岸。他们的枪支和衣物随意地堆放在一旁,无人看守。 “看这样子,他们完全没料到我们会在这儿。”肖万世低声对身边的战友说道。 肖万世深吸一口气,迅速做出了决定:“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准备行动!” 随着肖万世一声令下,他和战友们如同猛虎下山一般,迅速冲了出去。他们默契地配合着,将日军士兵们团团围住。日军士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魂飞魄散,一个个呆若木鸡。 “八路军来了!快跑啊!”一个日军士兵惊恐地大喊道,但已经来不及了。 肖万世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大声喊道:“缴枪不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他的声音让日军士兵们感到胆寒。 那些试图反抗的日军士兵也发现,他们的武器和装备,已经被八路军战士们迅速收缴。 此刻,他们完全陷入了绝境,只能束手就擒。一些日军士兵垂头丧气地放下了手中的武器,而另一些则惊恐地四处逃窜。 就这样,肖万世和战友们打了漂亮的一仗。回到部队后,他们向上级报告了战果。 上级对他们的表现非常满意,首长走上前来,拍着肖万世的肩膀说:“好样的,肖万世!你为部队立了大功!” 说完,首长递给他一把崭新的冲锋枪,“这是对你的奖励,继续为国家和民族而战!” 在八年的抗战期间,肖万世获得了整整56枚勋章。这些勋章里,有10个是一等功,12个是二等功,三等功更是多到数不清。 肖万世活到了104岁,在他去世后进行火葬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他身体里,存留下战场上留下来的两枚金属碎片。 这个时候,肖万世的儿女们才知道,他们的父亲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战争英雄。他们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 肖万世,一个用生命和血汗换来荣誉的英雄。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让我们铭记历史,向英雄致敬!
  • 1940年深夜,冯运修在睡梦中惊觉,被日军包围,他匆忙摸枪奔向厨房,试图销毁机密文件,但已晚一步,日军闯入,他只能紧握手枪躲在角落,准备迎敌。没想到,狡猾敌人,知道他的枪法准,竟然让他的父亲当人质,试图抓捕他。
    冯运修,一个十九岁的北平青年,毅然加入了“抗日杀奸团”。 这个组织很特殊,成员们大多都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他们有的出身于名门望族,有的才华横溢,但都在花一般的年纪选择了为国家而战。 他们看不惯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的嚣张跋扈,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于是,这些年轻人自发地组织起来,成为了一支抗日力量,决心为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而战。 “抗日杀奸团”是军统的外围组织,专门负责刺杀汉奸。冯运修就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员。在日寇侵略的艰难时刻,他和战友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肩负起了保卫祖国的重任。 1940年7月,北平城因为日军的“圣战”三周年庆祝会,而笼罩在阴霾之下。汉奸们像跳梁小丑一样纷纷出来为日军捧场,让城里的百姓恨得牙痒痒。 军统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给冯运修等人下达了命令:“务必除掉几个大汉奸,尤其是那个《新民报》的吴菊痴,他卖国求荣,是我们最大的眼中钉。” 冯运修接到任务后,,决定亲自出马,给这个汉奸一个应有的惩罚。很快,他和同伴们开始密谋行动计划,决定在吴菊痴回家的路上动手。 那天晚上,吴菊痴在应酬结束后,摇摇晃晃地坐上了黄包车,嘴里还哼着小曲,显得心情很好。但他没有意识到,死亡已经悄然降临。冯运修和同伴骑着自行车,一路尾随其后,他们穿过繁华的街道,来到了一条偏僻的小路。 “就是这里了!”冯运修低声对同伴说道。他看准时机,猛蹬几下自行车,追上了吴菊痴的黄包车。吴菊痴正闭目养神,突然听到一声大喝:“吴菊痴,你的死期到了!” 他吓得睁开眼睛,只见一个年轻人正举枪对准自己。他刚想求饶,但已经来不及了。 冯运修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砰砰”两声枪响后,吴菊痴应声倒下。 “快走!”冯运修对同伴喊道。他们迅速撤离现场,消失在了夜色中。 吴菊痴丧命没多久,日寇通过侦查,发现了件怪事:好多富家子弟,明明没受邀,却出现在了庆功会上。 他们一查,发现冯运修也在其中。其实,冯运修早有预感,自己可能会被盯上。所以,当天半夜,他发现家被日军包围,就立马开始销毁所有文件。 他知道,这次日军是铁了心要抓他。他们花了好几个月,甚至还从伪满调了人来,就为了抓他这个抗日锄奸团的成员。 冯运修正忙着销毁文件,突然听到门外有敲门声。他早就料到自己身份随时会暴露,也清楚日军的手段。但没想到,他们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 他站在屋里,听着门外的敲门声,心里五味杂陈。 冯运修扫了一眼周围,情况紧急,敌人已经逼近。他手里紧握着枪,准备同日伪军决一死战。 就在这时,一群日军乱哄哄地冲进了这间小屋。屋里黑漆漆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烧焦的味道。日军们瞪大眼睛四处张望,但却找不到他们要找的人。 冯运修趁机举枪射击,砰砰两枪,就干掉了两个汉奸和鬼子兵。日军一下子乱了套,他们没想到会在这里遭到反击。 日军气急败坏地抓住了冯运修的父亲,想拿他当人质。他们推着冯父往前走,自己则小心翼翼地躲在后面。 可是,冯运修的枪法实在太准了。尽管日军只露出了半个脑袋,但他还是一枪一个,毫不留情。日军被吓得魂飞魄散,他们知道,想要活捉冯运修,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日伪军们看着眼前这一幕,怒火冲天,其中一个军官大声命令:“不留活口!直接击毙!这就是那个一直在跟我们作对的‘书生枪手’!” 士兵们闻声立即端起枪,疯狂地扫射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 密集的枪声持续了十几分钟,最终渐渐平息下来。日伪军们小心翼翼地走进厨房,只见冯运修躺在一片血泊之中,左手仍紧握着手枪,但已经奄奄一息。 一个士兵走上前去检查冯运修的伤势,他惊讶地发现冯运修全身多处中弹,右手背上也有一个明显的弹孔。他回头向军官报告:“长官,他右手中弹后,竟然还坚持用左手继续开枪,真是个硬骨头!” 军官瞪大眼睛,怒气冲冲地吼道:“就算他再硬,今天也得死在我们手里!去,确认一下他是否还有气息。” 另一个士兵走上前去,探了探冯运修的鼻息,然后摇了摇头:“长官,他已经断气了。” 军官闻言,冷哼一声:“哼!算他倒霉,敢跟我们作对。把他的尸体拖出去处理了。” 就在这时,冯运修突然微微睁开了眼睛,用微弱的声音说道:“你们……休想……从我口中……得到……任何信息……”说完这句话后,他头一歪,彻底断了气。 日伪军们被冯运修临死前的这句话震住了,他们面面相觑,一时间竟无人敢上前。过了好一会儿,军官才回过神来,他挥了挥手:“算了,他已经死了。把他拖出去埋了吧。” 冯运修牺牲时才19岁。就在同一年,他还收到了北京辅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呢,可惜他再也没机会去上学了。
    煮酒论史
  • 1937年,张秀红和爷爷躲进芦苇丛里。他们蹲在里面,一动不动,连气都不敢大喘。突然,日军士兵拿着刺刀往这边搜索。他们蜷缩在里面,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弄声响。
    当时,张秀红还只是个12岁的孩子。家里的其他人——父母、弟弟和两个妹妹,都已经先一步离开家乡逃难了。她和爷爷留了下来,看守着老房子。 一天,爷爷突然急匆匆地跑回家,脸色苍白。他一边快速收拾着几件衣服和干粮,一边对张秀红说:“秀红,快,跟爷爷走!我们不能待在家里了!” 张秀红被爷爷的举动和语气吓坏了,她赶紧跟着爷爷往外跑,同时问道:“爷爷,怎么了?我们为什么要跑?爸爸妈妈他们呢?” “秀红,鬼子来了!”爷爷说,“你爸爸妈妈他们已经先走了,我们现在也要赶紧离开这里。鬼子会杀人放火,我们得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他们一路狂奔,试图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而,当他们到达一片树林时,却发现已经有很多百姓躲在了那里。 由于人多地方少,他们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藏身之处。最后,爷孙俩只好躲进了一片芦苇丛中。虽然芦苇丛并不茂密,但至少能提供一些遮蔽。 躲进芦苇丛后,爷爷才稍微平静下来。他紧紧地搂着张秀红,轻声安慰道:“秀红,别怕。有爷爷在,会保护你的。我们就在这里躲一下,等鬼子走了再出去。” 张秀红听着爷爷的话,心中的恐惧稍微减轻了一些。她紧紧地抓住爷爷的手。她悄声问道:“爷爷,鬼子真的会来吗?他们会不会找到我们?” “别怕,秀红。”爷爷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背,“我们只要不出声,不乱动,鬼子就发现不了我们。” 就在这时,他们听到了鬼子的脚步声。透过芦苇丛的缝隙,他们清楚地看到了那些穿着黄色军服的鬼子端着枪朝这边走来。爷孙俩屏住呼吸,不敢发出任何声响。 好在,那些穿着黄色军服的鬼子从芦苇丛旁匆匆走过,他们的目光并未停留。张秀红和爷爷都松了一口气,心中的紧张情绪稍微缓解了一些。 爷爷轻声说:“看来我们暂时安全了。”张秀红点了点头,但眼中的恐惧依然未消。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一直躲在这片芦苇丛中。张秀红看着周围荒凉的景象,不禁问道:“爷爷,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爷爷沉默了片刻,回答道:“等鬼子走了,我们就回家。” 然而,生活的困境让他们不得不冒险回家寻找食物。当他们踏上回家的路时,到处都是残破不堪的景象。 张秀红害怕地闭上了眼睛,爷爷紧紧搂着她,小声说:“别怕,秀红,有爷爷在。” 听到爷爷的话,张秀红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突然,远处传来了一阵枪声,张秀红吓得大叫一声,爷爷赶紧捂住她的嘴,示意她不要出声。 他们趴在地上,等待着命运的审判。过了一会儿,周围恢复了平静。 张秀红小心翼翼地抬起头,却发现自己正趴在一具无头的尸体上。她吓得浑身一颤,尖叫起来,爷爷紧紧抱住她,安慰道:“别怕,秀红,我们赶紧离开这里。” 在爷爷的搀扶下,他们继续往家走去。当看到村口的那一刻,张秀红哽咽着说:“爷爷,我们的家没了。” 他们原以为敌人已经离开,但事实却再次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没过几天,那些鬼子竟然又折了回来。 那天,一个日本兵突然闯入了张秀红和爷爷的生活。他满脸胡子,眼神凶狠,手里还拿着一把带血的刺刀。他指着张秀红,用生硬的中文喊道:“花姑娘!” 爷爷看到这个场景,立刻明白了日本兵的意图。他跪在了日本兵的面前,恳求道:“她只是个孩子,只有12岁,求您放过她吧。” 然而,日本兵却不为所动,他冷冷地瞥了爷爷一眼,然后用刺刀刺伤了爷爷,威胁道:“少啰嗦!”接着,他用力将爷爷推开,径直走向张秀红。 张秀红看到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恐惧,但她不想看到爷爷受到伤害。 于是,她鼓起勇气对爷爷说:“爷爷,没关系,您别担心,我看看他能把我怎么样。”说着,她试图站起身来面对日本兵。 然而,日本兵却一把将她抓住,粗暴地拖到了床边。他撕扯掉张秀红的裤子,对她进行了无耻的侵犯。张秀红只感到一阵剧痛袭来,然后便失去了意识。 当她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床上,身上盖着爷爷的衣服。 爷爷坐在床边,满脸泪痕地看着她。他轻声问道:“红子,你感觉怎么样?都是爷爷不好,没有保护好你。” 张秀红强忍着疼痛,安慰爷爷道:“爷爷,不怪你,是我自己命不好。”说完,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由于伤势过重,张秀红无法起身行走。爷爷只能用绳子将她的双腿绑在一起,以减轻她的痛苦。然后,爷爷将她藏在草堆里养伤。 然而,那些日本兵却不肯放过张秀红。他们来到村里到处搜寻她的下落。 不幸的是,鬼子还是来到草垛这边搜索,用刺刀狠狠地戳向草堆。她只感到后背、手臂和左手小拇指一阵剧痛,但她却强忍着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最终,张秀红再次侥幸地躲过了一劫。 1997年,她鼓足勇气站出来,揭露了日军的罪行。后来,在“南京记忆”国际学术会议上,她再次出来作证。 2016年12月19日,张秀红老人去世,享年90岁。
  •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名炊事员送饭时,遇越军的军车,便环顾四周,隐蔽在河里,潜伏下来。
    陶洪礼,贵阳息烽人,于1976年毅然选择加入军队,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他被分配到了14军42师125团。在入伍之前,陶洪礼已经参与过民兵训练,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素质,也让他对军事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 所以,陶洪礼虽然是一名炊事员,但他的战斗力,一点也不比战场上的士兵差。 陶洪礼的英勇事迹中,有一次尤为引人注目,那次他不仅表现出色,还为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 那天,陶洪礼像往常一样执行送饭任务,他沿着熟悉的7号公路前行。突然,他眼前一亮:一辆越军的军车正静静地停在路边。 陶洪礼心里一动,他迅速环顾四周,然后找了个隐蔽的地方——旁边的河里,悄悄地潜伏下来。 他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军车的动静。过了一会儿,他看准时机,深吸一口气,稳稳地端起枪,对准军车的驾驶室。 这时,他嘴里轻轻嘀咕了一句:“看你们还往哪跑。” 说完,“砰”的就是一枪。 这一下子,军车里的人全都被吓得魂飞魄散。车门猛地打开,越兵们惊慌失措地逃了出来。 陶洪礼见状,一个箭步冲上去,嘴里大喊一声:“站住!”同时,一记扫堂腿就把最近的那名越兵撂倒在地,迅速制服了对方。 陶洪礼看了看那辆军车,发现已经坏了,无法启动。 于是,他押着那名越兵俘虏,一步一步地走回了团部。 大家一看他押着个俘虏回来,都惊呆了,纷纷围上来询问情况。 陶洪礼简单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后,所有人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由衷地赞叹道:“陶洪礼,你真是个英雄!” 更让大家惊喜的是,这个俘虏竟然是个越军大队长。团长一听,笑得合不拢嘴,走过来拍着陶洪礼的肩膀说:“好小子!你可真是给我们团争光了!” 陶洪礼微微一笑,没说什么,但他心里清楚,这只是他众多战斗经历中的一次而已。
  • 1940年,赛时礼排长在与日伪军的激战中身负重伤,通讯员小周急忙背他去分所治疗。可林护士长刚给他包扎完伤口,一个女护士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护士长,鬼子来了!”
    林护士长关上屋门,转头对赛时礼说:“赛排长,鬼子来得太快了。我们现在就算背着你,恐怕也逃不出去了。怎么办?” 当鬼子突然闯入分所,他们又是如何巧妙应对、化险为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感受那个时代英雄们的坚毅与担当。 1940年,赛时礼是东海军分区独立五营一连三排的排长。 说到那一年7月3日,可真是惊心动魄。五营的战士们在文登县东圈村南山上和日伪军干上了,打得火热。赛时礼排长就在那场战斗中受了重伤,血都流了不少。 “排长,你怎么样?”通讯员小周焦急地呼喊,他急忙撕开赛时礼的衣袖,为他进行简单的包扎。 赛时礼咬紧牙关,额头上渗出了豆大的汗珠,“我没事,小周,快扶我去分所。” 教导员孙超在混乱的战场上瞥见了这一幕,他也迅速作出指示:“小周,你立刻带赛排长去分所,这里我们顶着。” 小周应了一声,背起赛时礼就往分所赶。在崎岖的山路上,小周背着赛时礼一路狂奔。赛时礼疼得满头大汗,但他咬紧牙关,没有哼一声。他知道,现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死。 一路上,他们避开了敌人的搜索,终于抵达了分所。 护士长林春娥正在忙碌地为伤员换药,看到赛时礼的伤势,她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伤得不轻啊,得马上处理。” 就在这时,一个清脆而紧张的声音打破了平静,“护士长,鬼子来了!”一个女护士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 林春娥迅速作出反应,“快,丁护士,你带几个轻伤员去苞米地里躲一躲。赛排长,你跟我来。”她说着,将赛时礼扶到一个隐蔽的角落。 小周紧随其后,他的手握紧了枪柄,准备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丁护士刚刚离开小屋,突然,远处传来了一阵嘈杂声。紧接着,村庄的宁静被彻底打破,鬼子闯了进来。 林护士长面色凝重,她迅速关上屋门,转头对赛时礼说:“赛排长,情况不妙,鬼子来得太快了。我们现在就算背着你,恐怕也逃不出去了。得赶紧想个办法才行。” 赛时礼眼神坚定,他快速扫视了一圈小屋内的环境。当目光落在那堆铡好的牲口草上时,他心中有了主意。他指了指那堆草,声音坚定地说:“就藏那里吧。你们动作快点,别被鬼子发现了。” 小周也明白了赛排长的计划,他眼中闪过一丝担忧,但还是迅速从腰间抽出手榴弹递给赛时礼。赛时礼接过手榴弹,熟练地揭开了盖子,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 小周按住赛时礼的手,声音有些颤抖:“排长,您不能轻易使用这个,太危险了。除非万不得已……” 赛时礼轻轻拍了拍小周的手,安慰道:“别担心,我有分寸。你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赶快把我藏起来,然后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于是,他们迅速将赛时礼藏进了牲口草堆里,然后跳出后窗逃离了现场。在逃离的过程中,林护士长还不忘回头看了一眼小屋的方向,心中默默祈祷着赛排长的安全。 鬼子在村里四处搜查,砸门声、枪声此起彼伏。有两个伪军砸开了小屋的门,但看到后窗大开着,便气急败坏地骂道:“妈的,又让八路给跑了!” 过了一个多小时,鬼子抢掠一番后撤离了村庄。林护士长和小周趁机跑了回来,他们急切地扒开草堆,将赛时礼救了出来。 赛时礼看着他们,感激地说:“多亏了你们把我藏在草堆里,不然我恐怕早就没命了。更重要的是,你们还保护了整个分所的安全。” 赛时礼排长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战士们的英勇与智慧。面对生死考验,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用坚定的信念和巧妙的策略与敌人周旋。 草堆中的藏身之处,不仅救了赛排长的命,更保护了整个分所的安全。这份临危不惧、机智应对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让我们向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过生命的英雄们致敬,铭记他们的伟大事迹,让他们的精神永远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
    煮酒论史
  • 1951年,志愿军272高地上,仅剩9名战士和20颗手榴弹。美军两个连即将发起冲锋,战士们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这时,排长却命令道:“撤吧。”
    这名排长名叫郝志新,时任47军415团5连1排排长。 1951年10月3日,临津江边的272高地上,志愿军某排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是他们的前沿阵地,也是他们誓死保卫的领土。 战前,排长对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是坚守这个阵地,人在,阵地在,明白了吗?” “明白!”战士们齐声回答。 那天,天刚蒙蒙亮,美军的飞机就开始在空中盘旋,大炮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一个营的美军士兵像恶狼一样扑了上来。 志愿军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术,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然而,战斗是残酷的,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夜幕降临,又再次亮起时,阵地上只剩下排长张强和八名战士,以及仅剩的20颗手榴弹。 排长看着山下越来越多的敌人,心中便有新打算。他环顾了一下身边的战士,只见他们有的烧掉了自己的日记,有的捡起了地上的石头,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 “排长,我们怎么办?”一个小战士焦急地问道。 排长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同志们,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撤退。” 战士们愣住了,心中满是不解。他们看着排长,有人直接问了出来:“排长,我们不是要坚守阵地吗?怎么现在要撤?” 排长看着他们,声音沉稳:“是的,我们的任务是坚守阵地。但现在情况有变,没有援军,如果我们全部牺牲,阵地一样会失守。这样,大部队就会陷入危险。 所以,我们必须先撤出阵地,找地方隐蔽起来。等天黑之后,我们再行动,抢他们的武器,给他们来个突然袭击。” 战士们听着排长的话,渐渐明白了当前的形势。他们知道,排长这么做是为了大局考虑。 于是,没有人再多说什么,大家都默默地跟着排长撤离了阵地,撤退的时候,他们还特意在阵地上留下了一些痕迹,好让敌人以为他们都已经战死或者撤退了。 不久后,美军两个连的士兵冲了上来。他们小心翼翼地接近阵地,却发现阵地上一片寂静,什么动静也没有。美军士兵心里犯起了嘀咕:难道志愿军真的已经全部撤退了?或者这是他们设下的什么圈套? 美军士兵可不敢大意,他们在阵地上仔细地搜索起来。他们一步一步地往前挪,生怕一不小心就中了志愿军的埋伏。可是,他们搜了半天,也没找到志愿军的影子,只看到了一些被扔在地上的武器和装备。 美军在搜索完整个阵地后,确认了没有发现任何活着的志愿军战士。他们还发现那些空空的武器箱子也被随意丢弃着。 这一切都显示,之前驻扎在这里的志愿军部队已经彻底耗尽了弹药和粮食,全军覆没了。因此,美军安心地派出了一个排的兵力,占领了272高地。 夜幕降临后,美军在阵地上仅留下了两名士兵负责看守。其余的士兵,在经历了连续十多天的激烈战斗后,早已疲惫不堪,纷纷找地方躺下,很快就陷入了沉睡。 而就在此时,郝志新带领着剩下的八名战士已经悄悄地接近了美军阵地。他们趴在草丛中,郝志新低声对身边的战士们说道:“大家注意,一定要小心行事,千万不能被敌人发现。” 战士们点头示意明白,他们屏住呼吸,慢慢地向前挪动。 摸上阵地后,郝志新轻手轻脚地接近那名美军哨兵,他心中默念着:“一定要小心,不能被发现。” 接着,他迅速拿匕首割断了哨兵的喉咙。随后,他快速地扫视四周,确认阵地上只有这一名美军士兵。 他回过身,对身后的战士们低声而迅速地说:“看来他们都在帐篷里睡觉,我们得抓住机会。你们准备好手榴弹,我数到三就一起扔进去。”战士们点头表示明白,每人拿起一两颗手榴弹,做好了投掷的准备。 “一、二、三!”郝志新一声令下,战士们齐刷刷地将手榴弹投向了美军所在的帐篷。随着几声巨响,手榴弹在帐篷内爆炸,美军被炸得死伤惨重,剩下的也被吓得魂飞魄散。 郝志新见状,立即喊道:“冲啊!消灭他们!”战士们如同猛虎下山,冲向美军阵地。美军士兵们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郝志新等人打死。很快,我军重新夺回了阵地。 整个战斗过程只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郝志新站在阵地上,看到美军留下的武器装备和大量的食物和水。他转身对战士们说:“大家辛苦了!这些物资都是我们的战利品,足够我们用上一段时间了。” 由于战斗时间太短暂,美军高层对272高地的状况一无所知,他们天真地以为那里还在自己手中。直到补给日到来,一群美军士兵受命前往高地。 “怎么可能?”一名美军军官在得知前方遭到猛烈攻击后,惊愕地说,“那片高地不是我们的吗?” 就这样,在长达45天的防守战中,郝志新和他的战士们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 在这期间,郝志新三次负伤,但每次都拒绝离开阵地,最终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 在战斗结束后,郝志新因其出色的表现和卓越的贡献,被评选为二级战斗英雄,同时还荣获了特等功。除此之外,朝鲜也向郝志新颁发了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煮酒论史
  • 1928年,茅盾,32岁那年,婚内出轨23岁的秦德君。一年后,秦德君怀孕了。妻子孔德沚知道了。但是,孔德沚并没有哭闹,她只是做了三件事,就让茅盾乖乖地回到了家里。
    孔德沚是个典型的传统女性,从小没读过书,甚至还缠过足。她和茅盾的婚事,是在她4岁那年就由两家老人定下的。可能茅盾自己也没想到,他会娶这样一个妻子。 但是,这门亲事最让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感到为难。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会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而且还很受领导重视,没多久就升职了。看着儿子这么有出息,她本该高兴,但却因为一件事感到苦恼。 她觉得,自己的儿子现在这么优秀,而那个大字不识的儿媳妇却配不上他了。就在她左右为难的时候,她决定先问问茅盾的意见。 她对茅盾说:“你现在事业发展得这么好,如果你真的反对这门婚事,我就去帮你退掉。但是,如果对方不同意,那我也没办法。”茅盾一直都很孝顺,听到母亲这么说,他不想让母亲为难。 于是,他对母亲说:“其实媳妇不识字也没关系,她可以嫁过来后学。母亲你可以教她,或者送她去学校学。”茅盾的话让母亲安了心,于是这门婚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1916年,茅盾娶了孔德沚。婚后,孔德沚非常努力,不仅学会了读书写字,还一直支持茅盾的事业。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直都很和谐。 但是,在结婚12年后,茅盾却对这种平淡的生活感到了厌倦。他决定去日本散散心,却没想到在那里遇到了秦德君,并和她发生了感情。一年后,秦德君怀孕了。 在婚后,孔德沚并没有满足于仅仅作为茅盾的妻子。她知道,要跟上丈夫的脚步,自己必须有所进步。于是,在茅盾的鼓励下,她踏入了学校的大门,从零开始,一笔一画地学习认字、写字,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她与茅盾的婚姻走过了十二年,这十二年里,他们既是夫妻,也是同志,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茅盾对日常生活的平淡感到了厌倦,决定前往日本寻找新的生活体验。 在日本,他遇到了秦德君,一个与他有着共同语言的女人。他们迅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开始了同居生活。这一切,对于远在国内的孔德沚来说,是完全不知情的。 直到秦德君怀孕,来到上海做流产手术,孔德沚才从茅盾的好友叶圣陶那里得知了这一切。她没有哭闹,也没有指责,而是冷静地思考着如何挽回丈夫的心。 她明白,哭闹和指责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实际行动才能挽回丈夫的心。于是,她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首先,她拦截了茅盾的稿费,切断了他的经济来源。她知道,没有经济支持,茅盾和秦德君的生活将会变得困难。 其次,她亲自下厨,为茅盾准备他爱吃的美食,并购买新衣服送到他的住处。她希望通过这些实际行动,让茅盾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她的关爱。 最后,她让孩子们去找茅盾玩,希望通过孩子们的亲情纽带,让茅盾回心转意。 孔德沚的这些行动最终取得了成功。茅盾回到了家中,重新承担起了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此后,当茅盾全心投入文学事业时,孔德沚默默地在背后支持,操持家务,让茅盾无后顾之忧。他们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却充满了深深的情感。 抗战时期,他们开始了逃亡生涯。在那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孔德沚不仅承受着生活的艰辛,还时刻关心着茅盾的健康。有一次,茅盾因为长时间劳累和紧张,身体出了些问题,排便变得异常困难。 孔德沚没有丝毫嫌弃,她用手一点一点地帮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丈夫的深深关爱。 后来,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的家被抄,生活陷入了困境。孔德沚不幸患上了糖尿病,身体日渐衰弱。 70多岁的茅盾在妻子病重时,却显得那么无助和焦虑。他日夜守在孔德沚的床边,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动给妻子带来一丝安慰。 有一次,孔德沚在半夜不慎从床上滚落,茅盾听到声音后立刻醒来。他试图扶起妻子,但几次都没有成功。看着妻子痛苦的表情,茅盾的心中充满了自责和无奈。最后,他决定就这样陪着妻子坐在地上,度过了一个漫长而心痛的夜晚。 1970年的一个凌晨,孔德沚在医院中离世。茅盾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赶到医院,亲手为妻子整理遗容,送她最后一程。 在当天的日记中,茅盾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下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哀悼:“她走了,留下了我一个人。我想起她的一生,那么辛苦,那么节俭,都是为了这个家,为了我。我忍不住放声痛哭……” 虽然茅盾和孔德沚的婚姻起初是由家人安排的,但他们却用真挚的感情和坚定的信念打破了世俗的束缚。 孔德沚为了与茅盾更好地相处,努力学习知识;而为了家庭,她又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正是这份付出和努力,让他们的爱情得以延续和深化。 回首茅盾与孔德沚的爱情故事,我们不禁感叹:真正的幸福,是需要自己去努力争取的。 他们的爱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相濡以沫、生死与共。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力量,也让我们明白了幸福的真谛。
  • 1941年,“双枪老太婆”莫林不幸被捕。敌人打算残忍地活埋她,在此之前,他们试图从莫林口中套出些情报,于是问她:“你认不认识莫林?给我们描述一下她的样子。”
    莫林心中一惊,但很快镇定下来,意识到这也许是一个逃脱的机会。 她迅速回应道:“莫林?我不认识。我叫姚世瑞,你们说的那个莫林,听说年纪很大,是个老太婆。” 敌人打量了一下莫林,见她年轻的面容和瘦小的身躯,与传闻中的双枪老太婆相去甚远,便信了几分。 其实,莫林当时才21岁,但因为长期在战场上奔波,加上她总是包裹着一块白头巾,给人一种老态的错觉。敌人误以为她只是一个胆小的小丫头,容易被吓唬。然而,他们大错特错了。 莫林展现出了出乎意料的勇气和坚定。她毫不畏惧地瞪着敌人说:“你们休想让我屈服!” 敌人狠狠地扇了她一耳光,随后用皮鞭抽打她的身体。莫林痛得几乎要昏厥过去,但她紧咬牙关,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敌人见状更加气急败坏,威胁道:“你再不老实交代,我们就活埋了你!” 莫林听后冷笑一声,嘲讽道:“活埋?哼,你们以为这样就能让我屈服吗?告诉你们,八路精神永存!埋了我一个姚世瑞,还有千千万万的后来人会继续战斗!” 敌人被莫林的坚定和勇气所震撼,一时间竟无言以对。他们愤怒地咆哮着要将她拖出去活埋。 其实,莫林原名姚世瑞。她生于1920年,家境书香,双亲皆是明理识体的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她自幼便爱书如命,勤于思考。 年仅10岁,她便被送入女子学堂。学堂里,她遇见了几位思想开明的老师。在这些老师的教诲下,姚世瑞的心灵逐渐成熟,成为了一名有追求、有理想的进步女青年。 那时,社会动荡,军阀混战,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尽管姚世瑞能在书桌上找到一丝宁静,但她的心却始终牵挂着天下苍生。她渴望能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为民众带来一丝安宁。 抗日战争的爆发,让姚世瑞意识到,单纯的读书已经无法拯救这个国家。于是,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笔从戎,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为了提升自己的战斗力,她开始苦练枪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不分昼夜地对着靶子练习射击。每一次扣动扳机,她都仿佛看到了那些可恶的日本鬼子倒在自己的枪下。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实战的锤炼,莫林的枪法越来越精湛。为了更好地执行任务,她化名为莫林,乔装打扮成一位老太婆。凭借着百发百中的枪法,她成为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双枪老太婆”。 莫林的名声很快就在新四军中传开了。新四军对她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念深感敬佩,于是派人联系她并邀请她加入队伍。 加入新四军后,莫林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她的威名在战场上越传越响,日军指挥官对她恨之入骨,下令全力搜捕她。 1941年的一次任务中,莫林不幸身负重伤陷入昏迷。当她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被日军抓获。日军打算对她进行残酷的审讯以获取情报,她仍旧不肯屈服。 在日军的残酷决定下,一个年轻的生命即将被活埋。然而,此时一名日军士兵站了出来,他的声音打破了紧张的氛围。 “这个姑娘,她只是个普通的孩子,脑筋固执得很。反正我们杀了她也得不到什么,不如让她家里人拿钱来赎。这样,我们既能放她一条生路,也能捞到些好处。”士兵的话语直接而实际,没有过多的修饰。 日军军官一听这话,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仿佛已经看到了白花花的银元在眼前晃动。他点了点头,同意了士兵的提议。 于是,这个年轻的姑娘被暂时关押了起来。日军放出风声,要求两千银元的赎金。 这个姑娘,其实名叫姚世瑞,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莫林。她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医药堂,家境在当地算是殷实。当母亲听到女儿被捕的消息后,她心如刀绞,立刻赶到了大牢,日夜守候在门外。 在牢房里,莫林经历了严刑拷打,但她始终没有屈服。可是,当她透过牢房的栅栏看到母亲憔悴而焦急的面容时,她的泪水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消息传到了西丰区委书记顾斌的耳朵里,他立刻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立刻组织人员展开营救行动,与姚世瑞的家人一起筹集赎金。 为了凑齐这两千银元,他们不得不卖掉了一百担粮食,姚家也拿出了全部的家当。 最终,在众人的努力下,莫林终于被营救了出来。 被救出后,她并没有选择长时间休养,便再次踏上了抗日战场。她带领着部队,与日寇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殊死战斗,为了保卫家园,她毫不退缩。 莫林的故事,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为了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战士们的经历。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 作为后辈,我们应该铭记这些英雄们的伟大事迹和崇高精神,珍惜他们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 2019年,149师副师长曹从连离休后,在烈士陵园抚摸儿子曹辉的墓碑,40年前,曹辉就是在距离他200多米的位置牺牲的!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曹从连,身为50军149师446团的团长。 他的儿子曹辉,一个刚刚成年的小伙子,也在他的熏陶下选择了参军这条路。 曹辉在父亲的部队里,并不是什么秘密。大家都知道,这个年轻人是团长的儿子。看着曹辉那稚嫩的脸庞,许多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毕竟,战场上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是真刀真枪,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有人劝曹从连,说他的儿子还年轻,应该调到后方去,至少不用直面战场的危险。但是,曹从连却坚决不同意。他说:“我的儿子也是部队的一员,他应该和大家一起面对困难,一起战斗。我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给他搞特殊。” 曹从连的话让大家都感到震惊。他们没想到,这位团长竟然如此大公无私,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肯偏袒。这让大家对曹从连更加敬佩了。 后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曹从连主动向组织提出,让曹辉去445团当个普通的新兵蛋子。这样一来,曹辉就能和其他战士一样,从基层开始锻炼,一步步成长起来。 之所以让曹辉去445团,是因为曹从连与445团的团长交情匪浅。他知道,让儿子曹辉上战场,难免会引起别人的议论。于是,他拿起电话,直接拨给了老战友。 “老伙计,”曹从连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我想把曹辉编入你们的尖刀连。那孩子需要历练,得让他去面对真正的战斗。” 电话那头,老战友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回答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但尖刀连的任务艰巨,你确定要让辉儿冒这个险吗?” “他是我儿子,也是一名战士。”曹从连说,“他应该和战友们一起冲锋陷阵,而不是躲在后方。” 1979年2月,战斗正式打响。曹辉所在的部队负责掩护曹从连率领的446团,目标是占领越军的一处重要据点。在激烈的炮火下,越军节节败退。 然而,曹从连清楚,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他紧绷着脸,对身边的副官说:“盯紧曹辉他们的情况,一旦有危险,立即支援。另外,告诉尖刀连的队长,务必保护好我的儿子。” 副官点了点头,转身去传达命令。 曹辉的上级得知情况后,打算把他调到预备队。曹辉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就急了。他说:“我必须要去先锋队,我不能当逃兵,这不是我们华夏男人的风格。”上级无奈,最终还是同意他继续留在先锋队。 没过多久,冲锋的命令就下来了。曹从连站在队伍前面,大声地指挥着全团向桥对面的高地发起攻击。火炮、高射机枪、轻重机枪,所有的武器都开了火,整个战场瞬间变得一片混乱。 枪声、炮声响个不停,部队攻上了两处高地,和守在那里的敌人打了起来。但是,越军的工事修得特别结实,火力点也很多,所以想要把他们全都打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紧急关头,曹从连向师部申请了坦克增援。没过多久,445团3营的坦克赶来了。曹辉半蹲着身子,紧紧地贴着坦克的后引擎盖,拿着火箭筒随时准备出击。 战斗打响了,曹从连只来得及匆匆交代几句,445团的坦克就已经冲上了前线。 曹辉站在坦克外,快速地搜索着敌人的火力点。他一边观察,一边向坦克内的战友报告:“敌人火力点在正前方一百米处,准备射击!” 坦克内的战友们迅速反应,装填炮弹,瞄准,发射。炮弹呼啸而出,准确地击中了敌人的火力点,爆炸声震耳欲聋。 就这样,几辆坦克在曹辉的指引下,接连摧毁了越军的多个机枪阵地和火力点。敌人的火力一时间减弱了许多,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平静。 然而,这种平静并没有持续太久。越军很快发现了站在坦克上的曹辉,他们集中火力,向曹辉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曹辉紧紧地抓住坦克上的扶手,继续向战友们报告敌人的位置。 突然,曹从连发现几个之前被打哑的敌军火力点又冒出了火光,密集的子弹像暴雨一样扫向曹辉所在的坦克。 曹从连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他看见儿子曹辉和三名尖刀连战士从坦克上滚了下来。那辆坦克距离他的指挥部只有200多米远,他却无法立刻冲过去救援。 “不好!”曹从连大喊一声,抓起身边的步枪就想往外冲。但警卫班长程望明眼疾手快地拉住了他,提醒他要以大局为重,不能因小失大。 曹从连知道程望明说得对,他不能因为个人的情感而影响到整个部队的进攻计划。他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和焦虑,继续指挥部队向前进攻。 他扔下冲锋枪,尽管心中充满悲痛,但仍坚定地指挥着全团,一举夺下了4号桥阵地。 三十年过去了,曹从连已是满头白发。2019年的某一天,他一个人去了云南屏边的烈士陵园。他去那里祭奠他的儿子曹辉。 他走到了曹辉的墓前,眼角湿润了,泪水无声地滑落。他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墓碑,感受着那份久违的温暖。 “儿子,我来看你了。”曹从连轻声说道。他诉说着这些年来的思念和牵挂,告诉儿子他在家里一切都好,只是时常会想起他。 他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那是他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贡献的象征。
  • 1941年,15岁的黄有良下田时被日军非礼,她的反抗惹怒了日军,就在他们拔出刀,要杀死她时,一个日本军官出现及时制止,还任她逃跑,黄有良心想:难道他真是个好人?
    黄有良,生于1927年,家乡在陵水县田仔乡的架马村。1941年,日本兵占领了她的村子。 正值秋收,黄有良挑着稻笼,准备到村外的水田收割。突然,她听到一声粗暴的日语喊叫:“站住!” 她抬头一看,那群日本兵气势汹汹,一看就是要来村里抓人的。 黄有良心跳加速,她小声地对自己说:“得赶紧跑!”扔下稻笼,转身就往山上跑去。 但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哪里跑得过训练有素的士兵?很快,她就被追上来的日本兵抓住了。 一个满脸胡子的日本兵用生硬的汉语威胁道:“小姑娘,别想跑!”他冲上前来,抱住黄有良就开始撕扯她的衣服。 黄有良又惊又怒,大声地呼救:“救命啊!放开我!” 其他日本兵见状,哄笑起来,纷纷围了上来,对她进行无耻的侵犯。其中一个士兵还调侃道:“小姑娘,别叫了,没人会来救你的。” 黄有良心中充满了绝望,但她没有放弃挣扎。她拼尽全力反抗,大声地喊道:“你们这群无耻的侵略者!放开我!” 就在这时,一个军官模样的日本人走了过来。他瞪了那群日本兵一眼,用生硬的汉语对黄有良说:“别怕,小姑娘。我不会让他们伤害你的。”然后挥手让那群日本兵离开。 黄有良以为自己遇到了救星,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她再次陷入绝望。当其他日本兵都离开后,这个军官竟然也对她动手动脚。黄有良拼命挣扎,终于挣脱了他的控制,逃向远处的草丛中躲藏起来。 她躲在草丛里,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被日本兵发现。过了好一会儿,确定日本兵没有追来后,她才敢钻出草丛找回自己的衣服往家跑去。 不料,她的噩梦又开始了。 那天,一个满脸横肉的日本军官闯入了她的家。 黄有良瞬间感到一阵寒意袭来,她下意识地后退了几步,颤抖着声音说:“你...你要干什么?” 但那军官并没有回答,只是粗暴地抓住她的手臂,将她往屋里拖。 “放开我!救命啊!”黄有良惊恐地大喊,试图挣脱军官的束缚,但无奈力量悬殊,她根本无法反抗。 军官将她狠狠地按在床上,撕扯着她的裙子,她绝望地哭泣着:“求求你,放过我吧...” 事后,黄有良颤抖着身体,泪水模糊了视线。她艰难地站起来,跑向父母的房间,泣不成声地诉说着刚才的遭遇。 父母听到后,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们紧紧地抱住黄有良。 那一夜,黄有良躺在邻居家的床上,泪水浸湿了枕头。她反复呢喃着:“为什么会这样?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然而,噩梦并没有结束。日军似乎并不打算放过她。他们每天晚上都来黄家找人,找不到黄有良,就对她的父母拳打脚踢。 黄有良知道,自己不能再躲下去了。 于是,黄有良选择了回家。当她出现在军官面前时,他冷笑着说道:“你还敢回来?我以为你早就逃跑了。” 黄有良咬紧牙关,愤怒地盯着他:“我不会逃跑的!但我警告你,别碰我的家人!” 就这样,那名军官每天都来黄家,黄有良则每天都忍受着他的侮辱。她为了保护父母,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反抗。这种日子持续了数月之久。 直到有一天,那名军官带着几名日本兵开着军车来到了黄家。他们不由分说地将黄有良押上了车,然后一路疾驰而去。 黄有良被带到了藤桥的一个慰安所里,和她一起被抓来的还有其他几个妇女。她们被迫成为了慰安妇,白天做杂工,晚上则要陪日本兵睡觉。 黄有良曾经无数次想要逃离这如噩梦般的地方。直到有一天,黄文昌冒着生命危险带来了一个消息:“黄有良,你父亲他……去世了。” 黄有良听到这个消息,瞬间泪水决堤,她哭喊道:“怎么会这样?我要回家,我要见父亲最后一面!” 她向日军头目请求:“请让我回家,我父亲去世了,我必须回去送他最后一程。” 日军头目冷漠地看着她,似乎在权衡利弊。黄有良见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哭着说:“求你了,让我回去吧!我保证会按时回来。” 日军头目最终点了点头,黄有良如获大赦般赶回了家中。然而,当她推开门看到父亲的那一刻,她扑进父亲的怀抱,哽咽道:“爸,你还活着!太好了!” 原来,这一切都是父亲和黄文昌为了救她而精心策划的计策。 之后,父女俩连夜在村边堆了两个假坟,然后嘱咐村里的人帮忙隐瞒真相,便匆匆逃离了村庄前往保亭县躲藏。 直到日本投降后黄有良才敢回到家乡,后来她嫁给了一个患有麻风病的丈夫。 2017年8月12日,黄有良老人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90岁。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听到日本政府的道歉。 就在黄有良老人去世后的两天,一部关于“慰安妇”的纪录片《二十二》在中国大陆上映。这些“慰安妇”幸存者们的经历让人心痛。 在那个时代,黄有良的遭遇并不是个例。无数中国妇女遭受了类似的苦难。这段历史应该被铭记,不仅是为了缅怀那些受害者,更是为了警示后人:珍惜和平,捍卫尊严。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