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李侗曾

感染科李侗曾

网易号

关注
38粉丝
1关注
270被推荐
IP属地:北京

感染科副主任医师

8枚勋章

分享感染科医生的观点

  • 医院有个主任家孩子高中生,暑假要去美国参加活动,说现在美国那边要去有10年内接种百日咳疫苗的记录,这个可让家长犯难了,虽然说到了美国之后也可以接种,但是孩子毕竟还比较小,不知道会不会很麻烦,现在计划是去周边地区打疫苗。昨天门诊还来一个同行准备去美国学习,需要水痘和麻疹腮腺炎疫苗接种记录或者抗体的证明,很多人已经找不到接种记录,但是查抗体的机构也很少,每年都有很多人来求助类似问题,有出国留学进修学习计划的朋友们还是需要早做打算。#传感医生加v站#
  • #学医只能做医生吗# #医学报考# #专业报考指南# 学医当然不是只能做医生,我们上学时候有些人学医的阶段就不想做医生,只是想毕业后去医药公司,那个时候医药公司压力小,待遇更高一些,很多同学毕业后直接去公司,或者工作几年后去医药公司了,混的风生水起让人羡慕,还有一些同学去了保险公司,晋升渠道也比较多。在医院里的很多同学去了放射科、超声科、行政管理部门、医疗保险部门等。到了40岁以后还在做医生的寥寥无几了。也许是因为我们当初是五年制的,做医生太卷了,现在没有博士学位的很难有晋升机会了,所以也不是只能做医生,是能不能做医生的问题,当时毕业时候北京的三甲医院基本都是要求硕士甚至博士,本科生相当医生还是也很有难度的,到了现在考临床专业也比当年难多了,如果现在让我考我也考不上临床专业了。当年临床专业远不如计算机、金融或者传媒专业更受欢迎。对了,现在如果学医后不当医生还可以做健康传播相关工作,科普也同样重要,现在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了,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多了,渴望有更多可信可靠的健康科普信息,医学进步很快,健康信息也需要实时更新,而互联网自媒体发展迅猛,也催生了很多健康谣言和不靠谱的信息。
  • 分享视频
  • “食人菌”到底什么来历?会威胁我们的健康吗?

    2024-06-20
    2跟贴
    图片
  • #高考前发热怎么办# 高考前出现发热,考生和家长、老师都会担心影响考生临场发挥状态,甚至还可能影响成绩,毕竟对于考生个人和考生家庭来说,高考的意义还是非常重要的,考试前和考试期间保持身体处于最佳状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考试前的压力大、过度劳累、频繁熬夜、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又可能会降低考生免疫力,增加一些疾病患病风险。 如果高考前发热,先不用惊慌,观察一下身体有哪些不适症状,分析一下可能得发热原因。高中生年龄段发生的急性发热大部分来自感染性疾病 ,其中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最常见,普通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急性胃肠炎的占比最大,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就是普通感冒,一般以低热、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虽然症状让人不舒服,但是一般3到5天自愈,通常也没有高热、肌肉酸痛和明显乏力,对考生整体状态影响比较小,提醒注意如果使用复方感冒药,要避免使用可能导致困倦的药物成分,例如马来酸氯苯那敏、溴苯那敏等抗组胺药物,这些药物成分容易让人困倦、乏力,有可能影响考生的发挥,考试期间应该避免使用。 上呼吸道感染中的流感则对考生影响比较大,流感的特点是鼻塞、流涕症状比普通感冒轻,但是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症状远远比普通感冒严重,流感给人的感觉是来的急、病的重、好的慢,生病期间很虚弱,感染比较难受,患者只想“躺平”休息,而无心学习和活动。普通感冒的人则大部分是可以坚持学习和劳作,甚至不知记得哪天不舒服的,也没注意什么时候不知不觉康复。而流感患者对自己病倒时间和好转时间都能有明显感知。流感是法定传染病,一旦确诊应该居家隔离休息,不应该带病上学上班,既不利于自己恢复,也存在传染其他人风险。 流感一旦确诊或者临床怀疑,可以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重症风险、缩短病程早日康复,也可以降低传染性,减少传染给周围人风险,而且是越早使用效果越好,配合多饮水、多休息,症状比较明显的可以配合使用解热镇痛药物、祛痰止咳药物来改善症状。普通感冒不需要抗病毒治疗,只需要休息和对症治疗就可以。流感抗病毒药物需要尽早使用,如果有明确流感病例接触史和典型的高热咳嗽咽痛流感样症状,可以不必等结果就启动抗病毒治疗。高中生不是流感重症病例的高风险人群,但是考虑高考重要性,尽早抗病毒治疗缩短病程还是有意义的。 流感和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都是接触感染者后被被传染的,高考前的关键时期,还是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不必要的聚集,多开窗通风,勤洗手,如果要去一些人多空气流通不好的场所,最好是戴好口罩,减少感染风险,家庭成员如果有发热咳嗽咽痛症状,也应该做好隔离,避免近距离接触考生。 另外就是急性胃肠炎,也是夏天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考生临近高考阶段,更要注意饮食卫生,减少生冷饮食的摄入,家庭采购食材需要选择来源可靠的途径,生熟食物分开存放,加工时候餐厨房工具生熟也要分开,剩饭剩菜及时冷藏或者及时处理,可疑变质食物及时抛弃,冰箱也要定期清洁消毒。如果有发热、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需要及时休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症状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就医。
  • #必妥维# 比妥维是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比妥维药物名称为比克恩丙诺片,是一种复方制剂,含有三种抗病毒成分,每片含比克替拉韦钠 50mg、恩曲他滨 200mg、丙酚替诺福韦 25mg,因为有不含激动剂的整合酶抑制剂比克替拉韦,所以耐药率低,而且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很少,每天只需要服药一片就可以,而且不需要随餐服用,不受时间地点现在。因此具有体积小、服用方便、降病毒快速、耐药屏障高、毒副作用少、依从性高等优势。比妥维药物成分的恩曲他滨和丙酚替诺福韦对乙肝病毒也有非常好的抗病毒作用,所以对于艾滋病合并乙肝的人群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2024版艾滋病诊疗指南建议HIV感染者确诊后尽快启动抗病毒治疗,有条件的建议确诊后7天内启动抗病毒治疗或者确诊当天抗病毒治疗,而比妥维的这些优点可以简化前期准备工作,更适合早期抗病毒治疗的需求。
  •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暴露前预防或者暴露后预防,以前对于暴露前后预防性试验阻断药是否会影响HIV窗口期存在争议,包括一份比较官方的专业文件认为不确定是否有影响,但是从阻断药机制上来说,几乎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是由于阻断失败的案例非常少见,所以之前缺乏阻断药对窗口期影响的证据,随着使用阻断药人数增加,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开始担心阻断药对检测的影响,阻断药有可能因为延迟窗口期而导致检测假阴性结果,尤其是在鲜血方面,以外通过核酸检测可以尽可能发现早期感染者,但是阻断药的使用,可能会有核酸假阴性出现,现在需要收集更多证据来评估阻断药对HIV窗口期的影响,至少不应该再认为阻断药肯定不影响检测。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传感医生加V站# #健闻登顶计划# #我的防护手册#
  • 流浪猫狗咬伤抓伤,都需要第一时间冲洗伤口消毒伤口,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头面部受伤还应该接种狂犬病疫苗。
  •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热患者可以突发高热、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痛、肌肉痛、充血性皮疹和淋巴结肿大。严重的可以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症,这可能危及生命。我国南方地区有登革热,北方地区很少见到登革热病例,偶然遇到病例都是曾经南方过来的或者曾经去过东南亚地区出差旅游的人。这两年登革热的病例也有所增加,发热门诊医生应该认真询问就诊人员旅行史、是否有蚊虫叮咬。并非所有的蚊子都能传播登革病毒,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者。这种蚊子主要是在白天咬人,尤其是清晨和傍晚前后,草丛和树林附近很常见,现在北方也有伊蚊,人被叮咬后红肿痒更明显。在路边聊天,或者坐在车里开车休息时候经常有伊蚊光顾,伊蚊叮咬人的时候更执着,不达目的不罢休。预防登革热主要是防蚊灭蚊,比较蚊虫叮咬,准备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的人,需要做好防蚊工作。如果到访过登革热流行地区,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尤其是有典型的皮疹的时候,需要及时就医并且告诉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发热# #传感医生加V站# #健闻登顶计划#
  • 如何进行艾滋病(HIV)暴露前预防?发生艾滋病暴露行为之后可以尽快服用阻断药来避免感染,也就是俗称的艾滋病“后悔药”,近年来对于高风险人群提出可以暴露前预防,也就是知道要发生HIV暴露行为,提前吃药,这个比行为后吃药会更安全一些,暴露前预防的适合人群包括但不限于:MSM;注射毒品、药物成瘾者;性工作者;性活跃人群(青壮年及青少年);单阳伴侣中的HIV的阴性方(未感染的一方);近期感染了性传播疾病的人群。目前采用暴露前预防的主要是MSM人群。原则上需要按照图1的流程先筛选一下是否可以暴露前预防。暴露前预防的方案有两种,一种是每日服药法,最容易理解,也是相对靠谱的,第二种是按需服用法,类似紧急避孕一样,临时的一种方案。指在预期性行为发生前 2~24小时口服 2 片 TDF/FTC(或 TDF/3TC),在性行为后,距上次服药 24 小时服药 1 片,48 小时再服用 1 片TDF/FTC(或 TDF/3TC),这是典型的“2+1+1”PrEP(暴露前预防)按需服药方式(图2)。如果“2+1+1”PrEP按需服药方案结束前再次发生高危性行为,则延续每天服用1片,直至最后一次性行为后48小时(行为后服药不少于2次)。暴露前预防不能保证100%成功,而且还有其他性传播疾病存在,所以即使采用了暴露前预防措施,仍然建议性行为时候使用安全套等安全措施。前两天有网友问图3的方案对不对,这个方案里面的瑕疵就是把2-1-1的行为后两次服药说成是行为后24小时和48小时,准确的服药时间应该是距离上次服药(行为前服药)间隔24小时和48小时,其实很容易理解,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24小时,所以需要每间隔24小时用药一次,而非按照行为时间。另外目前口服 TDF/FTC(或 TDF/3TC)的暴露前预防,目前还是限于男男性行为,而异性行为不推荐,还是推荐使用安全套吧,如果对方是有传染性的感染者,最好是两种预防措施结合。
  • 洁身自好吧,冶游有风险
  • 遭受性侵犯后怎么办?感染科半天的门诊看了7个患者,和肝病的同事门诊看四十多个相比我们可算门可罗雀,不过感染科门诊的特点是各种不确定性,先是一个20多岁女性说前天凌晨被性侵犯,已经用了HIV阻断药,头孢类抗生素预防淋病,想再接受梅毒的暴露后预防,后面有来一个18岁女性,外院化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梅毒特异抗体和非特异抗体阳性。一个月前有性行为,对方是自己男朋友,男朋友是否有梅毒也不确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再继续问下去可能就不是病情需要的了。性侵犯后需要如何预防性传播疾病呢,根据UpToDaTe的提示:1.淋病,头孢曲松500mg肌内注射;2. 衣原体感染,多西环素每次100mg,每天2次,连用7天;3.毛滴虫感染,甲硝唑每次500mg,每天2次,连续7天。4. 乙型肝炎,有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不需要再预防,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是不确定有表面抗体的,可以加强一针乙肝疫苗,确实没有接种疫苗的可以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5.HIV,如果考虑对方有HIV可能性比较大,可以使用暴露后阻断药来预防。5. HPV,符合接种HPV疫苗年龄的可以遭受性侵犯后接种HPV疫苗预防(男的被性侵犯后如果有条件也应该接种)。当然如何报警、避孕、处理其他外伤、心理疏导等,就需要其他专业的人员给建议了。门诊的这位女性青霉素皮试阳性,建议口服多西环素预防梅毒。其他患者中,有一个结节性红斑,反复发热和皮疹,还有一个低热头痛一个月,外斐反应1:160,怀疑立克次体感染,但是没有流行病学史支持。还有一个怀疑自己狂犬病的,这也是门诊常遇到的,怀疑未知病毒感染或者怀疑自己狂犬病即将发布的。#健闻登顶计划# #传感医生加v站# #我的防护手册#
  • 艾滋病长效抗病毒治疗药物:在第九届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上,专家介绍了首个治疗HIV的完整长效方案CAB + RPV,有望下半年国内上市。卡替拉韦注射液(万凯锐,CAB)+ 利匹韦林注射液(瑞卡必,RPV)是首个完整的HIV长效治疗方案,适用于已达到病毒学抑制、既往无治疗失败和耐药的HIV-1感染者,以取代当前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通过每两个月进行一次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可大大减少HIV感染者的用药频率(从每年365次减少到每年仅需6次)和每日口服药物的焦虑,从而有助于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和减少HIV暴露的可能,提高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卡替拉韦是二代整合酶抑制剂,通过抑制HIV DNA整合到人体细胞DNA中发挥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RPV是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通过干扰逆转录酶阻止病毒的复制。最新发表的SOLAR研究表明,相较于每日口服必妥维(BIC/TAF/FTC)的方案,使用卡替拉韦+利匹韦林每两个月注射一次的方案,第12个月时,90%的受试者能达到持续的病毒学抑制,非劣于每日口服药物,HIV治疗满意度显著提高(平均增加了3.36分),而且90%的受试者更倾向于使用每两个月注射一次的长效治疗方案。#传感医生加v站# #健闻登顶计划# #我的防护手册#
  • CD4细胞也就是表面有CD4分子的一种T淋巴细胞,这些免疫T淋巴细胞的表面有CD4分子,所以表述为CD4+的T淋巴细胞,我们简称CD4细胞,CD4细胞本身是人类对抗各种感染的重要的免疫细胞,但恰好是艾滋病病毒(HIV)攻击的对象,HIV进入人体后可以识别表面有CD4分子的细胞,主要就是CD4+的T淋巴细胞,HIV可以进入带有CD4分子的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再从细胞内出来攻击更多的CD4细胞,所以如果不治疗,HIV病毒量会越来越大,CD4细胞会越来越来越少,因此可以利用CD4计数的高低来评估HIV感染者的免疫状态,一般认为CD4计数少于200就存在免疫缺陷,容易出现免疫缺陷相关的机会性感染甚至机会性肿瘤了。以往HIV的抗病毒药物价格贵,副作用比较大,长期服用也容易耐药,所以曾经建议感染者等到CD4低于350再开始抗病毒治疗,现在的HIV抗病毒药物价格低了很多,副作用小了很多,也有了不容易耐药的药物,所以强调感染后尽早治疗。越早治疗,免疫细胞破坏越少,恢复的越好,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也越小。而CD4细胞数量仍然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如果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核酸低于检测下限,CD4水平逐渐恢复正常,说明治疗成功,如果CD4一直恢复不好,则需要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传感医生加v站# #健闻登顶计划# #我的防护手册#
  • 分享视频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