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井观商

醉井观商

网易号

关注
1.3万粉丝
0关注
2.2万被推荐
IP属地:福建

财务总监

15枚勋章

商业人物、行业商机,醉眼财经

  • 经常有人跟我争辩,资本正在逃离中国。其实我就想问,他们去哪了?印度吗?越南吗?乌克兰吗?
    其实,除了一部分回到资本母国美国外,大部分其实换了个方式继续投资中国。毕竟和中国的投资环境相比,印度连资本的备胎都算不上,最近巴菲特亏62亿卢比还不够铁证?
    行业密探
  • 马来西亚宣布对华免签!其实中国获得别人的免签其实很难的,这次马来西亚给免签,虽然也有前几天中国单方面宣布给免签的因素,但确实也是来之不易的一件事,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坚实体现。
    我们来看免签为什么难,而中国尤其难。 申请签证的时候,一般都要提交你的基本资料,工作证明,有些国家的签证还需要你提供收入证明,存款证明,并且对于收入,固定资产,存款,这些都有门槛。而即使你提交了,门槛也达到了,有些国家还要面试,问问题,一不小心就拒签。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想把那些有可能来了之后就不走,从事各种非法活动,或者打黑工,或者赖着不走,甚至从事黑社会等等,签证国不欢迎的人给排除在外。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因素,例如美国对非白人且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签证的审批就掺杂了很多其他奇奇怪怪的因素,对中国人很苛刻,但也不仅仅针对中国人。 不过世界上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考虑批准签证的时候,基本还是考虑经济和犯罪因素为主。所以,免签为什么难。因为免签,你就没有审核的关口,对方国家里的人只要买得起机票,谁都可以来。 那我们回到一开始签证审批的逻辑,是要排除不欢迎的人。那免签了,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几乎所有人都不是不欢迎的人。这就要求这个国家的人经济要发展到某个程度,他们在国内打工相比过来签证国这边打黑工,打黑工没有明显的吸引力。也意味着跑过来赖着不走,赖几年,赖到最后拿到签证国国籍,也不见得比他现在拿的护照和身份证更有优势。也意味着这个国家的人文明程度还可以,不至于过来这边胡作非为,甚至拉帮结派。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不可能完全100%杜绝,但起码是要低到一定程度,低到你劳心费力去审核他还不如先放开,等发生了再去抓来得划算。请注意,这些条件不是针对这个国家高端人群,也不是普通民众,而是针对生活相对比较底层的人也同样有效,才可能免签。 就比如你说北上广深的人不会跑去马来西亚打黑工,这没有意义。你做到的是,四五六线城市甚至县城里,中低收入人群,他们都觉得跑过去打黑工,成本受收益比不划算。这样你才能开放免签。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你现在要去办个签证,去日本旅游。你又不想亲力亲为,去了解这了解那,然后还亲自跑领事馆,没关系,只需要上某个万能的网站,你就能找到帮你办的人。他会给你一个需要提交资料的清单,还有相应的报价。 你如果是珠三角户口,上海户口,北京户口,你提交的资料就非常少,同时费用也最低。如果是广东户口(长三角那边我不清楚),那资料也不会太难,费用略微高一些。如果你是一些经济不发达省份户口,那你提交的资料就会更多,费用也更高。 另外,如果你资金流水不达标,或存款不达标,那没关系,也能办(不然为什么叫万能呢),但就要加钱。因为接单的这个公司,他要保证你能过审,不过审是要退钱的,过不了的人对他来说就是赔钱瞎折腾。 所以,他要对于领事馆的审核标准非常清楚,他清晰地知道,珠三角,上海,北京户口的人,是非常容易过审的,而其他地方的人,你就需要提交更多的证明文件,同时过审率也会降低,提高收费除了帮你整理资料收点劳务费之外,同时也是对冲过审率降低的一种策略。而当你资料不达标,需要他帮你达标的时候,那收费就更高了。 讲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签证,限制的都是条件比较差的人群。而免签,意味着整个国家条件比较差的人群,在他们眼里,也属于还可以接受,放你过去也不怕。为什么中国尤其难? 因为中国有14亿人口,你哪怕99%的人合格,只要后面那一点点比例的人不合格,乘以14亿之后,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这些人你不敢放啊。中国如果有1%的人觉得违法留在马来西亚性价比挺高的,那就有1400万人。一个马来西亚一共也就3400万人,他哪里扛得住啊。 而现在马来西亚放了,意味着,他认为至少99.99%的中国人都不会贪恋违法留在当地,也不会过去胡作非为。这,就是国家整体实力的坚实体现。要知道中国的免签国里面,除了阿联酋和卡塔尔,确实比较特殊之外,剩下的都是比较穷的国家,最有钱可能也就是俄罗斯了。 当然了,马来西亚的免签,用来衡量一本护照的含金量,还是很低的。但我们也要理解到,达成这个成就的不容易。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对中国免签。
    社会话题讨论圈
  • 如果你是阿根廷人,今天你去饭店吃个便饭,需要付8万比索, 然而如果给美元现金,只需要给20美元现金。
    过几天,你再去饭店吃个便饭,需要付10万比索,然而还是只需要给20美元现金。 一个月后,你吃一顿饭可能要20万比索,但是还是只需要给20美元。 这个时候,你愿意美元化不?看来米莱计划要得逞了!只是,大家是否想过一个问题: 他的美元咋来的?阿根廷能大量弄到美元也不至于这个鬼样子啊? 这答案不就出来了!卖呗.......这下你心如明镜了吧!
    行业密探
  • 老干妈为何销量暴跌?因为老干妈亲自做的时候货真价实,而两兄弟做就偷工减料,都几乎没多少人喜欢了。现在的老干妈都是油,以前的用勺子挖都难挖动,现在一倒就都出来了。
    老陶以前用的都是湘贵川那边的辣椒,比较辣,都是原材料比较贵,所以叫货真价实,后来儿子接班了就选用河南山东那边的大棚辣椒,不辣,但成本低利润大,也不想想大家买老干妈是干嘛的,不就是嘴里没味用辣椒开胃,他们倒好,用不辣的辣椒给那些爱吃辣的人调味?能卖出去就是个奇迹了。
    行业密探
  • 作为一个曾经出过国,消费过的人,我要深入来聊一下税收的问题。许多人总喜欢说“国内的消费已经包含税在里面”,却刻意忽略以下事实:
    1、我国税收起征点是5000,你们月薪三千别来捣乱啦。 2、在我国调整起征点的时候,懂王也调整了美国的税收政策,不过那个政策的结果是减少了富人的缴税。与我国提高征税点,减少穷人缴税,形成鲜明对比。 3、我国每个公民都能从税收中得到大量好处。先不说国防,你以为你几千一年的大学学费,咋来的。 说到税,我觉得,我国这样的税收制度才是最棒的。下面详细说: 当时我在国外,想买一碗面吃,我看着钱包剩余的钱币,点了一个价格最接近的面,我想把剩余的货币花光,结果结账的时候傻眼了。 (具体货币金额我已经记不清了,几年前的,这里给大家描述下) 钱包:105 面:100 按道理应该够付款的吧。 结果呢,实际要收120元,你说为啥? 面:100 税收:10 小费:10 加起来120。 当时我傻眼了,居然不够钱付了!当时把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够付咋办啊。还好最终找到几个硬币,服务员“免除”我的小费,才最终脱险。 在国内,你见到的价格就是最终价格,含税价,就是舒坦。在国外,嘿嘿,不含税的,要你临时加价。甚至还要收小费! 当时我在巴厘岛旅游,前面拿着兑换来的几十万的“巨款”,豪爽消费,前面尽管也要收税,没啥在意。直到临走前想吃最后一顿,才发现糟糕透了。我居然忘记这里消费需要额外加税! 我这里想说明什么呢?你别跟我扯什么税收多少的,我只希望方便!我看到一包蚕豆,里面标注3元,我拿3元能买下来,不需要额外加钱,哪怕是1毛钱,我就满足了。 如果要像国外那种消费税,明明3元的货品,结账却要3.6元,对不起,我会疯掉的。
    行业密探
  • 华为与长安汽车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创立新公司?有朋友去问了一下车BU的小伙伴,怎么看这件事。小伙伴答:俺不造啊,看新闻才知道的。笑死,这很华为。
    我总结了下,关键核心信息有三个: 1、甲方(华为)原则上不从事与目标公司业务范围相竞争的业务(包括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与智能车灯等)。 2、长安占股比例不超过40%,司将对现有战略合作伙伴车企及有战略价值的车企等投资者逐步开放股权,成为股权多元化的公司。 3、目标公司将基于市场化原则独立运作,采用市场化的管理体系及薪酬激励框架。 接下来,我来一一做个分析: 1,华为剥离车BU到新公司,相关技术、资产和人员注入至目标公司,以后就不做这块了,但是很显然这个是无法完全剥离的,因为还设计华为云、海思,终端等多个部门,比如智能车云,你总不能把华为云也剥离到新公司吧,再比如芯片方面,仅仅汽车的量可能很难把芯片的成本给降下来供外部使用;再比如车机等都是来源于终端部门,终端不可能剥离一大群人给新公司,电机还是数字能源部门的,华为的智能化因为真全栈自研所以厉害,但是这背后涉及的太多了,不可能全给了新公司,所以预计未来跟华为还是有关系,不过也是废话,华为还有股权呢。 2,根据这个协定,最初应该是华为与长安6:4的股权占比,但是尚不确定,未来会引入更多企业入股,赛力斯,奇瑞,一汽等合作的应该都会入股,剩下的上汽、广汽、北汽、吉利等不知道是否会想着参与,不知道是否有海海外资金感兴趣。 3, 未来大概率会上市。很显然,这个新公司的目标就是做新能源车时代的博世,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博世这样的企业可能是第一个遭受重创的,博世很好但是过于传统,在智能化这边真不太行,然后是地平线这样的公司,不过地平线有大众这个靠山暂时也不用愁。 这里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成立新公司做供应商,那就是Hi模式,阿维塔这样的完全不受影响,可是现在的问界、智界等智选车模式会怎么搞?也是划入新公司下面?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华为坚持不造车,而是发挥自身ICT技术优势和营销能力,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我们会持续履行对客户和伙伴的承诺,共同推进汽车产业的崛起。” 按徐直军的说法,智选模式可能还是会存在,合作模式可能依然是目前的几种模式,但是智选车跟做纯供应商似乎有点冲突,未来会不会是华为终端部门跟这个独立出去的公司合作做智选车,也就是新公司也是华为终端部门的供应商?
    行业密探
  • 在2021年以前,国产车还是叫好不叫座,销量维持在50%以内,甚至从2017年到2020年,国产车市场份额还出现下滑,在2020年达到低谷,只有38.4%。
    但是,从2021年开始格局变了,借着新能源东风,国产车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而且是以相当夸张的速度提高,2022年市场占有率达到49.9%,而2023年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98.6万辆,同比增长22.4%,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3.1%,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5.9个百分点,一路上升的趋势不可逆了。 与此同时,2023年上半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量为234.1万辆,同比增长76.9%;而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同一时期的日本汽车出口量为202万辆,同比增长17%。中国半年度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当然目前有一部分还是中国生产的外资品牌转出口,不过随着未来几年,中国自己品牌出海攻城夺地是大势所趋了。 从原因分析也挺好理解,中国有稳健的大一统市场,高度发达的工业化为制造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加上稳定的供应链,快捷便利的物流体系,相对廉价的人工成本和物料成本,足够实用的科技创新,新能源的国家战略等等诸多因素,才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起飞。
    行业密探
  • 2023年底,车企为何集中推出B级轿车?告诉你外行人不知道的真相
    2023-11-25
    93跟贴
  • 我说个冷知识,今年日本人均GDP低于1993年的日本。
    2019中国gdp是98万亿 今年2023年gdp约128万亿 ,在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4年人民币本币增长了30万亿 维持这个经济增速到2027年 gdp总量是168万亿 人均GDP是13.3万 只要对美元汇率升值到6.6 人均GDP都到了2万美元 有人不看好中国经济,但是中国GDP就在这么多看衰中国经济的人眼下,从2001年的GDP11万亿增长到2022年的121万亿,年均增长率12.1%,21年的时间里中国GDP增长了11倍。 2001年中国汽车销量236万辆 2022年中国汽车销量2800万辆,刚好也是11倍多。 所以结论是2030年以后中国人均GDP100%超过日本,甚至会更早实现,因为日本GDP还会继续下降,我们无法预测会下降到什么程度。
    行业密探
  • 假如,买一辆10万的日本车,日本车企利润挣一万,日本工人工资挣一万,日本政府税收挣一万。
    买一辆10万的国产车,中国车企利润挣一千,中国工人工资挣一千,中国政府税收挣一千。 那么,这就意味着日本车企物料成本7万,中国车企物料成本9万7。一样都是钢铁、橡胶、玻璃,一样都是全球进口原料,日本车企物料少投入好几万。 结论1:日本车用料少、用料差,净是智商税。不能买啊。 结论2:买国产车。国产车实在。 结论3:卷死日本汽车产业,他们那500万个饭碗我们抢定了。 预测:高举贸易自由伟大旗帜,坚持贸易自由绝不动摇。谁反对贸易自由,兔牌坚船利炮贴身保护谁家内河航运。
    行业密探
  • 女明星“腰臀比”登上热搜,让微博放弃“饭圈”有多难?
    2023-11-24
    12跟贴
  • 我发现,一个个都在电动汽车的电价上动脑筋的,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油车每公里平均五六毛,如果油价涨10%就能每公里多收五六分,同样的钱如果要涨电价翻个倍都不够!况且现在油车在销量上都还是大头,保有量上更是绝对主力。你觉得是担着逆国家大势的风险成倍的涨电价容易,还是油价涨个个位数百分比容易?
    当然,毕竟现在电池技术还不成熟,补能也远不如油车快捷,我们这些支持国家新能源政策的电车车主都是承担着巨大风险的,连油车车主都天天替我们操心。为了鼓励我们这样的爱国精神,其实国家也还可以进一步大力补贴,电费倒无所谓了,一年也就三四千,如果直接免了电车的保费,然后一年补贴个三五千的就当电池老化的补偿吧,你猜电动汽车销量会不会直接井喷?
    行业密探
  • 我觉得以后就全球都不会再有什么“世界工厂”了,经济繁荣和普遍消费的时代过去了,往后就是长期通胀和劳动力匮乏。
    按照常理来说,以前产业从欧美转移到日本,从日本转移到韩台,再从韩台到中国。如今从中国到东南亚不是很合理吗? 其实认为能“能取代”的,要面临的问题也很简单——2008年左右,东北亚的工资水平、劳动力成本就已经明显高于印度和越南了,要产业转移应该从那时候就开始。这里最好的观察样本是成衣制造业,为什么?因为成衣出口是对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最敏感、关系最紧密的行业,可以说是最好的观察样本。各个穷国承接富国的产业转移基本都是从做衣服开始。 我查阅一下历史数据,1965年日本人均GDP 960美元,按购买力调整,跟2010年的中国相当。于是从1965年到1975年,日本的成衣出口迅速消亡。类似的是韩国、中国台湾省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成衣业达到顶峰,随后十年内成衣业就基本消亡。 然而你去看中国的数据,别说产业消亡,转移的速度可以说非常缓慢,无论是成衣业还是整个纺织业所占的优势仍然极其巨大和牢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2022年中国服装出口的比例实际上出现了大幅反弹,达到了全球的43.5%,在一万二千美金的人均GDP水平上达到了顶峰。 为什么中国能维持产业优势那么久?我觉得原因很简单:规模效应。人人都抱怨人太多、觉得人少就好了,但实际上没有那么多的人,又哪来的那么多的产业和就业机会呢?大规模的产业聚集各个产业之间能相互配合提高生产效率,更多的劳动力和智力资源富集也让创业者和劳动者像鲨鱼一样寻找机会,利用每一个赚钱的空档满足市场的需求点,而且大规模的人口的国家可以利用本地的市场摊薄研发成本。这跟各国一线城市不断扩大、中小城市衰落是一个道理,集中和规模效应带来优势。另外的案例就是近十几年美国经济规模相对于欧洲优势持续扩大,也是统一体量带来的规模效应。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去认为东南亚或者墨西哥凑在一起去代替中国是荒谬的——越南的工程师要怎么跟墨西哥的工厂配合?去学西班牙语么?唯一的中国“平替”,显然只有印度——“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不能用在国家领域,因为地球相对于国家没多大,可选的余地并不多。 而说到印度,一个惯常替印度辩护的理由是——印度其实在1991年才开始对外开放,比中国晚了13年。姑且忽略掉1991年之前印度经济也远比中国开放的事实,就按这个逻辑算。今年是2023年,2023-13=2010。问题来了,印度达到2010年中国的水平了吗?为了避免印象流,我提醒一下,2010年是个关键时间点,这一年中国刚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出口第一大国、汽车制造第一大国。印度? 实际上你很难拿印度跟历史上任何时间点的中国对比。因为在很多指标上,印度不是“发展阶段”的问题,而是能明显看出来印度压根就还没有走上东北亚式的发展道路。按人均GDP算,印度的GDP似乎类似于2003年左右的中国水平。然而从制造业的水平、出口产值、储蓄率投资率、基础设施水平等指标看,印度都没有如同世纪之初的中国一样“爆发前夜”的迹象。实际上对那个时期新闻有印象的人应该都记得,当时的新闻天天强调的是防止经济过热,美国人嚷嚷的是RMB应该升值。然而印度当前却是卢比一跌再跌,逡巡不前。 这里我认为,造就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不可复现的。无论是内部环境(较高的教育、制造业、基础设施水平)还是外部环境(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爆发)都是千载难逢的,欧美自己处于经济繁荣时期,而中国同时普及了第二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所以内外部需求同时爆发。现在这个存量争夺的时代,各国都是锱铢必较,投资商很难有热情像投资中国一样投资印度。 最后,我不得不说,如果哪天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真的维持不了,那也跟什么“脱钩断链”关系不大,主要是出生率的问题。至于如果真没有“世界工厂”了呢?我觉得可能就是长期高通胀、劳动力匮乏,最终大家主动削减需求,降低生活水平而已了,所以我们这一轮破釜沉舟的经济转型之路是必然的,也是非常高瞻远瞩的战略选择了。
    行业密探
  • 消费者称千元预算已经挑不到一件心仪的羽绒服,有新锐国产品牌卖到7000元,如何来看待这一现象?
    我们来看看现在白鸭绒和白鹅绒一公斤的价格(均按照含绒量90%参考),2016年的90%白鹅绒价格为一公斤不到400元,现在为805元。接下来我做个计算: 一件短款羽绒服,填充90%白鸭绒,填充量按照200g计算,光羽绒成本就有80元,面辅料按照60元算(算便宜的),加工费按照80元/件算,这个工价已经很便宜了,做的数量少或者款式复杂,这个工价拿不下来。 上述计算,一段充绒200g,含绒量为90%的短款羽绒服成本为80+60+80=220元,加上包装等成本,按照230算好了,这里是没将研发成本、人工成本、办公成本等算进去。然后普通的网店铺和线下实体价零售价*(2-8)=(460-1840)都属于正常范畴。 当然这个成本,如果含绒量低点,充绒量少点,成本也能降下来,比如如果是150g充绒的白鸭绒,含绒量在50%,那羽绒的成本大约会在27元,面辅料也差一点,按50元算,加工要求也低一点,按照60元/件,成本也会在27+50+60=137元。 但如果是新锐品牌,单款羽绒服只敢做200件,光加工费都会在150元/件左右,不是不能便宜,是再便宜,做工就要差了或者没人接单了,本来数量就没多少,旺季的时候工厂不愿意接单的。 那这样算的话,最便宜最便宜的短款羽绒服,填充90%白鸭绒,填充量按照200g计算,成本就在80+60+150=270元,算上包装成本280元。 考虑到20%的压货和15%的营销费用以及10%的人工开支,零售价低于510元都不用盘账,直接亏(没考虑研发成本、物流成本、办公成本),所以零售价定在700-1000才有钱赚。 这样算一算,羽绒服衣服就没那么贵了?
    行业密探
  • 有人说,大胆预测,到2035年,河南省的GDP有可能超过山东省吗?
    我说实话,不能!因为二者都是我们国家的压舱石,但定位不同。 河南是粮仓,山东是原料库。山东是全球第二大炼油基地,还保障北京的蔬菜供应,虽然依然“低端”,但带来的GDP要远远高于粮食。 很多人在网络上掀起地域差异对比风,本质上是为了引起地域歧视,中国的不同省份定位不同,各司其职,再通过转移支付平衡区域差异,不能简单的用一个指标对比,赞同吗?
    行业密探
  • 我深思了下手机行业,其实自从Mate60发售之后,手机行业就进入了“垃圾时间”——当你用数倍成本只能获得打原神体验的差别时,那这样的商业就很难持续。
    况且,8G3的跑分都快9000s的三倍了,骁龙明明遥遥领先——但这个功耗区间平时用不到,实际星铁/原神的帧率表现的优势别说三倍了,测出来也就是三五成的领先… 而到了2W这个日常的区间,那差距很难说,有的屏幕高了0.2w,soc就得压低0.2w。加上9000s极低的主板电流,反而大家都没啥区别。 在这种格局下,用户买到9000s/8g3,不打原神甚至体验还有优势:9000s的灵犀通信比上代9000真的是吊锤的领先,而录像这边更是比其他非ios机型适配的更好。尽管拍照堆料差一些,不过长焦微距5cm对焦也算目前独一份。所以Mate60仍然是一代机皇。 但问题来了:8G3的价格是9000s的几倍?刘延老师说过8g2约为160美元。那麒麟9000s成本是多少?一片wafer可以切400+片,就算按tsmc n5的网传报价1.5w美元一片,这东西也就40美元不到。加上mask/封装/授权,50美元肯定能cover住。研发成本就夸张的算50亿美元,卖一亿片也只有50美元的成本。 实际上这是个n7+水平的制程,最终成本肯定低于tsmc n5报价的。而研发成本其实各路复用:泰山还能用在鲲鹏,达芬奇还能用在昇腾,马良也能拿出来当个独显。而且这些都可以切一下再做个麒麟830,那样研发成本就低很多。 一个商业,最终是成本和效果的平衡。现在来看昂贵的高通、联发科芯片仅能取得打原神/铁道的优势,但成本劣势巨大。尤其是9300/8g3的面积也是空前的大,过去手机芯片都是100mm2,这代用tsmc n4还要大一半,那成本肯定降不下来。 现有的商业模式肯定面临挑战,毕竟原神的玩家没有那么多。对我来说宁肯更多晶体管给录像部分(9000s确实是这么干的,录像功耗极低)。 所以接下来就是看各家怎么做低成本了,不然压力都很大。
    行业密探
  • 阿根廷或许即将进入美元取代本币的时代了!有意思得是,一个国家完全美元化是有先例的,而且似乎效果也不差。
    2001年厄瓜多尔废除本币完全美元化,当年其gdp为244.7亿刀,2022年是1150.5亿刀,二十二年间增长了370%。 同期整个南美gdp从12670亿刀到38214亿刀,增长了201%。如果排除掉委内瑞拉(在坐拥南美最大石油储量的情况下,同期gdp从1231亿刀,下降到921亿刀,下降了四分之一),则是增长了206%。 而阿根廷从3004亿刀到6306亿刀,只增长了110%。 以阿根廷的资源禀赋,这22年间实在不应该表现比厄瓜多尔还差。米莱的主张之所以能得到56%的选票,比对手多出12个百分点,创下阿根廷独立以来所有正式大选(排除军事独裁期间的选举)得票率最大领先差距,显然米莱和阿根廷人民都不是心血来潮。我真也想开开眼,你们呢?
    行业密探
  • 我国2023年电影总票房突破500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419.89亿元!这充分说明了“幼稚产业保护论”的重要性。
    90年代,在好莱坞大片的打击下,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电影产业全面崩溃了。 92年港片在香港和港外总收入33亿港币,而当年内地票房总额32亿人民币。 此后,香港与内地电影市场在好莱坞的打击下全面崩溃,95年内地票房总额跌破10亿人民币,99年仅有8亿。 这是因为1993年,《侏罗纪公园》横空出世,电脑制作的特效横扫全球。在此之前,电脑特效不成熟,好莱坞的主流也是模型特效,比如《星球大战》。 但90年代,it革命开启了,电脑特效崛起了,这对于美国以外的影视制作是降维打击。 比如香港,1992年是港片在本地和海外的巅峰,当1993年侏罗纪公园出品后,港片在香港和海外就一路下滑。此后本港每年下降1-1.5亿,海外下降1.5-2亿; 香港本地票房也从12.5亿,萎缩到99年的7.5亿,其中港片票房3.45亿,好莱坞影片票房4亿,在本土都不是好莱坞的对手。 之前台湾有外语片限制,90年代台湾放开限制,港片与台片逐步被好莱坞打败; 96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中国台湾、东南亚皆受重创,海外发行商大量减少购片。海外市场就此大跌。 此后,台湾市场也完全被好莱坞占领,美国影片占据台湾市场的份额一度达到97%,华语电影几乎灭绝。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台湾、香港都继续选择开放市场、躺平,而中国大陆、韩国选择进行国产片保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有了今天的成果。
    行业密探
  • 任天堂现在一个马里奥卖300+块,一般2~3年出一个游戏(仅马里奥),1般可以卖3000万份的,这算一个ip。仅1个IP大概是90~100亿的规模,原神巅峰时好像还不到马里奥的一半。
    而且,它这是真实收入,不是股票行情,任天堂有10个这样的IP,都是大赚的,当然马里奥最火,所以任天堂现在市值还有547.65亿美元。 这就是任天堂看起来摇摇欲坠,但还能吃老本滋润活下去的根本,你看懂了吗?
    行业密探
  • 逆天了!OpenAI创造者都“被失业”了,850亿估值会不会打水漂?
    2023-11-18
    4跟贴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